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试题》单元测试题 百度文库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①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②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以故陈和尚系狱。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奏上,久不能决。未几,斜烈卒。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六年,有卫州之胜。八年,有倒回谷之胜。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注释】①北兵:蒙古兵。②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1234年金朝灭亡。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B.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C.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D.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

B. 台省,汉朝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C. 白衣,犹“布衣”“乌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来指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读书人。

D. 勒石,刻石记功,亦指立碑。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勒石燕然”,当时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记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和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他是金朝贵族,身为武将而有才名,雅好读书,颇受时人称赞。

B. 陈和尚善于应变,处事灵活。他被蒙古兵俘虏后,虽受赏识,但以探望母亲为借口回到丰州。

C. 陈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刚烈。他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但内心坦然,坚信自己清白无辜。

D. 陈和尚能征善战,忠心报国。他屡破蒙军,“力挽大厦之将倾”,功绩显赫,终于壮烈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②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答案】(1)B

(2)C

(3)C

(4)①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

②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夺马奉其母南奔” 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南奔”做状语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理解原文文句,“载以鹿角车”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可以排除D。故答案选B。

(2)选项C,“白衣”“布衣”“乌衣”三者内涵同中有异。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借指平民:鸟衣,黑色衣服,古代贫贱者之服,借指穿黑衣的差役。故答案选C。

(3)选项C,“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理解错误,原文是“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故答案选C。

(4)此题中的①“疑”怀疑;“倚”依仗;“之”结构助词,的;“横恣”横行恣肆;“以”介词。

②“已”已经;“易衣”换了衣服;“若”好像;“然”的样子;“擐”披挂;“顾”回头看。

故答案为:⑴B;⑵C;⑶C;

⑷①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②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完颜陈和尚,是丰州人。出身于萧王的孙子辈。贞祐年间,陈和尚二十多岁,被蒙古兵掳掠,蒙古军大帅很喜爱他,将他安置在军帐中。当时陈和尚的母亲留在丰州,堂兄安平都尉完颜斜烈侍奉她很恭敬。陈和尚在北方一年多,假托要探视母亲,乞求回家。大帅派士兵监视他来到丰州,他就与完颜斜烈劫持杀死了监视的士兵。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大军发觉后,集合骑兵追赶他们,(他们因为)走其他的道路得以逃脱。不久又丧失了马,母亲年老不能行走,(他们)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兄弟两人共同拉着,向南渡过黄河。宣宗感到很惊奇。陈和尚天资聪慧,一向爱好文史,人们把他看着是优秀的人才。正大二年,完颜斜烈被罢去元帅之职,按规定改任总领,屯驻在方城。陈和尚跟随他前往,凡是堂兄军中的事务他都参与并了解内情。完颜斜烈当时正患病,军队中李太和与方城镇防军军士葛宣翁相殴斗,向陈和尚申诉,葛宜翁的事理有亏,陈和尚就参酌军令笞打了他。葛宜翁一向凶横强悍,以输理受杖刑为耻辱,竟然忧郁苦闷而死去,(他)留话告诉妻子,一定要报复陈和尚。宜翁的妻子控告陈和尚因为私人愤恨侵犯官吏职权,有意谋杀地的丈夫,向御史台申诉。因为这个缘故,陈和尚被关在狱中。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奏章呈递上去,很长时间不能决断。不久,完颜斜烈去世。皇帝听到消息,才立即赦免了陈和尚,说:“主管部门上奏你因为私人愤恨杀人。现在因为你兄长去世(的缘故),我违背法令放免你,天下一定会有议论我的人。你发奋努力,建立功名,天下人才会认为我不是随意救免你的。”陈和尚边哭边行拜礼,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他)于是以平民百姓身份接受紫微军都统的职务,过了一年调任忠孝军提控官。正大五年,蒙古军进攻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总帅平章政事完颜合达问谁可为前锋,陈和尚应声而出。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这一天,他率领四百名骑兵打败了蒙古兵八千之众,名声震动天下。正大六年,取得卫州之战的胜利,正大八年,取得倒回谷之战的胜利。正大九年正月,三峰山之战战败,(他)跑到钧州。钧州城被攻破,蒙古大军入城,(陈和尚)就任由士兵在街巷中作战。陈和尚躲藏在偏僻隐蔽的地方,等到军队杀我掳掠稍微结束才出来,自己声称:“我是金国大将,要见大帅禀告事情。”兵士们用几个骑兵将他夹在中间,来到行营军帐前面。当时蒙古军想叫他归降,他被砍去脚折断胫骨也不屈服,嘴被割开,创口一直连到耳朵边,他仍然喷血呼喊,喊声到死也不停止,当时他年龄是四十一岁。这年六月,(哀宗)下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刻石立碑纪念他忠烈的事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仙琕,字灵敌,扶风眉人也。仙琕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瘠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起家郢州主簿,迁武骑常侍,为小将,随齐安陆王萧緬。缅卒,事明帝永元中,萧遥

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出为龙骧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复以功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琕于军斩仲宾以徇。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高祖劳之曰:“射钩斩祛,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绝也。”仙琕谢曰:“小人如失主,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口未尝功。人问其故,仙琕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何功可论!”授辅国将军、宋安、安蛮二郡太守,迁南义阳太守累破山蛮,郡境清谧。以功封洭县伯,邑四百户,仍迁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辅国将军如故。俄进号贞威将军。

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断,以城降魏,诏假仙琕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余万赴焉。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

初,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在州四年,卒。赠左卫将军,谥曰刚。

(《梁书?卷七》)【注释】①“射钩斩祛”:是关于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典故,用来借代英明君主的不计前嫌。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仙琕于军斩仲宾以徇。徇:示众

B. 仙琕谢曰谢:谢绝,拒绝

C. 今复荷殊泽荷:蒙受,受到

D. 诏假仙琕节,讨之假:授予,给予(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B. 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C. 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D. 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3)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家”有起之于家而任官职之意。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本文中的“起家”就是此意。

B. “卿”可以指古代阶名,如“三公九卿”;也可以指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如“荀卿”;还可以用于君对臣的称谓和夫、朋友间的爱称。

C. “天监”是梁武帝的年号。年号除了用于纪年以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先秦

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出现年号。

D. “谥”是古代君主等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予他们的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谥号有表扬的,如“文”“武”等;有批评的,如“厉”“怀”等;也有同情的,如“悼”“幽”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仙琕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亲去世他表现出超出常礼的悲痛,亲自背土堆成坟墓,高祖派姚仲宾去劝他归顺自己,他将姚仲宾斩首。

B. 马仙琕归降高祖,竭诚效力。都城失陷后马仙琕才放下武器投降,高祖抚慰他并在他母亲去世后赠送丧礼,让他大为感动,决意报答高祖。

C. 马仙琕勇猛善战,谦逊内敛。天监四年,王师北伐,马仙琕征战沙场,颇有勇力,屡立战功,但在各位将领面前却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勋。

D. 马仙琕战功显赫,深得信任。在外征战时,常单身潜入敌境暗中了解敌人所处的悬崖峭壁、村庄及险要之地,所以常打胜仗,备受高祖器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

②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

【答案】(1)B

(2)C

(3)D

(4)D

(5)①仙琕还在江西领兵,每天夺取义师漕运的粮米。建康城陷落,马仙琕哭了整整一宿,随后便解散部队前去请罪。

②仙琕发兵乘胜追击,魏军兵得以幸免的十分之一二,马仙琕整顿军队返回京师,升迁为太子左卫率。

【解析】【分析】(1)B项,“谢:谢绝,拒绝”错误。谢,谢罪。故选B。

(2)“自为将”“及居州郡”并列关系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身衣不过布帛”主谓宾结构齐全,句意完整,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C。(3)D项,“幽”不是表同情的。年轻丧父,登基患病,政令不通,祸乱纲纪、不明礼仪都称作幽。故选D。

(4)D项,“常单身潜入敌境暗中了解敌人所处的悬崖峭壁”错误,从文中来看,选项把文中的“壁垒”理解为“悬崖峭壁”,这是错误的,“壁垒”是“军营”的意思。故选D。

(5)①持,率领;陷,陷落;解,解散;罪,请罪。②纵,发动;乘,乘胜追击;振,整顿;迁,升迁。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⑷D;

⑸①仙琕还在江西领兵,每天夺取义师漕运的粮米。建康城陷落,马仙琕哭了整整一宿,随后便解散部队前去请罪。②仙琕发兵乘胜追击,魏军兵得以幸免的十分之一二,马仙琕整顿军队返回京师,升迁为太子左卫率。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马仙琕字灵馥,扶风眉县人。马仙琕少年时以果敢闻名远近,遭受丧父之痛时,他因哀伤过度而消瘦,超过了礼法的规定,他背土堆坟,亲手种植松柏在坟边。马仙琕开始做官出任郢州主簿,迁任武骑常侍,为小将,跟随齐朝的安陆王萧缅。萧缅去世后,仙碑就事奉齐明帝。永元年间,萧遥光、崔慧景作乱,仙琕平乱作战,屡有战功,因功劳升为前将军。出任龙骧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那时正当寿阳刚刚沦陷,魏将王肃侵犯边境,仙琕奋力作战,以少胜多,魏人非常害怕他。仙琕又因战功而升迁为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梁高祖义师兴起之后,四面八方很多人来响应,梁高祖派仙琕的老朋友姚仲宾去劝说仙碑投靠高祖,仙琕在军营中将姚仲宾斩首示众。起义队伍到了新林,仙琕仍带兵守在长江西岸,每天抢夺义师从水路运输的粮食。建康城被攻陷后,仙琕号啕大哭了一个通宵,这才解散队伍,到高祖跟前谢罪。高祖慰劳他说:“管仲箭射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寺人披割断重耳的衣袖,前人都不计旧怨。卿不要因为杀了使者、切断粮食运输这些事情痛恨自己而与我有隔阂。”仙琕道谢说:“小人我如同丧家之犬,只要有人喂养,就会为后来的主人效力。”高祖笑着赞美他。不久,仙琕的母亲去世,高祖知道他很贫穷,送给他很多财物帮助他办理丧事。仙琕失声大哭,他对弟弟仲艾说:“我们已经蒙受了再造之恩,还未报答。今天又受到特殊照顾,今后我当和你共同全心全意为高祖效力啊。”

天监四年,梁武帝率师北伐,仙琕每次作战,都勇冠三军,他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但到与各位将领评论功过时,他却绝口不提自已的功劳。有人问他原因,仙琕说:“大丈夫被时代所知用,应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这是我一生的愿望。有什么功劳可说呢!”之后,仙琕被授予辅国将军,宋安、安蛮二郡太守,迁任南义阳太守。仙琕屡次打败山里的蛮人,郡内变得清静安谧。仙琕因功被封为洽沤县伯,食邑四百户,又迁任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并仍旧任辅国将军。不久进号为贞威将军。

天监十年,朐山百姓杀死琅邪郡太守刘晣,把城献给魏国投降了,梁武帝命令仙琕持符节前往征讨。魏国的徐州刺史卢昶率领十多万大军赶到那里。仙琕与卢昶军作战,多次打败魏军,卢昶逃走。仙琕派兵乘胜追击,魏军逃脱者仅十分之一二,收缴魏军的兵器、军粮、牛马、器械等等,不可胜数。仙琕整顿部队,回到京师,迁任太子左卫率。

最初,仙琕年幼时名叫仙婢,长大后,认为“婢”字作名不好听,就用“玉”旁代替“女”旁,因而成了“琕”。自从他当上将军并官居州郡长官后,仙琕能够舆士兵们同甘苦,共劳逸。他身上所穿不过是布帛做的衣服,所住的地方没有帷幕衾屏,行军打仗时,饮食与最低层的士兵相同。他在边境时,经常孤身一人潜入敌人的庭帐,偷偷侦察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所以每次作战大多能够获胜,士兵们也心甘情愿地听他指挥,为他所用,高祖非常喜爱和器重他。仙琕在州上任事四年后去世。被追赠为左卫将军。谧号刚。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①,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②。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③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④。官职亦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注释】①胥:从。②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③士:事。④容:指天子圣德。

(二)

随①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②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注释】①随:国名。②斗榖於菟:人名。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恃与国,幸名利与:结交

B. 人佚亦佚佚:安逸

C. 故先王贵当,贵周周:周密

D. 以为天下以为:认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则边竟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随之见伐哀吾生之须臾

C. 宋其亡乎其皆出于此乎

D. 会于薄以释之而君幸于赵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5)依据短文(一)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二)“楚人许之”的意图。

(6)请结合短文(一)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①,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注释】①如其仁:就是仁。

【答案】(1)D

(2)D

(3)B

(4)答案示例: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5)答案示例: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6)答案示例: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解析】【分析】(1)D选项,“以为:认为”错误,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译文为:以此来治理天下。故选D。

(2)A选项,两个“则”都是“副词”,“那么”的意思。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C选项,两个“其”都是“副词”,都表揣测,大概。D选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故选D。(3)B选项,“如果是这样的话”和“制造”错误,如此:像这样的国家;制:被控制;译文为:像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故选B。

(4)赋分点:①时,合于天时;义,合于正义;且,又。②欲,欲望;甚,过分;何

以,宾语前置,以何;堪,忍受。

(5)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楚人许之”的意图,结合“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等内容可知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根据后文楚人的做法可以推测:“秋,诸侯会宋公于盂”“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也可以根据目夷目夷的话反面论证: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

(6)“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为:“孔子说:‘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并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这是仁,这是仁’”“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一中“三制”以及“不独举,不擅功”等内容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⑴D;⑵D;⑶B;

⑷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⑸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⑹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⑹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

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参考译文】

(一)大凡国家之间有三种控制关系,或控制他国,或被他国控制,或不能控制他国也不被他国控制。怎么知道是这样子呢?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国家人口众多、兵力强盛,却不凭借本国的实力去(故意)制造危难、引发祸乱;一旦天下发生大的事变,喜欢让自己的国家跟随他国之后(行事而不当头领)。这样的国家,必然能够控制他国。有的国家德义不尊盛,却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人口不多、兵力不强盛,却喜欢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危难祸乱的制造者;依仗同盟,心存侥幸,措取名利。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他国前进,本国也前进,他国后退,本国也后退;他国劳作,本国也劳作,他国安逸,本国也安逸;前进、后退、劳作、安逸,与他国相从。这样的国家,不能控制他国,他国也不能控制自己。

非常喜欢一个人,也不能随便给他利益;非常憎恨一个人,也不能无故加害于他。所以古代圣王处事贵在得当,贵在周密。所谓周密,就是话不轻易说出口,情不贸然形于色,就像是龙和蛇,一天之内有五次变化,让人无从猜透。所以,古代先王不夸大其词,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古代圣王不结成同党,不缔结联盟。同党总会分解,联盟总会断绝,所以关系亲密不在于结党、联盟。古代圣王也不用财货进行邦交、不用割让土地以示交好来治理天下。天下各国的格局虽不可改变,但可以用威势武力来统治驾驭。

符合天时,符合正义,这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以此来承继天子的圣德。官吏处理事情也应该这样。符合天时,是说得到天的帮助,符合正义,是说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把天与人的力量都掌握了。

古代圣王是不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的,这样边境就会安定。边境安定,邻国相处就能和睦。邻国相处和睦,做起事情来就会适宜得当。

(取材于《管子》)

(二)随国率领汉水以东的诸侯国背叛楚国。冬,楚国的斗榖於菟率领军队攻打随国,取得胜利并与随国签订合约后班师回国。君子说:“随国被讨伐,是自己不自量力啊。度量自己的力量后再行动,它的过失就少了。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诗》里说‘哪里是不早点赶路,我是怕路上露水太多。’”

宋襄公准备会合诸侯。臧文仲听到后说道:“以自己的欲望去服从别人,可以;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则很少能成功。”

鲁僖公二十一年春,宋国人和诸侯举行鹿上之盟,要求归附楚国的诸侯敬奉自己为盟主,楚人答应了。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灾祸啊。宋恐怕会亡国!如果战败了而不

灭亡,那是幸运了。”

秋,诸侯和宋襄公在盂会盟。子鱼说:“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在这次盟会上,楚国抓住宋襄公并攻打宋国。

冬,诸侯在薄地相会,(楚国)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结啊,还不足以惩罚国君。”

(取材于《左传》)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材料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材料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1)“出则弟”句中“弟”的意思是________,“则以学文”中的“文”指的是________。

(2)请从材料二、三中任选一则,谈淡你对“仁”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顺从和敬爱兄长;《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化经典”即可)

(2)示例: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古以来,它就激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解析】【分析】(1)“弟”,结合语境出外要敬爱师长分析,“悌”的古字。弟弟尊敬顺从兄长。“文”,结合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分析,译为《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

(2)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譬的意思为比喻,打比方。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结合一些仁人志士的事迹来写。

故答案为:⑴顺从和敬爱兄长《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化经典”即可)

⑵示例: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古以来,它就激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

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参考译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的享受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上善之,干子竟免。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彧送之于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行达高阳,有诏征还。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反形已露。彧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谅怒,囚之。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B.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C.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D.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丁忧。古时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B. 申牒,“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后指文书、凭证,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报。

C. 上柱国,春秋时代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战国时楚、赵设置,直至隋朝职权相当于丞相、宰相,唐宋以上柱国为武官的功勋爵位。

D.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项脊轩志》中祖母“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与文中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彧处事分寸得当。左仆射高颎的儿子申请戟门,柳彧认为:父子并没有分家,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佩服。

B. 柳彧的忠诚耿直,为百官所敬畏。隋高祖非常赏识柳彧的忠诚耿直,称他是“国之宝”,多次表彰他,不断升迁他的职位。

C. 柳彧不畏强权。杨素是当时声势显赫的权臣,群臣都畏惧他,不敢违拗他,唯有柳彧敢于和他对抗,秉公执法,压制他的嚣张气焰。

D. 柳彧遭杨素忌恨,多次被陷害。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汉王谅作乱,他假装病重被囚,事情平息后仍被诬陷谋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②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答案】(1)A

(2)C

(3)D

(4)①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②柳彧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杨素因此嫉恨柳彧。

【解析】【分析】(1)本题“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这句话意思是“柳彧在批文上写道:‘仆射(yè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这件事情

最终没有办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异居”不可拆开,意思是“不同居所,分居”,此处指“分家”,故排除B、D;尊有压卑之义”和“子有避父之礼”句式结构对称,“外门既设”对应“内閤又施”,且“竟不行”前面需有主语“事”,故排除C项。故选A。(2)C项,“战国时楚、赵设置,直至隋朝职权相当于丞相、宰相”解释有误,“上柱国”位在丞相、宰相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故选C。

(3)D项,“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理解错误。原文依据“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杨素用朝廷内臣勾结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彧,而非行贿。故选D。

(4)本题特别注意:①“以”即“因为”;“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等;“筑宅”,“修建住宅”;“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判断句式;“见”表被动。②“据案”译为“靠着桌子”;“立”使动用法,“使……站立”;“立素于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庭立素”,此外本句也是被动句;“事状”即“事实情况”;“ 衔”,“嫉恨”的意思。

故答案为:⑴A;⑵C;⑶D;

⑷①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②柳彧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杨素因此嫉恨柳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意义来划分停顿,不要把词义划破,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不可拆分开。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然后快速浏览原文,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⑷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浏览文本,到文中画出所需要翻译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语境大略熟知;此外,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柳彧(yù,有文采),字幼文,是河东郡解县的人。他的七世祖先叫柳卓,随晋王朝南迁,寓居在襄阳。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打仗失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柳彧年轻时很爱学习,阅读了许多经史典籍。高祖登基后,他多次升迁,官至尚书虞

部侍郎,后因为母亲服丧而离职。不久,又被起用为屯田侍郎,他再三推辞,未得到准许。当时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员,大门上都以戟为门(指显贵人家)。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封为应国公,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彧在批文上写道:“仆射(yè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柳彧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在任上严词正色,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惧怕。皇上嘉奖他正直,对柳彧说:“大丈夫应当在世上树立英名,不应只是随波逐流附和众人。”此时刺史多由武将担任,大抵不称职。柳彧上书道:“当今天下太平,四海清静,治理百姓,应该任用那些有才干的人。以前汉光武帝可算是一代明君,他由一个普通百姓而兴起,完全了解事情的弊端。他和二十八位将领披荆斩棘,取得天下,等到成功之后,却没有任命他们担任具体职务。我看到诏书,任命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这个人年近八十,已届迟暮。先前担任赵州刺史,不懂职责,政务都由手下一班小人处理,贿赂之风公然盛行。和干子骑马射界用兵打仗,是他所擅长的,担任某一职务管理百姓,就不是他所懂得的事了。陛下希望天下清明,时刻不忘,如果认为应该尊重优待年长者,本可多赏赐他们钱物就行,如果让他们去举恶劝善,危害实在很大。”皇上认为很对,和干子最终被免去了刺史职务。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右仆射杨素是掌握大权的显贵人物,百官都害怕他的威势,没有敢冒犯他的。曾经因为犯了过错,皇上命令御史台查办。杨素倚仗自己位高势大,就坐在柳彧的座位上。柳彧从外面走进来,看见杨素如此,就在台阶下面手执笏板态度严肃地对杨素说:“我奉旨查办你的罪行。”杨素慌忙离开座位。柳彧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杨素因此嫉恨柳彧。此时柳彧正受到皇上的信任,所以杨素没有办法来诬陷他。柳彧曾获博陵李文博所著《治道集》十卷,蜀王杨秀派人向柳彧讨要。柳彧就将此书送给了杨秀,杨秀又赏赐柳彧奴婢十人。后来杨秀犯了罪,杨素就用朝廷内臣勾结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彧,将柳彧削职为民,发配到怀远镇。柳彧走到高阳时,皇上下诏招他回朝。他走到晋阳,正碰上汉王杨谅打算作乱,派人快马招柳彧前去,打算和柳彧谋划此事。柳彧被杨谅的使者逼迫,起初也不知道杨谅打算造反,但快要进城的时候杨谅造反的表现已经完全显露出来了。柳彧估计自己无法脱身,就假装得暴病不吃东西,自称病重危险。杨谅十分恼怒,把他关了起来。等到杨谅失败,杨素又上奏诬陷柳彧首鼠两端,来观察形势的变化,表面上即使没有谋反,内心里也赞成作乱的人。柳彧被判充军敦煌。杨素死后,朝廷下诏招柳彧回京师,他在路上去世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①。将大用,会告饥,而庐陵特甚,诏公作牧,以字罢瘵②。既至,栉垢爬痒③,民获苏,郡以大理。则求所以慰惫懑者,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以竹,开轩其下,榜曰“二友”,且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铨志之。

仆曰:“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而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是盖有说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

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故曰:‘枨也欲,焉得刚!’而《书》则曰:‘刚而无虐。’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

“方公闲于簿书,日哦其间,见夫檀栾胶葛④,泠风薄人,清阴澡虑,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见夫落落高标,陵轹⑤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⑥桑义高乎偃柏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道历物表⑦,便有濠濮间趣。回视轩冕⑧,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固不能屈之使卑。卓然特立,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则岂惟无愧二友,实丘壑夔龙之友。”

(取材于《澹庵文集》卷三)【注释】①钓筑间:指隐居生活。②罢瘵:困苦穷乏之民;罢,通“疲”。③栉垢爬痒:清除弊政,理顺民心。④檀栾胶葛:林木秀美错杂。⑤陵轹:压倒。⑥骫:盘曲。⑦道历物表: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⑧轩冕:指官位爵禄。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B.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C.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D.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求所以慰惫懑者则思所以大庇我民

B. 得古松蔚然虽然,公将羽仪天朝

C. 临大节而不可夺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D.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有举用征聘之意,也指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文中即此意。古代表示征召举荐的词语还有征、辟、察、荐、举等。

B.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本义指亲和,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即使遵从礼制,也是做表面文章,毫无意义。

C.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D. 鸾鹄,凤凰与天鹅。成语鸾停鹄峙,出自明代袁宏道《洪寿太母七十序》,比喻子孙贤俊。本文中比喻贤臣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友堂主为李弥逊,二友堂中的“二友”指的是松和竹,为二友堂主撰写这篇记的是他的同郡人胡铨。

B. 文章对刚毅不回的气节之土表达了赞赏和推崇之意,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

C. 文章阐述了无虐、无欲、刚三者与行仁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D. 作者认为,二友堂主与有风骨精神的松竹为邻是以物寄托志趣,目的在于培养和激励自己的浩然正气。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

②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答案】(1)B

(2)A

(3)A

(4)B

(5)①要是能做到治理和养育百姓,施恩惠于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一定是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的人,大概是因为刚强的人就不会被欲望迷惑。

②竟然不到一年就使这里政通人和、五谷丰登,这难道是那种花言巧语、面目伪善周身就像没有骨头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吗?

【解析】【分析】(1)“以时”,是按照时令,适合时令的意思,修饰限制“雨肠”,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物物”“威令”“惠泽”等分别作主语,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最后达到雨水和阳光都适合时令,万物各司其职,政令能够神速地推行,恩泽得以迅速流布,仁义周遍蟠曲的桑树,德义高出倒偃的柏树。故选B。

(2)A项,连词,就。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D项,介词,从;介词,像,和……一样。故选A。

(3)A项,“也指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文中即此意”错误。结合“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分析,皇上需要侧身以待的超脱世俗、见识高明的人,从赋闲隐居中起用左史福唐人李弥逊先生。文中不是“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故选A。

(4)B项,“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错。结合“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见夫落落高标,陵轹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等分析,在进取和隐逸之间没有矛盾。故选B。

(5)①“牧养”,治理和养育;“小民”,百姓;“惠”,施恩惠;“于”,介词,引出对象;“必”,表判断,一定;“刚毅不回”,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盖”,大概;“夺”,改变,迷惑;“于”,介词,表被动。②“曾”,竟然;“不旬岁”,不到一年;“是”,这;“岂”,难道是……;“若”,介词,像;“能”,能够做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反问句)。

故答案为:⑴B;⑵A;⑶A;⑷B;

⑸①要是能做到治理和养育百姓,施恩惠于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一定是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的人,大概是因为刚强的人就不会被欲望迷惑。

②竟然不到一年就使这里政通人和、五谷丰登,这难道是那种花言巧语、面目伪善周身

就像没有骨头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吗?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⑶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皇上需要侧身以待的超脱世俗、见识高明的人,从赋闲隐居中起用左史福唐人李弥逊先生。将要重用他,恰好遇上饥荒,而庐陵又特别严重,于是皇上下诏书让李弥逊去担任这个地方的治官,来让困苦穷乏的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李弥逊到了以后,清除弊政,理顺人心,老百姓的生机获得复苏,整个州郡治理得很好。李弥逊先生于是想寻求一处可以宽慰纾解困顿烦闷的地方,于是观察住处的旁边,发现一棵枝叶茂密的古松,就在古松的对面种上竹子,(然后)在古松的下面开辟一块土地建起一座书房,在匾额上题写“二友”两字,并且自视为松竹二友的主人,嘱令同郡人我胡铨写篇记来记载这件事。

我说:“李弥逊先生隐居山林十三年,在偏僻奇险的崖谷中,与猿猴鱼龙比邻为家,作为(早就)适宜偏僻山林(生活,对林木)熟悉得都看够了的人,难道还缺少(松竹)这两样东西吗?这大概是(因为)有说法的啊。孔子说:‘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的人,很少有仁德之心。’要是能做到治理和养育百姓,施恩惠于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一定是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的人,大概是因为刚强的人就不会被欲望迷惑。所以说:“申枨欲望太多,哪里能够刚毅不屈!”而《尚书》还说:“刚毅而不粗暴。”只有不粗暴的人才不会被欲望迷惑,只有不被欲望迷惑的人才可以谈得上刚毅,只有刚毅的人才能施行仁德。李先生唯独从(体现着刚毅高洁的)松竹上有所选取,难道不是从刚毅中成全了仁德吗?

“每当李公在处理文书之外腾出空闲时间,每天在松竹之间吟哦,看到那秀美的松竹缠绕错杂,和风袭人,清爽阴凉,洗涤思虑,就会去冥思苦想用来庇佑百姓的方法,就像洗去衣服污垢那样除去(为政弊端)。看到(松竹)那高耸不凡的风姿,压倒霜雪,有凛然不可侵犯神色,就会激励自己向朝廷列举直陈时政利弊,去跟朝廷执掌大权的人物争辩是非而不屈服;看到(松竹)那闲雅沉静的姿态,坚强有力的品质,就与凤凰天鹅那样的贤士

同列而不与燕雀一般的小人为伍,就会想尽办法去抨击奸佞而褒扬贤臣,让君子有所依靠,使小人有所畏惧。最后达到雨水和阳光都适合时令,万物各司其职,政令能够神速地推行,恩泽得以迅速流布,仁义周遍蟠曲的桑树,德义高出倒偃的柏树,(李先生来此治理)竟然不到一年就使这里政通人和、五谷丰登,这难道是那种花言巧语、面目伪善周身就像没有骨头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吗?”

至于李公心远地偏,所设环境与自己的心意相合,什么事都不会老挂在心里,倾听如钟一般号鸣的松风,舀起清凉的池塘竹间的雨露,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就有了(像庄周那样不受约束的)高人雅趣。(带着这样的心态)再回过头来看看(所谓的)官位爵禄,(内心)就有一种仿佛让风吹上九万里高空的逍遥感,因此也就做到与松竹为友而不会屈从世俗。

“即便是这样,李公将要成为朝廷的为官表率,本来就不能他让屈服低头。(李公人格)卓异,特立独行,面临安危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会动摇屈服,把天下安置得如同泰山一样安稳。那么,李公岂止无愧于松竹二友呢,实则是丘壑夔龙一样的人物啊。”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奠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①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②。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子产者,郑之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③,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释】①庳:bi,矮小。②梱:kun,门槛。③尺籍: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尺籍”。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B.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C.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D.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与“隐士”的含义完全相同。

B. 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一般为平民居住的地方。借指平民或邻居。

C. 大夫,古代官阶。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敖宽政教民,社会和美。孙叔敖执政宽缓,注重教化,使官民和睦同心,社会风俗和谐淳美。

B. 子产执政为民,深受爱戴。子产为相,百姓安居乐业;子产去世,举国悲痛,仿佛失去主心骨。

C. 李离执法公平,以身作则。李离认为属下断案有误而枉杀人命,自己有失察之罪,便自刎而死。

D. 循吏勤政爱民,恪尽职守。文中三位先贤都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守初心,担使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市令言之相日:“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②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答案】(1)D

(2)A

(3)C

(4)①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

②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罪。

【解析】【分析】(1)提示语“曰”,是动词“说”,因为整个句子都是李离说的话,故“曰”字应管到句子末尾,故“曰”都断句,故排除A、C两项。再看后边,“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这个地方的断句,根据上文意思可知,李离是说自己因为审判有误,导致错杀了人,不该把责任推卸到下属身上。这就可知“今过听杀人/博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这样断句才是正确的,于是可排除B、C两项。故选D。

(2)A项,“与‘隐士’的含义完全相同”错误。“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而“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