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基金会运作机制:筹资、投资与运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育基金会运作机制:筹资、投资与运营
摘要:本文从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运作机制方面入手,分析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投资、运营现状,指出高校教育基金会存在募集资金渠道不宽,规模相对较小、收入结构不合理、投资机制不健全,投资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运行成本和运营费用过低等关键问题,并结合国外的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运作;筹资;投资;运营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CFA130152)、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ADA13082)、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JGC095)、北京市2013年高校质量工程共建项目(项目编号:GJ201315)等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法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在我国,高校扩招逐步夯实了我国的文化教育基础,但是随之而来高校规模急剧扩大与国家财政拨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成立高校教育基金会,成为缓和该矛盾的途径之一。

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为高校募集资金、服务高校的非营利性组织,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加强社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减轻我国教育经费负担等方面起到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教育基金会指明了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的解决方向。

自从1994年,清华大学第一家教育基金会的成立,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虽然获得巨大进展,但总体仍处在初级发展水平。

特征是起步晚,经验少,规模不大,运行机制不健全,与欧美地区高校教育基金会差距大,存在竞争力过低,发展较为缓慢等表现。

高校教育基金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任务是为高校发展提供经费支持。

在高校教育基金会创立和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是重中之重。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存在的核心问题在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筹资、投资、运营方面。

此背景下,对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资金运作方面的研究分析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运作机制
高校教育基金会主要业务范围是筹资、公益支出、投资和运营管理。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的专项拨款,个人、社会团体的捐赠以及基金会本身的投资收益。

其中个人、社会团体的捐赠主要包括慈善捐助、校友
捐助和企业捐助等。

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筹措重点是社会捐赠,获得捐助资金的多少一般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基金会整体运作状态有关。

在互惠互利的动态过程中,谋取共同的利益,满足彼此的需求,分享发展的成果,是公益机构的公益性质的主要表达形式。

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公益组织当然也不例外。

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的支出主要包括:公益资助项目的费用、执行项目的成本以及基金会组织募捐的费用(不包括基金会专职工人员的工资福利基金会日常办公的行政开支)。

在公益机构的支出方面,亚太地区比较流行公益支出的最低比例(MAE)。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10%”。

因此,高校基金会募集资金的用途一般都具有限定性。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募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和完善学校的设备设施;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为学科和科研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学术交流提供经费支持;引进高水平人才;对在教学和科研中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奖励等等。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经济的保值、增值。

”高校教育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指将基金的储存和经营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经营收益大于同期通货膨胀率。

高校教育基金实现资金的保值是基金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有效投资使资金获得增值,形成“投资——增值——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由于资金得来不易,因此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采取较为保守的风格,尽量避免高风险投资,以防发生风险造成较大的损失。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大多采取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的投资方式。

这种方式投资风险小,易于操作。

低风险意味着低收益,这种投资方式导致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收益率低,基金增值乏力。

故而部分高校基金会已经尝试多元化的投资运作,如银行存款、购买国债、股票投资、委托理财和股权投资等[1]。

高校基金会作为一个组织,维持正常运营和发展难免发生支出和费用。

大多数国家并没有禁止公益机构在捐款中列支工作成本和运营费用。

大部分机构也认为:基金会如果没有足够的运营成本,就根本无法对资金进行合理运用。

在美国,公益机构从捐款中直接列支项目运行费用和行政管理经费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

而在我国,国务院1988年颁布施行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在基金利息等收入中开支。

2004年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

”由此可见我国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运营费用和运行成本控制十分严格。

2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2004 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国高校基金会快速发展,并逐步在资金管理方面形成了各色发展模式。

各大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选用适宜的模式,逐步走向科学化。

统计177所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成立时间如下图,可以清晰地看出自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出现以来的发展速度。

尽管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已经成立基金会,基金会数量迅速增加,规模
逐步扩大。

但起步晚,成立时间较短,缺乏实际经验,难以形成成熟的运作机制,依旧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2.1 募集资金渠道不宽,规模相对较小
高校教育基金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并为高校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首先要获取一定规模的筹资渠道。

发达国家由于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较早,因此国外知名大学往往拥有庞大的基金池和多种多样的筹资渠道。

以美国举例,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经费来源已呈多元化趋势,美国本土大学收入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政府拨款比例下降,学校自筹经费比例上升,其中哈佛大学2009年的捐赠已累积达到260亿美元。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起步较晚,筹资渠道包括:政府拨款、校友企业捐赠等。

尽管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形式与国外高校相差无几,但实际募集资金的过程往往比国外名校难。

在美国,社会助学已经逐渐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

校友、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大学进行捐赠的现象司空见惯。

在我国基金会筹资困难不仅源于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更源于我国没有形成将教育放在最优先位置的思想氛围文化环境。

该情况表现为国企业对高校教育基金的捐助支持热情不高,甚至本校校友出资困难,捐赠人捐赠的大部分资金都是定向性资金且规模不大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高校教育资金募集不顺畅,资金规模相对较小的现状,也使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截至2012年底,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超过200家,其中净资产规模超过 1 亿元的约有30家,占总数的15%,其中2012年我国净资产排名第一的高校教育基金为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表1)
2.2 收入结构不合理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对学校的专项拨款,个人、社会团体的捐赠以及基金会本身的投资收益。

在我国国家专项拨款仍占基金会资金来源的较大比例。

发达国家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捐赠收入比例逐渐超过政府划拨的专项经费,已成为资金的主要来源。

2007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基金捐助总额分别为349 亿美元、225 亿美元和172 亿美元。

美国有六十九所大学的捐赠基金超过十亿美元。

耶鲁大学设立2006~2011年为期5年的35亿美元筹款运动。

截止2011年6月30日,35亿美元的项目已经筹款38181亿美元[2]。

统计我国2007年~2011年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表2),不难发现我国国家性财政教育经费仍然占高校经费的最大比例,国家依旧是高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2007~2011年,尽管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中的社会捐赠金额逐年增加,但占总收入来源的比例却只能维持在约1%左右。

仅依靠政府提供资金没有以项目为导向的经费支持,会使基金会缺乏竞争力。

这样的基金会又难以得到认可而吸引较大规模的社会捐助,长此下会形成恶性循环,阻碍基金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经济系的布
朗对高校捐赠动机进行了分析,相关方面有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是否自愿,学校的财政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3]。

其实导致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收入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因素外,我国用于公益事业的财富并不充足,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国民对慈善捐赠的价值缺乏明确的了解等等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收入结构。

2.3 投资机制不健全,投资环境不完善
对比发达国家高校基金会,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机制仍不成熟。

主要表现在投资目标不明确,投资策略不清晰,投资管理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性的投资理财团队等。

西方发达国家美国高校基金会进行的投资组合形式多变,广泛涉及股票、债券、房地产、私募股权等领域。

国外高校基金会通常会成立专门的投资部门,聘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制定投资目标和投资策略,同时委托专业机构对投资进行运作。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属于学校职能机构,依附于高校行政体系,一般很难聘请专业人才进行相应投资运作的目标、策略和投资管理,这也使投资运作的权利和责任并不明确,同时我国大部分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模式集中体现为投资机构非专业化和投资方向的单一化,仅局限于存入银行和购买债券。

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基金会已经开始尝试多元化的投资运作。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分配的闲置,限制了资金的增值。

造成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的缺陷的原因不仅仅存在于组织内部,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的渠道和规模。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投资市场不够成熟,诚信程度偏低,风险较大,收益不稳定等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不能像国外高校那样,放心的将资金投入各种金融产品进行保值增值。

2.4 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有效的管理体系是带领一个组织高速发展的基础。

美国高校基金会起步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基金会早已能够脱离国家扶植稳步的快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美国高校基金会具备较为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其管理模式多为矩阵式,基金会各个部门的主要,是由专业人士负责,这些专业人士是有金融、证券以及管理背景的。

并且也有相关业务经验的,其中绝大多数是得到相关岗位资格认证书。

由于美国高校基金会十分关注人才资源的方面,基金会拥有众多的有建设的建议者和拥护者,其中包括教师、职业顾问、富豪以及政府人士。

高效的管理体系使得美国高校基金会竞争能力强,发展快速。

现在很多国外高校基金会已经可以不再依靠政府专项拨款的扶植,通过自身的合理运作,足够支撑本校的教育经费的支出。

而我国大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却不重视甚至是忽视管理体系的构建。

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高校教育基金会是独立的基金会法人,其资金的运作、管理等都应该依照市场规律独立自主地进行。

但当前我国高校基金会更类似高校中的一个职能机构,依附于学校的行政体系,种行政性管理模式正是导致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方式传统僵化不灵活、工作效率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

另外,由于这种管理模式,其管理层成员主要来自大学内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

这些管理人员往往不是专业人士,他们对于基金会的管理模式、资金运行模式和相关的一些其他程序熟悉度低,缺少经验。

同时,由于管理层人员编制所受限制较多,基金会难以提供有竞争力的报酬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基金会的管理体系中来。

低效的管理体系,使得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很难和国外高校基金会进行较量。

这样低效的管理体系,也很难吸引国外资金的投入,极大程度的阻碍我国高校的发展和进步。

2.5 运行成本和运营费用过低我国政府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运营费用和运行成本的控制很严苛。

2004年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


这些过于苛责的条件使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基本上都处于零成本和低成本[4]。

如果一个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那在对基金会的宣传筹资、项目评估、行政开支、人员工资和福利方面需要有很大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

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这种基本只靠基金增值和专项捐款来解决运营成本的模式具有较大的缺陷。

造成高校基金会运营成本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对管理费用的曲解化。

一般来说,对基金会这类公益机构,人们普遍认为其受到的慈善捐赠都要用于公益事业,基金会的高层管理人员根本不应该从中取得报酬。

而我国高校基金会依附于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人员一般从高校抽调,校内编制,在基金会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学校编制发放工资,等于说基金会没有给其工作人员发放工资,工作人员都是在自己所在的学校拿工资的,这种想法根深蒂固[5]。

高校教育基金会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为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不能按照中国人惯有的思维,而应借助企业管理的科学手段,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过低的运行成本和运营费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管理人员工作的否定,同时,过低的运营费用和运行成本使得高校基金会无法更好的宣传自己,组建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也很难吸引捐赠者的捐款,因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规模很难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3 结论与建议
3.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激励机制
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往往会带动国家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

公司的兴起导致公司法的诞生。

基金会的兴起在各国也同样引起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开始制定法律的时间早,基金会发展也较早,因此拥有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美国《统一普通信托基金法》、《美国慈善捐
赠法》、《美国非营利法人示范法》等都对基金会的某些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不仅保障基金会的发展,使基金会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同也为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促进基金会的自律与他律,基金会的监督机制应当由三方面构成:自律、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6]。

我国也于2004年6月1日发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但《条例》的内容大多是对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运作方面的限制。

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基金会权利、义务及其社会作用等,这使得基金会进行活动活动时干预较多,很多活动没有办法实现。

另一方面,我国对社会捐赠的激励力度不够。

国内外普遍激励社会捐赠的方式是税收优惠。

对比一些西方国家,在我国免税政策的落实十分繁琐和复杂,目前尚没有关于超限额部分可以在以后一定期限内进行继续抵免的规定,而且对于实物捐赠也没有相应的免税政策出台,这使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受捐赠的力度远远不如国外很多名校,抑制了我国高校基金会筹资渠道的拓宽。

(陶继东,2013)认为:“捐赠税前扣除法规,制定完善的基金会法、教育捐赠发和慈善法是我国法律完善的趋势和方向,同时,简化申报程序也能调动捐赠者的积极性[7]。


因此,效仿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基金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逐步完善和发展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的法律体系,建立相应的健全的捐赠激励机制使得我国高校基金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我国高校注入更多的教育资金,使我国高校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3.2 注重品牌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拓宽筹资渠道
在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与其他的慈善机构并无太大区别,一般有捐赠意愿的个人或组织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概念可能会很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一个高品质的形象,就能使自己脱颖而出。

把握社会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度,这会为高校教育基金会拓宽筹资渠道带来较大的机遇。

高校教育基金会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结合外部环境设计高质量的项目,逐渐将自己的品牌打响,这样将会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

同时,高校教育基金会应该对自己进行合理透彻的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势并进行合理的发挥和利用,尤其是在重视校友资源的利用。

我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计其数,其中有能力进行捐赠的校友也有很多。

高校教育基金会完全可以依托高校的校友资源,做好紧密结合高校校友会的工作,不应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等待校友主动与自己联系,而应积极主动挖掘,做好联络工作,尤其要注重校友毕业返校的机会[8]另外,也要加强自身与企业的联系,可以进行学研结合,与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当企业需要进行捐助时,必然会想到该高校的教育基金会。

陈秀峰(2008)认为:“以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丰富资金结构,预防资金结构的单一化对基金会发展造成的障碍[5]。

”积极主动的打造品牌,并结合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资源,一定能够拓宽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筹资渠道,逐步实现我国高校基金会筹资的多元化,在根源处发展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

3.3 效仿西方高校教育基金会,逐步改变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很少设立专业的管理机构,也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

这虽然节约了基金会的运行成本,但也极大地限制了基金会的发展,表现形式为:限制基金会筹资能力、投资能力,减少基金会对于资金的增值等。

另外,有研究表明,披露服务效果信息能提高捐款人的捐赠意愿[9]。

建组建专业团队,强化管理模式,完善披露机制,给予基金会更加有利的发展保证。

张曾莲(2012)认为,高校教育基金会要改变观念,切实发挥基金会的资金投资功能,而不是当作学校的一个机关处室,建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委托基金管理公司对资产进行管理,按照法律规定积极进行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建立专业的投资队伍,可以通过外部聘用专业投资人员或者学校自己培养招聘的方式,而且不仅要有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还要有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基金投资有关法规的了解和运作方案的风险监督,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基金投资的安全性。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