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旅游开发 文化变迁 文化同化 影响
第一章:什么是文化变迁
有学者指出: 变迁是所有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中的一种永存的现象。【1】文化变迁是“由于内部的发展,或由于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的接触,所引起的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任何改变或个人指导行为习惯上的改变。【2】
涵化(acculturation)是由不同文化互相接触所引起的文化变迁, 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变迁类型,是文化变迁的横向过程。它是指“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3】换言之,“涵化指不同民族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涵化研究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的”。【4】影响文化涵化的因素包括:彼此文化接触面的广度和深度;各文化主体内部自身文化所具有的限制和内部结构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发生文化接触的各方之间所存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不平衡状况。【5】
(三)整合创新是民族文化持续的生命力
进入全球化过程的民族文化不会被外来文化简单地替,,而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适应要素不断地加以整合,使之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文化的民族化过程。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先进要素时,也会放弃一些不适应的文化因素。由此,外来的新文化精神同本民族文化要素通过整合,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这是现阶段欠发达地区民族文化变迁以及获得持续生命力的途径。
(二)文化商品化
文化商品化是指把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人为包装、精心设计成旅游产品,向游客展示以吸引游客的过程。文化商品化的现象在当今的旅游目的地随处可见。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林伍德(Greenwood)指出:地方文化的内涵由于被当作吸引物而被改变或破坏,因此“把文化当作自然资源或商品出售给游客,并认为游客有权来购买,这不仅仅是荒谬的,同时也是违背其文化主权的。”【9】因此,文化商品化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文化同化
同化是文化接触后一个群体的原有文化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替代,是涵化程度最大的一种文化变迁。文化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和强制同化。有学者指出,自然同化表现为:“两个文化系统接触时,比较落后的文化自然地吸收先进文化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以至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而这一群体既已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特征,结果也就变成了另一个民族。”【6】而“强制同化是利用暴力、特权等强制手段迫使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成为它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民族压迫的形式。”【7】“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对于东道主而言,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往往比游客所处的社会文化要弱, 因此往往受到游客的影响更多,‘旅游行为中的帝国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表现。”[8]这说明因旅游开发而导致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发生同化的是属于文化自然同化
【9】Brian Morris,Religion and anthropowk.baidu.comogy:a critieal introduetion.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0】张晓萍.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00-101.
【1】【2】[美]克莱德·M·伍兹.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37,120.
【3】【4】【6】【7】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3,232.
【5】【8】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84-185,185.
第二章:文化变迁的可能动力
(一)交流互动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罗素曾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不同文化即相互开发、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整合、吸纳,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因此,“现阶段我国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各种文化的交流互动是其文化发展、变迁的主要驱动力”。【12】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旅游人类学
结业论文
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作者姓名:郝璐
学号:201001070226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2班
指导老师:陈兴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问题。在当前我国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正在加速变迁,本文在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的特征的前提下,旅游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变迁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二)融会贯通是民族文化传延的内驱力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在静止和封闭的状态中发展,都是其内在的新旧更替。进步发展的矛盾运动,以及和外部的文化接触而产生冲突、汲取、融合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变迁的。在不断扩大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过程中,选择、学习、兼容是不断吸收所需养分以补充、排斥不适应自身需要的因素以升级、壮大本体文化的内在机制【13】因此,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壮大本体,才能使自身延续下去。
(三)传统的发明
与格林伍德的观点不同, 美国著名旅游人类学家格雷本(Graburn)则认为,文化商品化不仅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为当地人提供生计,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文化, 使传统文化得到更新、复兴,给当地民族带来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他主张当地民族能够对旅游工艺品进行再创造, 使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更新和复兴。【10】“被发明的传统”意味着一整套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具有一种仪式或象征特性,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我们知道,“习俗”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即使在“传统”社会,生活也并非永恒不变。【11】在此,“传统的发明”是指已经或正在衰落的传统民族文化经过了被一整套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进行再创造后得以更新和复兴。
【11】Frank A.Salamone Refleetions on theory and history in antheropology.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ea,2006
【12】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7
第一章:什么是文化变迁
有学者指出: 变迁是所有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中的一种永存的现象。【1】文化变迁是“由于内部的发展,或由于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的接触,所引起的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任何改变或个人指导行为习惯上的改变。【2】
涵化(acculturation)是由不同文化互相接触所引起的文化变迁, 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变迁类型,是文化变迁的横向过程。它是指“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3】换言之,“涵化指不同民族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涵化研究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的”。【4】影响文化涵化的因素包括:彼此文化接触面的广度和深度;各文化主体内部自身文化所具有的限制和内部结构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发生文化接触的各方之间所存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不平衡状况。【5】
(三)整合创新是民族文化持续的生命力
进入全球化过程的民族文化不会被外来文化简单地替,,而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适应要素不断地加以整合,使之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文化的民族化过程。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先进要素时,也会放弃一些不适应的文化因素。由此,外来的新文化精神同本民族文化要素通过整合,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这是现阶段欠发达地区民族文化变迁以及获得持续生命力的途径。
(二)文化商品化
文化商品化是指把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人为包装、精心设计成旅游产品,向游客展示以吸引游客的过程。文化商品化的现象在当今的旅游目的地随处可见。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林伍德(Greenwood)指出:地方文化的内涵由于被当作吸引物而被改变或破坏,因此“把文化当作自然资源或商品出售给游客,并认为游客有权来购买,这不仅仅是荒谬的,同时也是违背其文化主权的。”【9】因此,文化商品化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文化同化
同化是文化接触后一个群体的原有文化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替代,是涵化程度最大的一种文化变迁。文化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和强制同化。有学者指出,自然同化表现为:“两个文化系统接触时,比较落后的文化自然地吸收先进文化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以至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而这一群体既已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特征,结果也就变成了另一个民族。”【6】而“强制同化是利用暴力、特权等强制手段迫使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成为它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民族压迫的形式。”【7】“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对于东道主而言,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往往比游客所处的社会文化要弱, 因此往往受到游客的影响更多,‘旅游行为中的帝国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表现。”[8]这说明因旅游开发而导致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发生同化的是属于文化自然同化
【9】Brian Morris,Religion and anthropowk.baidu.comogy:a critieal introduetion.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0】张晓萍.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00-101.
【1】【2】[美]克莱德·M·伍兹.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37,120.
【3】【4】【6】【7】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3,232.
【5】【8】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84-185,185.
第二章:文化变迁的可能动力
(一)交流互动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罗素曾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不同文化即相互开发、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整合、吸纳,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因此,“现阶段我国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各种文化的交流互动是其文化发展、变迁的主要驱动力”。【12】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旅游人类学
结业论文
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作者姓名:郝璐
学号:201001070226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2班
指导老师:陈兴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问题。在当前我国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正在加速变迁,本文在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的特征的前提下,旅游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变迁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二)融会贯通是民族文化传延的内驱力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在静止和封闭的状态中发展,都是其内在的新旧更替。进步发展的矛盾运动,以及和外部的文化接触而产生冲突、汲取、融合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变迁的。在不断扩大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过程中,选择、学习、兼容是不断吸收所需养分以补充、排斥不适应自身需要的因素以升级、壮大本体文化的内在机制【13】因此,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壮大本体,才能使自身延续下去。
(三)传统的发明
与格林伍德的观点不同, 美国著名旅游人类学家格雷本(Graburn)则认为,文化商品化不仅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为当地人提供生计,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文化, 使传统文化得到更新、复兴,给当地民族带来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他主张当地民族能够对旅游工艺品进行再创造, 使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更新和复兴。【10】“被发明的传统”意味着一整套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具有一种仪式或象征特性,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我们知道,“习俗”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即使在“传统”社会,生活也并非永恒不变。【11】在此,“传统的发明”是指已经或正在衰落的传统民族文化经过了被一整套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进行再创造后得以更新和复兴。
【11】Frank A.Salamone Refleetions on theory and history in antheropology.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ea,2006
【12】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