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B 效用可能性曲线
B*
C E D W3 W2
B0
WLeabharlann Baidu UA
O
A0
A*
图12-2 社会福利最大化
10
微观经济学
⒉社会福利最大化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由于等福利曲线有无数条,总会有一条等福利曲线与 效用可能性曲线相切,在图12-2中是等福利线取W2与效用 可能性曲线B*A*相切于E点,经济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 化,并且由于E点同时位于效用可能性曲线上,即表明它 又是满足帕累托最优的点,因此E点既是经济上有效率的, 又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所以这一点被称作“限制条件 下的最大满足点”。
假定社会中共有A、B两个人,这时的社会福利函数可以写 成:
W=f (UA, UB)
9
微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对于不同的社会福利水平W1、W2、…、Wn,可以得 出一系列的等福利曲线,等福利曲线与效用可能性曲线的 区别在于:效用可能性曲线是消费者在分配某一既定数量 产品时可能得到的各 种效用组合;而表示 社会福利函数关系的 等福利曲线则表示不 同的效用组合可以达 到的社会福利水平。
12
微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下表是表示投票结果的例子,假定A、B、C三人对x、 y、z三种备选方案进行投票,以选择他们各自对这三种备 选方案的偏好次序。A、B、C三人的个人偏好如下: A的偏好:x>y>z;
B的偏好:y>z>x ; C的偏好:z>x>y 。
在投票中,任何最初被决定的选择都有可能被另一种 选择所击败,没有达到任何均衡的结果。这一现象被称作 投票悖论。
2
微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第一节 帕累托最优与竞争性均衡
福利经济学研究一般均衡模型的条件即经济社会达到 最优的条件,考察产品生产的和商品交换的经济效率以及 收入分配公平的条件,从而对一个经济的运行及其结果的 好坏做出评价,并做出应该如何改善社会福利的结论。显 然,要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必然要求商品生产的资源实 现最佳配置,生产的商品在消费者之间实现最佳分配。
UB B4 B3 B* C 效用可能性曲线 D E
B2
Z
F G
O
A2
A3 A4 A*
UA
图12-1 效用可能性曲线
8
微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二、社会福利函数与社会福利最大化 ⒈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函数把社会福利看作是个人福利的总和,所 以社会福利是所有个人福利总和的函数。以效用水平表示 个人的福利,则社会福利就是个人福利的函数。假设社会 中共有n人,社会福利函数W可以记作: W=f (U1, U2, …, Un)
微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福利经济理论依据不同的社会福利标准对现实不同 的经济状况进行判断,确定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条件。其 目的是评价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及其结果的优劣,并研 究如何改善社会的经济福利。因此,福利经济理论要求 建立一套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以平等和效率作为其始 终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
3
微观经济学
一、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⒈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认为,个人从消费商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效用或 福利是可以衡量的,而且不同个人所获得的效用量是可以 相互比较的。对于A、B两种情况,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 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优 于B。这种衡量社会福利能否被改善的标准,称为帕累托 标准。按照帕累托标准所作的改进叫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指经济社会达到这样的状态:不管经济发 生何种变化,不再可能使一个人福利增加的同时而不使其 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时,整个社会的福利就达到了最大。
4
微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⒉经济效率或帕累托最优的边际条件
消费者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必须在交换契约曲线上,因 此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
B MRSA MRS XY XY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必须在生产契约曲线上,因此生产 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Y MRT SX MRT S LK LK
整个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
6
微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第二节 社会福利及其政策标准
一、效用可能性曲线 效用可能性曲线表示在一简单经济中处于帕累托最优 时两个消费者不同的效用组合,即在给定的效用水平上两 者最大效用组合点的轨迹。效用可能性曲线又称效用可能 性边界。
7
微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将消费者A与B的无差异曲线不同切点所表示的效用 组合予以排列,则可以使交换契约线转换成效用契约曲线, 这样就推导出一条表示两消费者A、B的效用可能性曲线。
13
微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下投票悖论说明,如果每个人的偏好不同,通过任意 加总这些偏好而得到结果可能是不相容的。
表12-1 投票悖论举例 对x与y投票 a投x b投y c投x x>y通过 对y与z投票 a投y b投y c投z y>z通过 对x与z投票 a投x b投z c投z z>x通过
14
11
微观经济学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和次佳理论 ⒈阿罗不可能定理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社会福利函数的形成是一种社会选择过程:在已知社 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程序, 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结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 民主制度的社会选择方式有投票和市场机制两种,经济决 策往往采用市场的方法,政治决策则多采用投票的方式。 但阿罗认为,投票的方式并不能把个人偏好次序综合 为社会偏好次序。采用投票方式往往会出现一种循环选择 情况,无法确定社会偏好的顺序。
微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个人偏好次序 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加总成为表达社会偏好的最理 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也就是说,不 可能存在一种这样的社会选择机制:不仅能够把个人对N 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同时又能准 确地表达社会各个成员的个人偏好。这被称为阿罗不可能 定理。因此,阿罗也得出以个人效用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函 数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结论。
B MRTXY MRSA MRS XY XY
5
微观经济学
二、竞争性均衡与经济效率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是:任何完全竞争经济的一般 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任何一个帕累托最 优状态也都可由一套竞争价格机制来实现。 要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整个经济就必须是完全竞争 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说明一个经济体系是有经济效率的, 故经济分析将经济效率与帕累托最优等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