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作者:谢东于莉莉陈韶华辛志远刘亚琴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09期

摘要通过对锡林郭勒盟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高空槽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在渤海水汽通道建立、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使锡林郭勒盟南部产生大雨天气。

关键词区域性降水;过程分析;形势;物理量场

中图分类号P458.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307-01

1降水天气概况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低压共同影响[1-3],2008年8月9日20:00至10日20:00,锡林郭勒盟自西向东出现了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南部地区及锡林浩特市降大雨

(28.0~45.0 mm)。这次降水过程对南部地区晚秋作物的生长起着有利作用,而且缓解了前期的干旱与高温天气,为农牧业的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2形势背景分析

2.1500 hPa形势分析

从2008年8月9日8:00 500 hPa图上可以看出,从河套地区至陕西省南部低压槽较明显,此时锡林郭勒盟处在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冷暖平流不明显;到9日20:00槽的位置略有南压,其移动速度缓慢,槽加深。10日8:00,在河套地区有冷涡形成,系统东移加强;到20:00,冷涡减弱,锡林郭勒仍受高空槽控制,贝加尔湖冷空气向南输送,这样冷暖气流交汇在全盟南部地区[4]。

2.2低空形势分析

700 hPa图上,9日8:00河套地区有冷涡中心形成,温度中心稍落后高度中心,锡林郭勒盟西部有切变线存在;20:00从锡盟西北部到河套地区都处在低槽控制,蒙古冷空气输送较明显。到10日8:00,全盟自西向东都受低槽控制,西南水汽输送较明显;到10日20:00,700 hPa切变线主要压在全盟南部,这与南部出现大雨天气相一致。

9日8:00的850 hPa图上,从锡林格勒盟西部、南部到河套地区基本形成一个闭合环流圈,锡林格勒盟北部冷空气较明显,低层水汽通道基本建立,到9日20:00在该盟西部形成弱的闭合环流圈;10日8:00,该盟大部地区受该环流东移影响,10日20:00 850 hPa上低环流继续南压。

2.3地面场

9日8:00,锡林郭勒盟西部以西地区为低压,地面偏南气流明显,为降水提供有力的水汽条件,低压中心分裂成2个中心,一个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另一个位于东北地区。到9日14:00 2个低压中心稍有东南移动且加强,冷锋过境,滑过全盟西南部地区,至10日11:00冷锋彻底移出锡林郭勒盟,这次冷锋系统在全盟南部维持时间较长,促进全盟较大降水的发生(图1、图2)。

3物理量场分析

3.1水汽条件

降水是大气中水的相变过程。降水形成的3个基本条件:①水汽条件;②垂直运动条件;

③云滴增长条件。9日20:00 700 hPa高空图上,黄海、渤海的水汽主要是沿着312线输送到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且从9日20:00至10日20:00全盟南部一直是在西南偏南气流控制下,为南部降水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9日20:00 700 hPa、850 hPa的水汽通量场表明,全盟南部到渤海的水汽通道已经建立;700 hPa的相对湿度都在90%以上,850 hPa相对湿度也基本在70%左右;底层的比湿场值都大于7 g/kg。以上物理量场条件使锡林郭勒盟为湿区,促进降雨的形成[5]。

3.2能量与动力条件

9日8:00全盟500 hPa、700 hPa的涡度场为辅散,850 hPa为辐合,20:00仅500 hPa仍为辅散,说明全盟上升运动加强。8:00—20:00的垂直速度场由850 hPa1层为上升运动转变为3层都为上升运动。同时,8:00 θse700-θse850<0,即>0,大气层结不稳定,到20:00,<0大气稳定,不稳定能量已经释放,配合辐合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3-4,6]。

4结语

锡林郭勒盟此次降水受高空冷槽、底层切变线与地面气旋共同影响;水汽通道的建立、较大的比湿和相对湿度促进降水的产生;辐合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

5参考文献

[1] 王作述,汪迎辉,梁益国.一次西南低涡暴雨的数值试验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257-267.

[2] 刘国忠,丁治英,贾显锋,等.影响华南地区西南低涡及致洪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5-50.

[3] 郑仙照,寿绍文,沈新勇.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J].气象,2006,32(1):102-106.

[4] 伍荣生.大气动力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96-101.

[5] 俞发民,余剑浩.2009年4月19日鹰潭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80-281.

[6] 胡江波,苏俊辉.汉中市2009年8月16—22日连阴雨、暴雨天气过程[J].现代农业科技,2010(6):282-28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