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长恨歌》赏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们吃,一人一颗的场景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生活的窘迫无助和内心的善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潦倒不堪的人,却还主动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小孩子们,多么难能可贵!他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的是他的一片赤诚。他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撒向孩子们,所以极富热心地教态度淡然的小伙计认字,“茴字有四种写法……”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的情节,看似是孔乙己在卖弄学问,但是笔者相信,鲁迅在文章中这样安排“茴”的多种写法寓意并不简单,其实它是用来显现着孔乙己有着很丰富的文化知识。

三、孔乙己是一个痛在学无所用的读书人

小说中写道,大家故意跟孔乙己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不屑置辩的神气,无疑显示出的是孔乙己对自身所掌握知识的充分自信。可是,炎凉的人情世故面前,孔乙己越显出自信满满的样子,大家就越要给他来个伤口上撒盐,说:“那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T……”孔乙己一生潦倒,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平生考不上秀才的遭遇,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硬着头皮想法辩解。可当人家讥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有评论家说,孔乙己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说明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但是笔者看来,孔乙己一生都希望凭借自身所学,求取功名,博得立身之本,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自古以来鼓励着众多寒门学子去拼搏努力,事实也一再证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优秀的读书人能够凭借一身所学,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以此安身立命乃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这一条路,本身就是正确的人生道路之一,可为什么到读书人孔乙己身上,一切都是错了呢?

对孔乙己而言,此生的遗憾不是穿着肮脏破旧的长衫于炎凉人海里穿梭,有“不屑置辩的神气”作证;于孔乙己而言,此生最大的痛苦是空有满腹才学,却没有得到认可,更没有施展的余地,所以,提及痛处,争辩也立刻没有了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

总之,对于孔乙己的形象定论,鲁迅在文中隐而不答,而今人却把他和封建糟粕等同起来大加挞伐,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受封建思想毒害甚至一无是处等等。但是,笔者认为,《孔乙己》这篇文章里,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一个学无所用的读书人的无限同情。“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这句哀鸣

11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II

11丰匕

中发出了潦倒的读书人何字可煮,哪书堪絮的诘问?不理解孔乙己学无可用中的“学”,却还否认他的学识,嘲笑他的境遇,挞伐他的人格,曲解他的善良,甚至将他所掌握的那些学问一起拿来批判嘲笑,这实在是有悖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高中语文经典作品细读教学飭行动研究”(批准号:B-a/2016/02/51)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语文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6A18J2SZ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市第一中学:

王要忆《长恨歌》贵请

[1肖菌余小娟

“天长地久有时尽』匕恨绵绵无绝期”,看到《长恨歌》这个名字,难免让人想到白居易的那首千古绝唱,然而再看王安忆的这篇小说,才知道此恨非彼恨,此情亦不同。如果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感天动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恨绵绵无期,那么王安忆所展示给我们的则是悠悠的情,悠悠的恨,似泉水淙淙,如耳语嘤嘤,虽没有感天动地的震撼,但也有余音不绝,细长绵延的深远。

翻开《长恨歌》,恰如展开一幅旧上海生活的画卷。背景是不见底的弄堂,近景是亦真亦幻的灯光,而画面正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主人公王琦瑶,光芒四射,拥有着上海女人独有的美丽姿态,矜持又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一生坎坷,却始终为自己而活。蒋丽莉,对爱情执着坚持,即使结了婚还是对程先生念念不忘,一生压抑自己,逃不出自己所设的心袱。程先生,对王琦瑶一往情深却又矢志不渝,一生都没有娶妻,默默守护着王琦瑶。《长恨歌》没有写大上海的繁华、气派,没有写此中的灯红酒绿,有的只是平淡无奇的家居生活,有的只是日常的琐琐细细。在这里你很难看到高楼大厦,而随处可见狭窄的弄堂,潮湿的平安里。在这里你难觅款爷、大腕,却常遇小女人、俗先生。《长恨歌》是锅碗瓢盆奏出的小调,《长恨歌》是胭脂旗袍扮就的夜来香。《长恨歌》更是留声机里周旋永远的四季调,是唱针划过的点点滴滴的“光影”,熟悉又陌生,是你,是我,是她,是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魂灵

•95•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生活的场地、背景:而对于

这些,王安忆是极尽描述之笔墨,给人以最真切最生动

的印象,浓汤是主角,遍地都是。如果剔除生活期间的 人,弄堂简直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一扇门,一壁墙,一盆

凤仙花,全都是流动的生活,蒙尘的灯盏,积垢的后窗

却是最真实的人生。上海的弄堂不同于北京的胡同,上

海的弄堂是潮湿的、是阴黑的,然而上海的弄堂又是自

在的,一如生活期间的人们。没有弄堂,上海人就会失 去依托,一如墙上苍白的人影,弄堂就是上海人生活的

见证,成长的见证,是情,是恨,是怨,是悲,是苦,是乐, 是一切一切的支撑.也是一切一切的停靠。

其次是主人公的旗袍,旗袍是道具。凡是写到上

海,写到上海女人,都会提到旗袍,没有了旗袍,上海的

女人恐怕都要失宠。小说的主人公“沪上淑媛”王琦瑶 也不能例外,粉红的,翠绿的,湖蓝的,碎花的,刺绣的, 五彩斑斓。一件旗袍便是一种心情,一件旗袍便是一种

身份。就像粉红的旗袍只能是王琦瑶而不是蒋丽莉、吴

佩珍,一件旗袍便是一个真实的女人。

除了旗袍,王安忆还用了一个道具——镜子。不管 先前的弄堂,还是后来的爱丽丝公寓、平安里,镜子都

是一直伴随着主人公。也许一面镜子才可以窥见心灵

的秘密,才可以刻画生活的痕迹:还有留声机,如影随

形。留声机,是留生机么?留住生命的脚步、留住生活的

脚步。留声机里的歌声慢慢吟唱,唱过昨天,唱走今天,

唱来明天,悠悠的情,悠悠的恨,悠悠地滑过,滑过:

最后主人公王琦瑶也是我眼中熟悉的陌生人,她

的一生可谓是多姿多彩,主要有三个阶段,即风头正健 时代、隐居时代和“叔叔的故事”时代。她遭遇着种种事

情,遭遇着形形色色的人,然而却始终是孤独的;没有

一个男人影响到她,即使是致爱的李主任也只是匆匆

过客罢了,空留一腔余恨。而至于程先生,毛毛娘舅,老

克腊之流则完全是一点配色,他们永远也无法了解王

琦瑶,明白王琦瑶。孤独是王琦瑶注定的结局,尽管她

苦心经营,尽管她敏锐聪慧,然而却无法逃脱,该来的

还是要来,一如王琦瑶般的女子又如何呢?也许这就是

生活为王琦瑶弹奏的长恨歌,也许这就是命运为王琦

瑶谱写的长恨歌。情绵绵,恨绵绵,藏于心底,锁在眉

间,独自落泪,黯然神伤。

王安忆是高明的,她像一个不厌其烦的老妈子,跟

我们讲着一个关于别人的故事,琐琐碎碎,唠唠叨叨, 让你不能不听下去,不忍不听下去。而她的讲述又是带 着情感的。一种同情,一种怜悯,一种喟叹。她站在智者

的高度讲述着,而内心是一副大慈大悲的心肠,与慈悲

为表里产生深广的同情,不流于肤浅的感伤「看这部作 品,让人不禁联想到四十年代上海才情女作家张爱玲

的传奇笔法。《长恨歌》绵长细腻的文字像极了张爱玲。

而把大量的笔墨耗在主人公的日常起居、待人接物极

其细碎的心绪上也是张爱玲惯用的方式。但是王安忆

又是不同的。张爱玲是寂寞的悲凉,王安忆是对人类孤

独进行温厚的沟通。她的叙述是含蓄而不是外露,是理 智的清晰而不是心灵的纠缠。在《长恨歌》中,王安忆是 怀了温暖的情怀,铁了心要以这首俗世的“长恨歌”吟

出人间情感的体积与质量,唱出这份情感在城市的坚

硬与社会的沧桑中委婉曲折然而却柔韧绵长的潜滋暗

长。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湖北汉川 市第一高级中学。

务色错位与情感错位

—由《皇帝的新装》的讽刺艺术说开去匾马莉张利波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很接近小说的童话。说它“接 近小说”,是因为文章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心照不宣的谎言,其讽刺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童话的 道德教化价值;并且,文章也具备了小说情节(冲突)的

要素。

作为传统篇冃,本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在“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传统的小说情节理论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对文本解 读多流于泛泛,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笔者运用孙绍

振先生的小说“错位”分析理论,从艺术功能的层面尝

试对“皇帝”这个形象做一分析,以期为教学同仁提供

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和借鉴。

一、角色错位:文学与历史共同的艺术选择

文章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这个荒诞故事的始

作俑者就是一位有着奇特癖好的荒唐的皇帝。作为一

国之君,他本应朝乾夕惕,宵衣阡食c 但安徒生却一反

常态,将人物打出常轨:

“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 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这个“爱衣如命”的嗜好有问题吗?我们可以做一

个假设:如果这一系列行为是一位服装设计师所为,读

者还会感到荒谬吗?或者说,文章还能具有强烈的讽刺 意义吗?显然不能。这就是角色错位带来的喜剧效应。

童话中的人物自然都是虚构的形象。但这样的虚 构为什么不仅没有让人觉得“假”,反而觉得很“真实”

• 9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