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五年计划”心得与知识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计划”心得与知识点归纳
今天,潘博士为我们讲解和分析了13个“五年计划”。
通过他三节课的讲解,我对我国的“五年计划”有了总体的认识。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今年开始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大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的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但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全局性地冒进。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中,中共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经济有所好转。
但是却产生了“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奠定了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
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使国民经济、工农业总产值都得到了增长,但是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经修订的“四五”计划纲要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有近一半未能完成计划。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中“新八字方针”的提出,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拨乱反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完成经济调整整顿任务,成功地推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全面改革。
但“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期间,国民经济每年平均增长7.9%,最高年11.6%,最低年3.8%。
“七五”是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两种体制并存,同时又激烈冲突的时期,带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
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而且成为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决策者适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力度;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0-2005)提出了决定21世纪初中国政策取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区域、城乡结构)、改革是原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使我国对外贸易行业飞速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0-2005)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并取消了农业税。
集体林权改革全面推进,资源税的改革顺利实施,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包括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整体都在往前推进。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0-2015)期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都得到了委员会的批准。
在此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
第十三个五年计划(2015-)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对经济发展的挑战;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经济出现结构性减速。
而“十三五”围绕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展开。
在这种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特点。
未来是我们年轻人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