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六 章
规模经济、政策博弈、相互需求和国际贸易
王炳才
1. 产业内贸易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揭示的是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产品之间的贸易,如汽车与衣服的贸易,因此这类贸易被称为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具体产业部门内部产品的相互贸易,即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型产品。
如德国既向意大利出口汽车,又从意大利进口汽车。
它又被称为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在这里,相同类型的商品是指按照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至少前三位数字相同的商品,即,属于同类、同章和同组的商品既出现在一国出口项目上,又出现在进口项目上。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进口和出口的商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从使用价值看,进出口商品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的往往是消费者不同的评价和选择。
极端地说,一国不进口该商品也正常运行。
第二、进口国和出口国在与该产业有关的资源和技术方面无显著差别。
产业内贸易并非因为资源禀赋差异或技术差距,相反,产业内贸易往往发生在生产力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等条件相当接近的国家之间。
在当代,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很大。
2. 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的发达程度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H.G.格鲁贝尔和P.J.劳埃德于1975年提出来的。
从某一产业角度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用下述公式计算:
Bi=1-∣Xi-Mi ∣/( Xi+Mi ) (1)
其中,Xi 表示一国i 产品的出口额,Mi 表示该国该产品的进口额,∣Xi-Mi ∣表示出口与进口差额的绝对值。
Bi 表示i 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量值在0至1之间变动。
Bi 愈接近1,则产业内贸易程度愈高;Bi 愈接近0,则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就一国角度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用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求得,它表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公式如下:
(2)
当一国进出口额不平衡时,(2)式往往倾向于低估一国产业内贸易指数。
上述两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对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
另外,还有所谓产业内贸易相对指数概念,用Di 表示:
Di=Bi/B (3)
Bi 和B 的含义与前述同。
如果Di>1,则表明i
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较发达;反
之,则表明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不发达;如果Di=1,则表明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与该国平均水平相同。
以下是关于产业内贸易程度的一些根据统计资料的计算结果:
6.3 针对产业内贸易的非模型化解释
H-O模型的前提条件是:各国生产函数相同且都是线性齐次函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产品无差异;贸易中的运输、储存和销售等费用忽略不计。
基于这些前提条件,H-O理论无法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
格鲁贝尔、劳埃德1975年首先提出对H-O理论的假设前提进行修正,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1)运输费用
H-O模型中引入运输费用可以解释过境贸易这类产业内贸易的起因。
因为在国际贸易中,诸如砂、石和水泥等产品的运输费用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很大,而有时国内区域间的运输费用会大于从邻国进口的费用,最终消费者会从最近的原料供应地购买这些商品,所以国境相邻的国家会发生既出口又进口的情况。
(2)储存费用
有些商品的需求在一定时期是一定的,而这些产品的收获季节在国内和他国有差异。
如果这些产品的储存费用大于运输费用,两国就会发生在收获季节互相出口、淡季互相进口的周期性贸易这种产业内贸易。
(3)销售费用
修正H-O理论无销售费用的假定,可以说明转口贸易这种产业内贸易。
进出口商品在性能、用途等方面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包装和分类等,从而使商品增值,这在统计上也统计为产业内贸易。
(4)情报费用
修正H-O模型无情报费用的假定,可以说明运输、保险、银行等服务贸易在国家双方间流动的起因。
总之,格鲁贝尔、劳埃德认为,对H-O模型加以扩展,就可以说明部分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但这些情况古已有之,在现代贸易中不过是一种偶然的情况,比重很小。
所以,要想解释作为主流的现代产业内贸易现象,还必须从其它的角度入手。
6.4 偏好相似理论
1961年S.B.林德撰文指出,要素禀赋理论能够解释初级产品贸易,但工业品贸易则另有原因。
林德指出,在影响需求的诸因素中,收入是主要的,国家间收入相似会导致需求相似,需求相似会导致国家间相互出口的机会多规模大。
发达国家收入相似,所以发达国家间贸易规模大(目前发达国家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的6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又多为同行业产品的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所以,用偏好相似理论可以部分地解释产业内贸易现实。
林德的命题在解释产业内贸易方面虽并未形成什麽理论体系,但在解释贸易现象方面具有一定开创性。
传统的理论多从供给角度出发进行解释,而林德从国家的实力出发解释贸易现象,打破了要素禀赋理论需求无差别的假设前提,所以,林德的观点更具理论意义。
从现实情况看,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相互贸易规模大,这也极大地排挤和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所以,应该重视林德的观点。
6.5 用博弈论解释产业内贸易
P.克卢格曼、J.布兰德和B.斯本色等人用博弈论通过“大公司计划”事例解释产业内贸易。
假设两国如德国和法国都拥有汽车工业,每个国家的市场为1,其产品向对方国家的出口可获得对方国家市场的一半,对方国家的市场也会因进口而减少一半,在此前提下,理性而自私的竞争者会发现,如向对方出口,则最多会得到1.5个市场,最少会得到1个市场;如不出口,则最多会得到1个市场,最少会得到0.5个市场。
结果德法会积极向对方出口汽车,导致相互进出口汽车的产业内贸易。
把对社会经济变动和政策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归结为国家间的博弈竞争,从而建立起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体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博弈论的解释有助于我们认识产业内贸易现象,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变革及其对贸易的影响,也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战略规划。
6.6 用现实中的贸易政策或行为解释产业内贸易
(1)倾销或相互倾销
倾销,或国际价格歧视,是通过以低于出口品正常价格的价格在目标市场销售商品,从而一方面能够在两个市场获得最大化利润,另一方面在两个市场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显然,进行倾销可以使本来不可能出口的商品出口到他国,使本来小规模出口的商品大规模出口,表现在贸易统计上,一个本不具贸易优势的从而往往进口特定商品的国家变为既出口又进口该商品的国家,即从事了产业内贸易。
可见,至少从理论上可以肯定,倾销行为能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出现。
J.布兰德1981年在《国际经济学杂志》撰文提出相互倾销概念,相互倾销会是产业内贸易的一个原因。
(2)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是鼓励出口的政策,它也会导致或扩大同类产品的双向贸易。
(3)价格支持政策
作为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组成部分的黄油价格支持政策,使欧共体掌握了较多的剩余黄油,欧共体将其倾销到他国,这样以来,本不具优势的欧共体反而出口较多的黄油,本来属于净进口国的欧共体却既出口又进口黄油了,结果,表现在贸易统计结果上,就提高了欧共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价格支持或类似的政策也是产业内贸易的一个原因。
总之,虽然出口补贴、价格支持和商品倾销等政策或行为不可能是产业内贸易的根源性原因,但它们都会加大一国产业内贸易的规模,或者说,它们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原因。
随着各国收入水平差距的缩小,各国日益变为“同质”的竞争关系,伴随着管理贸易的深入发展,政策对一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强。
6.7 垄断竞争产业内贸易模型
6.7.1 垄断竞争模型的假定前提
典型的垄断竞争厂商的销售可定义为下式:
X = S×[1/n - b×( P - Po )],
其中X为垄断竞争厂商的销售额,S是产业内总销售,n是垄断竞争厂商数目,P是我们要分析的厂商的定价,Po是其他厂商的平均定价,b为一微小参数,它测定每一厂商市场份额对其索价的敏感性。
由上式可知,厂商的竞争对手要价越高,则该厂商销售额越高;行业内厂商数目越少,则特定厂商销售额越高。
6.7.2 市场均衡
为了简便而不受干扰的考察典型的垄断竞争厂商的行为,我们假设各厂商的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是相同的,由此,我们必须将焦点对准n和Po及其对贸易的影响。
由于厂商行为相同,因而在均衡时其要价亦相同,故X=S/n,即各厂商只得到行业销售的一个份额。
厂商平均成本与厂商数目的关系表现为下式(其中AC 为平均成本,MC为边际成本,F为固定成本):
AC=F/X+MC=n×F/S+MC
即:部门内厂商数目越多,厂商平均成本越高。
厂商数目和价格的关系可由下式起推得1:
MR=P-X/( S×b )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有:
MR=P-X/( S×b )=MC
那么,垄断竞争厂商的价格为:
P=MC+X/( S×b )
如前述,均衡时各厂商索价相同,各厂商将销售X=S/n ,则典型厂商的价格与厂商数目的关系如下:
P=MC+1/( b×n )
即,部门内厂商数目越多,则厂商索价越低。
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数目由供需决定:
如图6.7.1,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CC表明行业内厂商数目越多,则厂商平均
1此非关键性关系式推导从略,可参阅P.R.Krugmanh和M.Obstfeld所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Theory and Policy )中第148页的推导。
成本越高;反之,则越低。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P 表明行业内厂商数目越多,则单个厂商的定价越低;反之,则越高。
CC 与PP 相交于E 点,决定了均衡的厂商数目ne 和均衡的价格Pe 及成本ACe 。
n1和n3表示的厂商数目都将导致市场的均衡。
6.7.3 市场扩大的效果
垄断竞争市场模式中厂商数目和厂商价格受市场规模影响,市场越大,则厂商数目越多,厂商销量越高;对于消费者来说市场越
大,则价格越低,产品种类越多。
图6.7.1中的CC 曲线由方程AC = n ×F/S +MC
定义,由该方程得知市场扩大导致行业总销量S 扩
大,由此在任何厂商数目下都将降低平均成本。
同时
PP 曲线由方程P =MC +1/( b ×n )定义,它反应不出
市场规模扩大对厂商价格的影响。
但通过图6.7.2可
以考察出市场规模扩大对厂商数目和厂商价格的影响。
如图6.7.2,市场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厂商的成本曲线(由CC 变为C 1C 1),在PP 曲线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降低了厂商的定价(由Pe 降为P 1),增加了厂商的数目(由n e 增为n 1),从而增加了商品种类。
6.7.4 市场扩大效应的数字例证
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影响价格、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
假设汽车工业是典型的垄断竞争行业,需求面对的是b=1/30000的由下式给定的任一厂商:
X =S ×[1/n-(1/30000)×(P-Po)],
这里X 是单个厂商的汽车销量,S 是行业总销量,n 是厂商数目,P 是我们要考察的典型厂商定价,Po 是其他厂商的平均要价。
我们还要假设厂商的成本函数由固定成本F =$750000000及边际成本MC =$5000构成,即:
C =750000000+(5000×X )
平均成本曲线由下式定义:
AC =(750000000/X )+5000
现假设有乙国和甲国两个国家,乙国每年汽车销
量为900000辆,甲国为1600000辆,两国生产成本
相同。
如图6.7.3,乙国汽车工业的价格和厂商分别被
确定为每辆$10000和6个厂商2,为确定这是长期均
衡状态,我们需证明定价方程式被满足且价格等于成
本。
替代价格方程式中的边际成本MC ,需求参数b ,以及厂商数目n ,我们发现: P =$10000=MC +1/(b ×n )=$5000+1/[(1/30000)×6]=$5000+$5000,
承前,每厂商销量为150000辆(900000辆/6厂商),则平均成本为:
2 或直接通过代数法求得:均衡时P =AC ,P =MC +1/(b ·n )=$5000+1/[(1/30000)·n],AC =n ·F/S +MC =N ·750000000/900000+$5000,故n =6,P =$10000。
AC=($750000000/150000)+$5000=$10000。
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通过描绘乙国的CC曲线和PP曲线(此处略),可获得甲国的厂商数目和价格分别是8个和每辆$87503,且按前假定甲国每厂商销量为200000辆(160000000辆/8厂商),我们再次证明结论满足均衡条件:
P=$8750=MC+1/(b×n)=$5000+1/[(1/30000)×8]=$5000+$3750,且:
AC=($750000000/200000)+$5000=$8750。
现在我们假设F与H两国开展贸易,这必然扩大市场规模,假设扩大了的市场规模为每年2500000辆的总销量,那么用前述的描绘CC曲线和PP曲线的办法4可得,厂商数目为10个,每个厂商销量为250000辆,汽车价格为$8000。
利润最大化条件被满足:
P=$8000=MC+1/(b×n)=$5000+1/[(1/30000)×10]=$5000+$3000,且:
AC=($750000000/250000)+$5000=$8000
更宽的选择,生产者的销量(规模)增加Array了。
各国必定从事国际贸易以获取规模经
济利益。
6.7.4 内在经济下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
我们继续做出更为接近现实的假设,
分析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和贸
易利益的交互作用,说明内在经济下的贸
易模式和贸易利益问题。
假设经济世界由甲国和乙国构成,每
国使用两种要素 --- 资本和劳动,生产两
种产品 --- 汽车和衣服,汽车部门密集使
用资本,衣服部门密集使用劳工,甲国劳工丰饶,乙国资本丰饶,汽车行业是垄
断竞争市场。
那么,如果单纯从要素禀赋理论来看,则两国开展汽车与衣服的产
3或采用注2的方法求得n=8,P=$8750。
4亦可用代数方法求得:P=MC+1/(b·n),AC=n·F/S+MC,市场一体化后,行业总销量为2500000辆,其它除n外的变量与前相同,市场一体化意味着新的均衡的实现,即P=AC,由此可求得n=10,X=250000,P=$8000。
业间贸易。
但由于汽车是垄断竞争行业的产品,所以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共同决定甲乙两国的贸易模式(如图 6.7.4):汽车是垄断竞争行业的产品,所以汽车是差异产品,由于乙国资本丰饶,所以乙国汽车净出口,由于乙国居民对甲国汽车有需求,所以尽管乙国汽车净出口但仍进口部分甲国汽车,即乙国与甲国开展汽车与衣服的产业间贸易及汽车与汽车的产业内贸易。
至于市场开放后10个厂商的分布情况以及商品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则是不确定的,这很可能是现实中偶然要素所决定的,也可能与政策扶持有关。
6.7.5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