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
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
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固然也有其文化的特征与性质,本文尝试从美学的角度,来浅析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思维及其审美特征。然而由于饮食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要真正全面的阐述好本文的论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总而言之,以我的认识层面和知识水平,我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内涵着重的表现在“品”、“味”两字,其美学思维始终围绕着对“品”与“味”的追求,从而创造和极大的丰富着饮食文化本身的领域。其审美特征也主要的表现在对“品”与“味”的极致追求上。
谈到美学思想,应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是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二是对具体内容怎样进行思维。因而饮食文化的美学思想可表述为以下:人们对于饮食审美思维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是怎样思维的。而审美特征,指就是人们饮食审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
2.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我们知道,中国人历来是讲求“品味”的,“品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析为尝试滋味和仔细体会,玩味的意思。关于“品味”的由来在此无从考证,但把“品味”拆开来就是“品”和“味”;“品”是一种行为,“味”是“品”的对象,“品”与“味”反映的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似乎不是一种巧合,与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思想或许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谓的“品”既指一种高水平的饮食行为(高雅行为),体现出行为的水平。
如“品茶”中的“品”,仔细体会,细细玩味的意思。又可简单的理解为一种享受,“品”即享受,是一种对于外界感官刺激的美好体会,因为备受人们追求。另外“品”还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解析,即对美好食物的追求的行为,为认真体味、领会的意思。这些恰好就是中国人在饮食上所思维的。人们长时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怎样认真的来体味领会好饮和食呢?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力量,促使人们按照他们的哲学思维方式、人生观来往美而好的饮食行为发展,开创出“品”的行为水平,积淀出中国的饮食文化。
与“品”对应着的是“味”。“味”产生于饮食,本身就含有“美”的意思,同样也是人们饮食美学思维的重要内容。那么人们是怎样对“味”进行思维的呢?如果是日常的味,有好味与不好的味之分,人们想的自然是要好味的,舍弃不好味的,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根据地域性的差异和人们的习惯,人们又对本地(或家乡)风味又特别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乡土之情和分明的生存环境状况,具体可反映在不同菜系风味特点上;第三,中国人的“味”,反映出明显的哲学思维和人生观念。中国人讲求“调味”,任何一种物料都有阴阳两性,调阴阳以达其味性,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维之一,追求味“淡”则与“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味”与“和”也是紧密联系着的,“和”是融和,和睦之意,既指菜式的制作上,也指人生道理的领悟上,反映出人生的大道理,一局餐宴,在美味的饭菜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气氛更加融洽、和睦。
“品”与“味”的结合,那就是一个很美的“品味”,也即中国人对于饮食的美学思想。
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品”与“味”后就发现,人们对于饮食,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