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宋辽夏金元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宋辽夏金元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宋辽夏金元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宋辽夏金元史研究综述

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作者:吴晓萍

宋史研究概况

新中国的宋史研究在近代一批开拓者如张荫麟、蒙文通、陈乐素、钱穆、邓广铭、张家驹、聂崇岐、朱希祖等的基础上,宋史研究有一定的成绩但与其它

断代史研究相比,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文革后,宋史研究成就很大,新人辈出,论文和专著众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发展。在宋史研究领域前辈专家的

成就功不可没。

邓广铭先生早在30年代就发表有关宋史的论文,涉及内容广泛,对很多重大课题,都作了开拓性的、精深的研究。其重要论文已编入《邓广铭学术论著自

选集》,专著和点校古籍有《陈龙川传》、《韩世忠年谱》、《岳飞传》(增订本)、《辛弃疾(稼轩)传》、《稼轩词编年笺注》、《稼轩诗文抄存》、《王安石——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校点增订《陈亮集》、校点《涑水记闻》(与张希清合作),还有对《宋史》职官志、刑法志的考证等。

蒙文通先生自30年代就先后发表了《论北宋变法与南宋和战》、《从〈采石瓜洲毙亮记〉认识到宋代野史中的新闻报道》、《从宋朝的商税和城市看中国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等文,编入《蒙文通文集》中。

陈乐素先生早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发表论文有《宋徽宗谋燕云之失败》、《三朝北盟会编考》、《徐梦莘考》、《主客户对称与北宋户部的户口统计》、《宋

史艺文志考证》等多篇论文,其论著已编入他的《求是集》。

张家驹先生从30年代开始发表宋史研究的论文,有《宋代分路考》,并著有《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赵匡胤传》、《沈括》等专著。何竹淇编著有《岳飞抗金史略》和《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戴裔煊著有《宋代钞盐制度研究》,华山有《宋史论集》对宋代客户等问题有专门研究。程应镠著有《司马光

新传》,其论文编入他的《流金集》;徐规有《陈傅良之宽民力说》和《李涛年表》。李埏著有《〈水浒传〉中所反映的庄园和矛盾》等,他重点研究货币等经

济史。李涵著有《范仲淹传》(与刘经华合作)。关履权著有《两宋史论》、《宋

代广州的对外贸易》(增订本)。郦家驹著有《两宋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试论关于韩侂胄评价的若干问题》。王瑞明编有《文献通考研究》和著有《宋代政

治史概述》等。沈起炜著有《宋金战争史》、《文天祥》等。漆侠著有《王安石

变法》和《宋代经济史》(上、下)等,他的《宋学的发展和演变》一文则是其思

想史的代表作。其大部分论文编入《求实集》和《知困集》。

从80年代宋史研究会成立以来,出版了不少论文集,如宋史研究会每召开一次会议就出版一本《宋史研究论文集》,先后共有八、九集之多。还有一些纪念

文集如: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纂的《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编纂的《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国际宋史研讨

会论文选集》、《宋史研究论丛》二辑,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庆祝邓广铭教授九

十华诞论文集》,河南大学的《宋史研究集》,中州书画社的《宋史论集》,杭

州大学历史系宋史研究室编纂的《宋史研究集刊》二集、《徐规教授从事教学科

研工作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岳飞研究》四辑,四川联合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纂的《宋代文化研究》六辑和《国际宋代文化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中国文

化古籍研究所编纂的《宋元文化史研究》、《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五集、《陈

乐素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历史系编纂的《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

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室的《宋

辽金论丛》二辑等,皆为宋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重要的断代史著作有邓广铭所撰《中国史纲要》的宋代部分。周宝珠、陈振、姚瀛艇等著《简明宋史》。何忠礼、徐吉军等的《南宋史稿》等。现就宋史

研究在各方面的成果作一些简单介绍。

(一)社会经济

除了漆侠的《宋代经济史》外,经济方面的论著还有: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述论》;吴晓亮和林

文勋主编的《宋代经济研究》是云南大学历史系宋代经济史研究的论文集。周宝

珠《宋代东京研究》;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李春棠的《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在手工业方面有:柯昌基《宋代雇佣关系的初步探索》;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和《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

权衡度量》;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王菱菱专注于研究宋代的矿业,

发表了《宋代矿冶经营方式的变革和演进》等一系列论文。在商业方面有:姜锡

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林文勋《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龙登高《宋代

东南市场研究》;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刘森《宋金楮币史》;李埏、林文勋合著《宋金楮币史系年》;车迎新和胡国瑞、刘森主

编《宋代货币研究》;乔幼梅的《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不以宋史为限,涉及了

宋代的货币、高利贷等重要问题。在阶级和社会方面有: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吴松弟《北方移民和

南宋社会变迁》。汪圣铎《两宋财政史》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如此等等,还有

许多论著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列举。

近年来,关于“唐宋变革”或“唐宋转折”的说法较为流行,它是指中国历史在唐宋之际发生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在对这一转折性质的解释上,自

日本学者最早提出后,中外不同的史学流派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日本和美国学界

就长期倾向于认为在此阶段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最近,在摒弃传统的欧

洲中心论的基础上,美国学界在“唐宋变革”的研究上,不再假定唐宋变革是中

国走向欧洲式近代的一个转折,而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变迁的历史影响。在“唐宋

变革”持续的时间范围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北宋和南宋之际发生过一次重要的

转折,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如刘子键在他的《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一书中就认为,北宋、南宋之际,中国文化从开放和具

有创新转向内敛与精细,逐渐失去了创造性,最终导致了近千年中国历史发展的

迟滞。美国学者关于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史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有关这方面的研

究在国内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漆侠《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

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从唐中叶以来封建国家土地制度日益衰落,向土地私有制

转化;新的土地兼并势力代替了旧来的山东士族等老牌土地势力;封建租佃关系

占支配地位;两税法实施后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地主)、佃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自耕农诸阶层)之间的关系;唐宋之际土地关系

的变化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对

于日美学者提出的“宋代农业革命”论,李伯重先生也撰文对此提出了质疑,并

从方法论方面对此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从经济成长方式看,宋代农业虽有若干重

要进步,但还未出现可以称之为“革命”的重大变化。

关于阶级、阶层和社会结构,也是近20年来宋史研究的较为热的话题。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概述》是较早论述这

一问题的文章。作者把宋朝的阶级结构大致分为:由乡村客户、下户和坊郭下户

组成的被统治阶级和由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组成的统治阶级。后又出版《宋朝阶级结构》一书,全面地论述宋朝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非主体阶级的构成及

各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朱瑞熙则将宋代阶级构成分为地主阶级、农

民阶级、工匠和机户、家内服役者等。梁太济侧重从诸色户计和经济关系的角度,对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特点进行了分析。除了这些总体上的研究之外,宋朝社会

中各阶层,如官户、吏户、庶民地主、自耕农、客户、俾仆等均得到比较深入的

研究。

在宋代人口的研究中,户口统计数字由于较为复杂,曾引起学者们的长期争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研究》等又刊发了多篇论文,再次展开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宋代户籍是否统计女口;文献中的“丁”和“口”究竟指

什么人口;北宋末人口是否超过一亿。

穆朝庆的《两宋户籍制度问题》认为,宋代户口的统计对象是男口,其“不计女口”的原则,是户多丁少的主要原因。李宝柱的《宋代人口统计问题研究》、王育民《宋代户口稽疑》也持同样观点。吴松弟的《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

系统》则从户口汇总发布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至今能见到的宋代户口数据,其

丁数或口数一般都指全体男性,而不是成丁数,只是这一平均数可能略低于实际

男性的数量,包含着一定的隐漏率而已,只有地方志的记载在某种情况下才有例外。

李德清的《宋代女口考辩》解释了乾德元年诏令中的“女口不预”,认为只是女口不计入丁数之内,而非不登户籍,“生齿毕录”才是宋代户口登录的原则。袁祖亮的《宋代户口之我见》认为,文献中的“口”“丁”是一回事,均包

括男女老幼在内的全部人口。宋代每户平均仅有二至三人。

何忠礼的《宋代户部人口统计问题的再探讨》和《宋代户部人口统计考察》认为,宋代人口统计的对象很不一致,所以就有不同的记载。但户部人口统计的对象只

是丁口,而不是男口,更不是男女总人口。文献中的“口”,多是“丁口”的简称。

由于户口问题的不同意见,故对北宋人口的估计就有不同,凡认为“口”数为男口或丁口者,多认为北宋末期人口已达1亿或1亿以上;而认为“口”数

为全部人口者,多认为北宋末期人口不可能多达1亿。王曾瑜的《宋代人口浅谈》、王通明的《“北宋人口一亿说”新考》、葛剑雄的《宋代人口新证》也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论证北宋末期人口已达1亿说。此外,在人口与经济关系方面,在区域

人口研究方面,在人口流动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等等方面,学者们也都进行了

深入的探讨。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宋代就财政史而言,特点有三:宋代是传统历史中第一个开

始全面推行以两税法为标志的财产税的王朝;宋代正规军几乎全由招募的雇佣兵

所构成,军队的数量超过百万,这就使得国家军费开支规模远超过唐代;从唐代

到宋代国家财政管理机构的演变,形成朝省户部与地方财政使职并存的局面。这

三个方面,规定了此后六七百年间财政史的基本格局。宋代财政史是一个前人学

术研究较丰富的领域。1941年日本学者曾我部静雄的《宋代财政史》是有关宋代财政的第一部专著。中国学者中最有深度的研究则是戴裔煊的《宋代钞盐制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代财政史的研究水平显著提高,80年代后期漆侠

的《宋代经济史》,特列专章讨论宋代的赋税、征榷、货币等制度,是其多年研

究积累的总结性著作。95年汪圣铎又出版《两宋财政史》,分别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管理体系与设施等三方面,全面论述了两宋财政史。还有如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李华瑞的《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也是相关专题性的研究。这

些著作基本解决了宋代国家各种财税制度的具体内容,尤其是赋税和征榷两方面

最为关注。而地方性财政史的著作则有包伟民先生的《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一

书填补了空白。

在宋史研究中关于王安石变法运动是封建社会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变法,九百年来,对于这场变法的评判,争论从未停息过,研究越深入,问题也越多。在20世纪50—60年代,史学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其经

典著作依据是列宁的“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70—80年代后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得以摆脱这一模式。1980年王曾瑜在《中国社会科学》第三期发表《王安石变法简论》,以具体史实证明王安石变法存在许多不足。此后学者们

从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对商品经济的态度、其性格特征、新法各项措施实施效果

和影响以及变法同各派人物的矛盾冲突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研究愈益深入。90年代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对于变法的总体评价,争论较大。一种观点认为王安石变法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

问题,仅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因此应基本否定。王曾瑜认为王安石关于经济财政改革的最初意图在于“富国”,在于聚敛,加重了人民负担,打击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王安石的军事

改革有加强剥削和镇压的双重作用,但强兵无方;在科举教育领域,以经义取士,加强儒家思想是垄断地位,将《三经新义》定为官方经学,所谓“一道德”是也。并认为王安石并未对农民实行让步政策。相反,熙丰时期是北宋三次增税高潮和

四次阶级斗争高涨时期之一。顾全芳、汪圣铎、叶坦(著有《大变法》一书)等都

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变法的不成功一面。

宋史前辈学者邓广铭和漆侠先生则在20世纪80年代仍然坚持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一贯立场。认为变法通过对官僚机构的整顿,军事上的改进和财政税

源的扩大,大大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强化了地主阶级专政,中小地主阶

层受益最大;变法抑兼并以发展生产为本,从而使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邓广铭认为王安石以“三不足”为变法的精神支柱,在现实中贯彻“为天下

理财”的主张,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局势,王不愧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政治

改革家”。唐兆梅也高度赞扬了王安石的改革精神。

吴泰则认为变法本身具有复杂的性质,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反动的一面。其反动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如:行聚敛之术,企图恢复征兵制,行市易法,建

立官营垄断体系,以经义取士,禁锢思想自由等。其进步性表现在推动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发展,如:行农田水利法推动农业生产,以雇代役客观上顺应了当时人

身依附关系普遍松弛的历史潮流,推动了雇佣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如将变法

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其进步性是主要的。

还有很多学者都参加了这场讨论,分别从各方面如从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变法运动的实际轨迹加以考察;从变法的既定目标和实际实现;并具体地对变法的

各方面涉及到经济财政改革,兵制改革,教育科举改革,变法同各派人物关系的

考察等;并通过对变法失败原因的探讨来全面考察这场变法运动。

(二)政治、法制和军事

在宋代政治方面的研究张其凡和张邦炜等着力较多,在大量相关论文的基础上,张其凡著有《宋代政治探研》一书,对从太祖到真宗的政治有若干独到的

见解。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纵论了宗室、后妃、外戚与宦官在宋朝政治

中的地位和作用。王安石变法及其此时的政治是一大研究热门,有关方面的成果

较多。有李华瑞、李晓等合撰的《中国改革通史·两宋卷》其论述的范围较广并且不以此次变法为限。其他有:季平《司马光新论》、罗家祥《北宋党争研究》、

叶坦《大变法》、王曾瑜《洛、蜀、朔党争辨》、胡昭曦和蔡东洲的《宋理宗、

宋度宗》等都在宋代政治方面有所论述。

在制度方面,朱瑞熙和张其凡所撰《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对宋朝政治制度做了全面的介绍。龚延明的《宋代官制辞典》和《宋史职官志补正》在

官制研究方面着力最深。此外陈振的《北宋前期的“中书”》、朱瑞熙的《关于

宋代的知制诰和翰林学士》等一系列论文,邓小南的《宋代文官制度选任诸层面》、杨果的《中国翰林制度研究》、贾玉英的《宋代监察制度》、苗书梅的《宋代官

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刁忠民的《两宋御史中丞考》、虞云国的《宋代台谏制度

研究》等都是研究宋代官制的力作。在军制方面,王曾瑜的《宋朝兵制初探》是

研究宋代军制的一部专著。此外有:李昌宪的《宋代安抚使考》和《宋朝将兵驻

地考述》,游彪的《论宋代军队的剩员》、《宋代士兵逃亡法考述》等及程民生

的《略论宋代西北乡兵》等都是有关军事制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

在科举制方面,张希清著有《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何忠礼著有《宋史选举志补正》,龚延明著有《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对宋代的科举制度有所论述。

在法制方面,由王云海、季怀银、朱瑞熙等撰写的《宋代司法制度》,是一部系统研究宋代司法的专著。郭东旭著有《宋代法制研究》和一系列论文,戴

建国也发表了《宋代的狱政制度》等一系列论文。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治安

制度史》宋代部分由程民生主笔。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宋代的治安思想、治安制度

和治安管理的情况。

在军事方面,有李裕民《宋太宗平北汉始末》属于宋初战争史的专题。大量关于军事方面的讨论主要在宋辽、宋金之间以及宋元战争。关于宋辽战争有王

煦华、金永高的《宋辽和战关系的几个问题》,吴晗的《陈图与宋辽战争》,还

有漆侠关于宋辽战争的一系列论文收在其论文集中;关于宋夏战争,有李涵的《范仲淹在御夏战争中的贡献》、曹松林《宋仁宗时期对夏战争的历史教训》等文章;关于宋金战争的有邓广铭关于这次战争及否认有朱仙镇一战的文章,收在其文集中。王曾瑜关于富平、和尚原和仙人关、岳飞北伐,绍兴末到隆兴初四次重要战

役的论文,对宋金战争着力最多。宋元战争成果较多,有胡昭曦、邹重华主编的《宋蒙(元)关系史》、陈世松的《蒙古定蜀史稿》、陈世松、匡裕彻、朱清泽、

李鹏贵的《宋元战争史》等著作。

(三)文化、教育和科技

姚瀛艇、王云海、周宝珠、程民生等合撰《宋代文化史》;陈植锷的《北宋文化史述论》;程民生《略论宋代地域文化》;刘复生《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和《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杨天

石《朱熹及其哲学》;陈来的《朱熹哲学研究》和《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潘富

恩的《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宋

明理学史》上卷,《北宋哲学史》等。姚瀛艇、石训等合著的《中国宋代哲学》;姜国柱的《李觏思想研究》;李之鉴的《陆九渊哲学思想研究》;姜广辉的《理

学与中国文化》;蔡方鹿的《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方如金的《陈亮和南宋浙

东学派研究》;胡昭曦、刘复生、粟品孝合撰的《宋代蜀学研究》等等都是关于

宋代文化史的有特色之作。

宋学研究是宋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含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关于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佛经道臧等知识,还要有关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广博的知识。漆侠的《宋学的发展和演变》一文具有指示的作用,代

表了宋学研究的一条新路。近年来学者们就宋学与理学的意义分歧在近代以来学

者研究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成果颇多。

在史学方面,蔡崇榜的《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对宋朝官修史书作了系统的论述。吴玉贵的《资治通鉴疑年录》对通鉴的史实错误作了多方考证。裴汝诚和

许沛藻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考略》,王云海撰有《宋会要辑稿考校》,陈智超的《解开〈宋会要〉之谜》,来可泓《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王瑞明主编的《文

献通考研究》,吴怀祺的《宋代史学思想史》等都是对宋代史学及其史学思想的

研究,刘连开等也撰文对两宋时期史学的义理化倾向进行了探讨。

在宋代教育方面有:袁征的《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苗春德主编了《宋代教育》的专著可供参考。

在科技方面。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故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钱宝琮等编有《宋元数学史论文集》。胡道静的《梦溪笔谈校证》。徐规

的《沈括事迹编年》。杭州大学还出版了《沈括研究》的论文集。吴以宁著有《梦溪笔谈辨疑》。张秀民著有《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冯家昇著有《火药

的发明和西传》,陈明达的《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等等,管成学的《宋

辽夏金元科学技术史》则为集大成之作。

在文艺方面,有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傅璇琮、孙钦善等主编《全宋诗》和曾枣庄、刘琳主编的《全宋文》等。李范文著有《宋代西北方音》。陈

高华编有《宋辽金画家史料》。

在宗教方面,郭朋著有《宋元佛教》,顾吉辰著有《宋代佛教史稿》,魏道儒著

有《宋代禅宗文化》,程民生有《神人同居的世界》等。

(四)社会生活

宋代社会生活方式与习俗风尚的研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不仅有大量论文,还有许多专著问世。

朱瑞熙、张邦炜、刘复生、蔡崇榜、王曾瑜合著的《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是第一部系统地论述辽宋夏金时期社会生活的专著,宋代部分占了相当篇幅,全书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史所包括的各个方面。柯大课《中国宋辽金夏习俗史》系统叙述了宋代司各种习俗,包括岁时节令、物质生活、人生仪礼、社会组织、民间信仰、生产贸易、娱乐等方面。林正秋《宋代生活风俗研究》对生活领

域的各种风俗作了系统的论述,诸如饮食文化、社会风俗、保健养生、官民服饰、园林建筑、交通旅游、商贸娱乐、宫廷礼仪等等。作者还特别注意了对宋代具体

某些饮食品种制作方法的发掘,力图为今天仿制宋菜、宋酒等提供可行性依据,

以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现有宋代社会生活研究中,以城市生活研究最为充分,而相比之下,乡村社会生活的研究显得不足。关于城市生活研究的有周宝珠的《宋代东京研究》、

吴涛的《北宋都城东京》、林正秋的《南宋故都杭州》、伊永文《宋代城市风情》和《宋代市民生活》、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等,这些

专著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宋代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推向深入。关于乡村社会生活方面,仅有一些经济生活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如有傅

宗文的《宋代草市镇研究》全面探讨了草市镇形成的环境条件、两宋草市镇的发

展情况以及市容、市政、市民、市场等问题,分析了其社会影响和时代局限,并

从大量文献中辑出草市镇名录。许惠民的《两宋的农村专业户》一文指出,宋代

农村中出现了大批机户、园户、酒户等专业户,他们活跃于经济作物生产、农业

加工业、养殖业、服务业等领域是商品农业结构中的骨干。陈振、李春棠等也对

乡村市场的兴起和繁荣进行了研究。此外学者们还对宋代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

方式与习尚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服饰、礼制礼俗、文体娱乐、宗教生活

等等,成果日益丰富。

在社会群体研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宋代的士大夫群体,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其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比任何朝代都大。在此方面有王瑞明的《宋儒风采》一书,从生活态度、治学方法、翰墨丹青、哲学创新、史学成就、

美学造诣、文学禀赋、富国之计、用人之道、军事谋略、科技才华、教育建树等

十几个方面对这一群体进行了剖析,试图多层次、多角度地说明宋儒文化素养的

高超、精神风貌的非凡和思想情趣的卓越。沈松勤的《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

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认为,集官僚、学者、文士于一体的北宋士大夫群体,既

有志在当世的忧患精神,变法图治的宏图伟愿;又有因政见相左而分野,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排他性、劣根性。北宋的政治、学术文化、文学创作等都受到这

一特性的影响。马积高、余贵林等也就士大夫的生活、思想风貌、心态与行为、

地域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婚姻史的研究也是80年代以来的热门话题之一。成果也较多。张邦炜的专著《婚姻与社会(宋代)》采取了与唐代比较的方法,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唐宋之际

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婚姻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作者有意从婚姻的角度,为“唐宋社会变革论”提供证据。张文指出,在婚姻观念上,“不问阀阅”是宋代婚姻

制度的一大特色。此外大家对宋代妇女再嫁、改嫁,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等问题

也都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第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和掌握五代十国的更替与兴亡、周世宗改革、辽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历史内容,掌握五代十国的历史特点及周世宗改革的作用。了解和掌握宋、夏、金的建立历史及政治经济等内容,正确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消极影响,正确理解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作用,对王安石给予正确评价;要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理解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等朝代或政权统治者的战争与和平政策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把握其政治经济等各项制度的特点,充分肯定各少数民族在开发和建设边疆,中华各族在互相交往和融合中共同推进祖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全面了解和掌握两时期的思想文化的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代更替与十国兴亡,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辽的政治经济制度,五代十国的历史特点,宋代的科学技术,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理学。 教学内容:五代更替与十国兴亡,五代十国的历史特点,南方经济的发展, 周世宗的改革;辽的政治和经济:契丹的兴起和阿保机建国,辽的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辽的社会经济;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北宋的政治:北宋建立和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和王小波、李顺起义;北宋与辽、夏的关系: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宋江和方腊起义;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与佃农身份的某些变化,手工业的发展与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商业的繁荣与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南宋与金的对峙: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朝的建立,辽、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建立与人民的抗金斗争,钟相、杨么起义,南宋与金的和战;两宋时期的思想文化:哲学和宗教,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教育。 第十三章元朝的大一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6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 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B.元昊C.忽必烈 D.赵匡胤 2.“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6.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定都临安B.宋军收复建康C.宋金达成和议D.岳飞取得郾城

大捷 7.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 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 8.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邢窑C.哥窑D.越窑 9.“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2020年达州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对西藏加强管辖,并使之成为正式行政区的是 A.汉朝政府B.唐朝政府C.宋朝政府D.元朝政府 2.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3.交子的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业生产出现新气象B.手工业生产兴旺发达 C.商品贸易空前繁荣D.印刷技术世界领先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A.元宵节B.端午节C.中秋节D.元旦 5.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回纥 B.回族 C.藏族 D.蒙古族 6.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7.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③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 ④造船业世界领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8.《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之一,郭靖和杨康是小说里面的两个重要人物。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下面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A.西夏建立B.金灭北宋C.澶渊之盟D.元朝建立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元朝 B.唐朝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将诗中的“大散关”作为分界线中的一端的两个政权是 ( ) 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D.南宋与金 2.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3.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4.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5.一位学者评论他所处的朝代,认为当时地方州郡之所以“日就困弱”,是因为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政刑一切收了。”该学者所处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宋朝D.唐朝 6.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代表作是 A.《西厢记》 B.《桃花扇》 C.《窦娥冤》 D.《牡丹亭》 7.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A.金(南)宋和议 B.辽(北)宋和议 C.夏宋和议 D.金灭辽 8.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 9.制作示意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示意图中的空框内应填入的时期名称是( )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三国时期D.五代十国10.“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

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11.下列对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签订的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2.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3.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融合加强 14.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含答案)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 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2.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A. 北宋与辽 B. 西夏与 辽 C. 北宋与西 夏 D. 南宋与辽 3.关于辽对金战争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期是正义战争,后期是非正义战争 B. 前期是非正义战争,后期是正义战争 C. 正义战 争 D. 非正义战争 4.统一契丹各部,于916年建立政权的是() A. 耶律德光 B. 耶律阿保 机 C. 元 昊 D. 完颜阿骨打 5.历史上北宋的都城是汴京,它指的是现在的() A. 北京 B. 南 京 C. 开 封 D. 银川 6.宋代社会当中存在着各个阶层,当时的阶层包括() ①地主②士③农④工⑤商⑥官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⑤ C. ②③ D. ①②③④⑤⑥ 7.下列有关宋辽议和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 议和的背景是北宋军队在澶州之战中遭到失败 B. 宋辽议和的内容是辽撤兵,北宋答应送给辽岁币 C. 宋辽议和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澶渊之盟 D. 宋辽议和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8.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9.袁腾飞在《百家讲坛》讲到“塞北三朝”,这指的是与两宋政权并立的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分别是() A. 辽、西夏、清 B. 大理、金、 元 C. 金、西夏、 元 D. 辽、西夏、金 10.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的是() A. 西夏的建立 B. 澶渊之 盟 C. 金灭北 宋 D. 元朝建立 11.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②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③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A.①② B.②④ C.②③D.①④ 2.“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③④ D.②③ 3.右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A.宋夏议和B.宋辽议和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4.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其中,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论数起。”这表明,交子() A.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B.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 C.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D.只在少数富人之间流通 5.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 6.《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武将专权D.重文轻武 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 A 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8.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9. 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主要说明临安 A.蔬菜类品种丰富 B.水利建设获得发展C.城市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0.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随堂练习卷(含解析)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亦可作簖),处处起鱼梁。陂放万头鸭,园履千畦姜。”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 B.农村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 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解析《稽山行》描写了当地发展渔业、饲养家禽以及种姜的情况。这些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2.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解析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农作物的交流加强了,故D项正确。 答案 D 3.下面是南宋时期南海“华光礁1号”沉船中排列密集的部分外销瓷器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宋代航海技术落后 B.南海是中国固有领土 C.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D.瓷器贸易有利可图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宋代的瓷器大量出口,有专门的海上“陶瓷之路”,说明当时进行瓷器贸易有利可图,故D项正确。 答案 D 4.《“南海一号”:还是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这段材料表明( ) A.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转型 B.宋瓷提高了当地的生活质量 C.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 D.宋瓷密切了两地的友好关系 答案 C

辽宋夏金元时期

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4.“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此三字经概括了下列哪一民族的兴起与建立政权的历史 ( )A.契丹 B.蒙古 C.党项 D.女真 5.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6.南宋著的抗金领,他所率的军队作战勇敢所向无敌,但他最后却遭臣诬,以莫须有的罪被杀害。后来,的冤狱得以平。在他墓门上一副联:青山有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就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李自成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 D. 8.“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9.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1. 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最新)2020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 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 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 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D.宋金议和 2.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3.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B.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 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 4.2013年7月16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在哈尔滨举行“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在长达近两个世纪的繁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西夏政权的都城是在() A.兴庆 B.汴京 C.会宁 D.临安 5.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6.下列没有统一全国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7.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康和郭靖名字中的“靖”和“康”主要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宋金对峙 B.宋辽议和 C.金灭北宋 D.西夏的建立 8.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3 (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步练习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A.北宋与金的争战 B.南宋与辽的争战 C.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2.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 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5.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6.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 7.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A.唐太宗大败突厥后B.澶渊之盟后 C.靖康之役后 苏辙:《栾城集》D.偃城大捷后 8.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D. 9.下列人物属于古代党项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 A.完颜阿骨打B.忽必烈C.耶律阿保机D.元昊 10.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 A.寇准B.宗泽C.岳飞D.于谦 11.某班举行辩论会,同学们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两宋时期的特征() A.盛世危机B.短暂繁荣C.帝国中兴D.政权并立 12.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

第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doc

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一、五代的更替 五代是指 907 —— 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朝代。在这短短的 53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八姓 14 帝,每位皇帝在位时间平均不足 4 年。这些政权的建立都是起家于方镇武将,他们依靠了弑其父、弟杀其兄、臣代其君、养子夺生子之位等各种不正常手段获得君位。所以说,五代诸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的持续发展。 ①后梁( 907 —— 923 ),由朱全忠(朱温)所建,立国 17 年。朱全忠本是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投降唐朝后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驻守汴州,他在唐末混乱中兼并了许多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907 年,他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都,史称“后梁”。五代的历史从此开始。 朱全忠立国前,曾与割据山西的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长期夹河而战,争战绵延 30 余年。立国五年后,朱全忠被自己的三子朱友珪杀死,次年朱友珪又被自己的弟弟杀死。(臣叛君;子轼父;弟杀兄)。由于内部混乱(魏博节度使的牙兵投奔了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削弱了战斗力, 923 年,后梁被后唐军队攻灭。 ②后唐( 923 —— 936 )立国 14 年。李克用在后梁建国的次年即病死,其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他继承父志,在北面打败了契丹,东面灭掉了长期割据幽州的刘仁恭父子,西南攻打四川。在灭后梁前半年已于 923 年 4 月即帝位,建国号唐,灭后梁后以洛阳为都,史称后唐。 李存勖建国后,自以为血战二十年而得天下,心满志骄。变得荒淫无道。在位三年即引起魏州兵变,李存勖派李克用的养子、沙陀人李嗣源前往平变,但李嗣源却利用叛兵,南下洛阳,自立为帝,史称明宗。(由于李存勖已死于流矢。)李嗣源力改唐庄宗为政之弊,关心农事,发展生产,在位 8 年。明宗死后,他的养子夺生子之位,后来,养子又被其女婿杀害。这样后唐历四帝, 3 姓 14 年,灭亡。 ③后晋( 936 —— 947 ),立国 11 年 936 年,后唐明宗的女婿、河东节度使、沙陀人石敬瑭乘洛阳内乱之际,谋图夺权,他以割让给契丹幽、云(见书 P2 ) 16 州之地,作为送给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寿礼,并以 45 岁而无耻地认 34 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岁贡 30 万匹绢帛等为代价,取得了辽兵的援助,推翻后唐,取得帝位,国号晋,以开封为都,改元天福,史称“后晋”。 石敬瑭曾长期跟从李克用父子征战,累立战功,才被委以重任。他甘愿做儿皇帝、割地纳帛,给此后的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此后,中原王朝失去了长城一带的天然屏障,契丹骑兵可以方便地驱马南下,使中原王朝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他的卖国行径当然也使他自己的朝廷深受其害,如他的下属、留守邺都的北面行营招讨使杜重诲,本以抗击契丹为职,后却投降契丹,并带契丹兵南下,攻入开封,以夺帝位。 946 年,契丹兵攻入开封,大肆抢劫,导致东西二千里范围内深受其害。在中原人民反抗下,契丹人俘虏了晋出帝,大肆抢劫后退还。后晋灭亡。(历二帝 11 年)。 ④后汉( 947 —— 959 )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课时练习 1.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 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 ) A.理藩院 B.御史台 C.宣政院 D.中书省 2.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 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3.《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 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 A.显示元帝国的强盛 B.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4.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 C.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 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 5.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区域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6.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 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该学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7.《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 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各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宋辽夏金】 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同北宋议和。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但是,元昊在国内仍称帝如故,行使君权。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被迫离职。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发动的一场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等经济政策,并推行保甲法、将兵法和保马法以强兵。颁布太学三舍法、贡举法,唯才是用。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积贫积弱得以缓解。但宋神宗发生动摇,变法政策执行不力,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最终失败。 靖康之难: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第二次金军包围开封。宋钦宗等轻信道士郭京的法术,导致开封很快被攻破。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127年(靖康二年)春,金军扶植北宋投降官张邦昌为傀。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耶律阿保机:辽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出身于耶律家族,唐天复元年继承军事首领之职,率领军马四出征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到唐天祐四年,被推举为可汗,他采取汉族士大夫的建议,设计尽杀其余七部酋长,于后梁贞明二年(916)自立为皇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阿保机称帝后,接受汉族封建化,发展农业和商业,任用汉人制订了成文法律,又根据汉文字创制了契丹文字,又仿照回鹘文字创制了契丹小字,使契丹族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被视为契丹族的民族英雄。天显元年(926),契丹灭渤海,在班师途中,阿保机去世。 完颜阿骨打:即金太祖。十一世纪,女真族的完颜部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十二世纪,完颜阿骨打成为女真首领。1115年,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部取得反辽战争胜利后在会宁称帝,国号金。在位期间,定制度、立刑法、造文字,加强皇权,后来,与北宋订约共同攻辽,攻占了辽的大部分土地。他对女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时捺钵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是辽朝实际上的流动政治中心。契丹国其实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辽帝保持着先人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因而也称四时捺钵。四时捺钵既是皇帝休闲的理想胜地,也是皇帝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以元勋当国,宜事损敛。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体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正容厚谢”。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 B.宰相权力受到群臣的监督和制约 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 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 2 (2020河南漯河高一检测)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皇帝独揽选士大权,这些做法( ) A.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 B.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 C.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弟 D.扩大了选官的途径 3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防弊之政的第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下列措施主要体现第原则的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4.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 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宋真宗时期,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土地兼并改变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5.王安石担任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他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使他们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A.青苗法 B.市易法 C.免役法 D.均输法 6“画由心生”“境由意造"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南宋文杭人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他们被分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二人的这种做法意在() A.反映各民族交融的进步加强 B.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沉郁和痛心 C.展示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D.展现山水画创新的独特结构 7.《元史》记载:“太祖(成吉思汗)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反映了( ) A.蒙古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B.元朝统治者采用汉族的生产方式 C.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元朝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8.(2020山东潍坊高中检测)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两宋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公元963年:癸亥,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公元965年:乙丑,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8年:戊辰,乾德六年,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己巳,开宝二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公元971年:辛未,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乙亥,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6年:丙子,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炅(赵匡义):

公元976年:丙子,太平兴国元年,开宝九年 公元978年:戊寅,太平兴国三年,北宋灭吴越 公元979年:己卯,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片面完毕。 公元983年:癸未,太平兴国八年,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公元988年:戊子,端拱元年 公元990年:庚寅,淳化元年 公元995年:乙未,至道元年 宋真宗赵恒: 公元998年:戊戌,咸平元年 公元1004年:甲辰,景德元年 公元1008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17年:丁巳,天禧元年

宋仁宗赵祯: 公元1023年:癸亥,天圣元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天圣九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公元1032年:壬申,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公元1038年:戊寅,景祐五年,宝元元年 公元1040年: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1年:辛巳,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公元1049年:己丑,皇祐元年 公元1054年:甲午,皇祐六年,至和元年 公元1055年:乙未,至和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元年公元1056年:丙申,至和三年,嘉祐元年 宋英宗赵曙: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北宋在地方上具有监察职能的官员是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枢密使 2.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 里的“匈奴”指的是 A.女真统治者 B.突厥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3.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4. 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根据诗中的描述,推测其隐含的科技成就是 A.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 D.造纸术 5.《马可波罗行记》中写到:“外国剧价异物及百货之输入此地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的“此城”应指 A.东京 B.临安 C.泉州 D.大都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7.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 合的是 A.汉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C.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D.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1 2 3 4 5 6 7 C A B C D C A

8.关于下列表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北方人口总量在逐年不断减少 C.唐朝时经济重心尚未转移 D.人口南迁有利于经济格局变化 9.“除了腹里与吐蕃外,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小明在学习此内容时,想更好地了解它在历史上的实行情况,那么他应该去查阅() A.《旧唐书》 B.《新唐书》 C.《宋史》 D.《元史》 10.在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有多数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关键时期。下列说法可以论证此观点的是() 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②宋朝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③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 ④吴道子被誉为“画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1.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关于上述科技成就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出现于隋唐时期 B.它是由毕昇发明的 C.它最早出现于北宋 D.它属于胶泥印刷术 8—11 DDC A 12、与“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这两个故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杨坚 B.李渊 C.朱温 D.赵匡胤 13、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控制军权 B.削弱相权 C.强化君权 D.集中财权 14、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重视教育 D.重文轻武 15、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这一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1)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朝经济发展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1)岳飞: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3)文天祥: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民族融合篇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表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议和篇 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有何影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 1.辽宋议和: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

极吸取中原文化。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2、采取重文轻武治国政策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辽、西夏、金等。 4、占据江南,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南宋。 5、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蒙古族。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赵匡胤。 2、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北宋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4、赵匡胤是通过哪次兵变篡夺哪一政权建立北宋的:陈桥兵变、后周。 5、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什么趋势:统一趋势。 6、宋初统治者制定的统一方针是什么:先南后北。 7、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宋朝皇帝是谁: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 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措施:(一)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二)行政方面:(1)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9、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对皇权构成威胁。 10、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太宗时)。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11、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有哪些: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有何长远影响:①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习题及答案1.(2020 四川绵阳一诊)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了各种轮作制度。这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2.北宋时,棉花种植在闽粤等地已经盛行;南宋时,又从闽粤地区发展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反映了() A.手工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B.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 D.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 3.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勇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 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 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 4.史载,唐以前士人以藏书为贵当时藏书少,士人精于雕对,诵读精详。到宋朝,士人易于得书,不再重视藏书,诵读也懈怠了。出现这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 A.两宋商品经济繁荣,生活优越 B.印刷行业不断进步,书籍增多 C.社会娱乐活动增多,士人堕落 D.政府轻视文化教育,学风淡薄 5.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又汝窑,官禁中烧,内有玛瑙末为油,

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艰得。”这表明( )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 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 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 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 6.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后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侵占了通衢大道,因而宋徽宗时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7.宋元时期,在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一市舶司。元代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取得公据,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8.南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 A.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 B.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9. (2020安徽淮北一中检测)《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