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颜色词红看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诗如画的莲花佛国——九华山

如果问哪种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红色。红色,华夏之颜色。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千年来不论是东西南北,还是朝野上下,都争相喜爱,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显得尤为亮丽。红色对中国人来说,有着它独有的艺术意蕴和美学价值。

一、中国文化中难舍的红色情结

(一)红色情结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先人就产生了红色崇拜。据考证,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所有的装饰穿孔几乎都是红色。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制造的各种陶壶、陶罐、陶盆等绝大部分是泥质红陶和夹沙红陶,甚至不少表面还施过红彩。究其原因,主要是红色观念的联想。在先人眼里,红色与火的颜色、血的颜色是相同的。火是先人文明进化的支柱,是他们烧烤食物、取暖、抵御猛兽袭击的重要生活手段之一。血是生命的基石。原始社会里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狩猎。在狩猎的过程中,先人明白了流血往往会导致疼痛和死亡。因此,从一开始红色在先人眼里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后人在原始墓葬里发现其尸体旁边撒有红铁石粉的痕迹。这可能是先人借此来表示一种超度的威力和再生的寓意。当然,红色情结的产生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红色注目力高,先人对此情有独钟也是不足为怪的;还可用它来涂在身上或者表示威猛,或者作为护身符,或者吸引异性。

红色的最初利用也标志着先人朦胧的审美意识的萌发。

中国人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炎帝又称赤帝,他是中国的太阳神,太阳鸟是他的化身。古时候,中原人称南方为炎方,称炎帝的国土为炎土,称炎帝的子民为炎人,炎帝的下属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

传说中的黄帝与炎帝是兄弟关系。因此黄帝的氏族也应是崇拜太阳神的民族。黄帝的“黄”字,是太阳初出之色,“黄”与“皇”字可以通假,在古书上,黄帝也经常称作皇帝。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一个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仍然是崇拜太阳神、火神和鸾凤的民族。

二千多年前,楚国曾经是对中国文化产生和影响的“超级大国”,楚人尚赤、为东、尚左、拜日、崇火,礼丹凤,与炎黄文化一脉相承。

总之,先人对红色的崇拜既是源于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与他们对红色的宗教意义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在红色中,先人寄托着他们的敬畏和希翼。从这点来看,几乎全世界的原始人都达成这种共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间并没有出现过文化断层现象。所以,自远古时代起,中国人的红色情结自然一直延续至今,长此以往,日久生情,并且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演进,中国人对红色注入了更多的内涵。

二、红色情结的传承

(一)从阴阳五行说看红色的非凡地位。

中国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五行说将五行与五色相配属,并且赋予色彩一定的文化内涵,从而将推上非凡的地位。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世上万事万物的本源性皆起于这五种元素。既然一切事物统一于这五大元素,那么色彩也不例外。所谓五色,是指赤、青、黄、黑、白。“天有六气,发有五色。”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最基本元素,其中赤,即红色,是五色之一。按照现在的说法,又称为原色,亦即可以调配出其他颜色,但是无法用其他颜色来调配出来的颜色,和黄蓝并称为色彩三原色。

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行说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演变就是五行相生相克、循环不已的过程,简称五德始终。又按照五德始终说,每个开国帝王都有一种正色作为朝代的象征色。所谓正色,是指周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礼制的需要,从礼仪等级出发,将上述的五色定为正色,而相应将其他色贬为贱色。比如,舜尚黄主土;取代舜的夏必主木,克土,因而尚青色;代夏而起的殷一定是以金克木,因而尚白色;而周伐殷取而代之,必是火,火克金,尚红色;克火的是水,取代周的朝代必为水,尚黑色,于是秦始皇将黑色定为正色。其后还有西汉尚黄,东汉尚红等之说。由此可见,作为正色之一的红色,早已从原始观念里的具象感性中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意识,并且打上了深刻的时代阶级烙印。

(二)从儒家思想看其与红色的内在联系。

儒家思想内涵是主张以仁为政治纲领,以礼为等级标志。因此,儒家的色彩观念是极力维护周朝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并且赋予了色彩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能颠倒,从而在伦理道德上加强了红色的正色地位。因为红色有积极的象征,从儒家的入世的思想来看,其与红色也有内在的联系;从色与形抽象构成的角度上看,红色与规整的正方形相配,某种程度上又与在封建社会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暗合。儒家思想在赋予了红色社会伦理道德的意义的同时,也肯定了红色的美学价值。儒家认为,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必须暗示人的美德,从中发现人的高尚人格。

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不同的色彩的化妆有其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修养。其中,将红色来表示忠勇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关羽的形象即是典型。这不能说与人们对红色的偏爱无关。

(三)从中国诗歌看红色的不同神韵

色彩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色彩都是有感情的。一旦色彩赋予给客体对象,最终将会落实到主体的人文涵养的人格上来。刘勰说过:“诗人比兴,拟容取心”。“容”指事物表象;“心”指事物意蕴。外为容,内为心,两者统一,成为意象。所以意向必蕴,而不是一般的简单再现。

中国诗歌博大而精深,极具魅力。历代的有关红色的诗篇不在少数。红色常为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和意境营造方面发射出自身的独特的光芒。“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的红色比火还要红,这是红日照耀的结果,更是诗人如火般炽热的乡情在使然。对应着下句的绿中透蓝的春水,如此明丽的色彩,岂“能不忆江南?”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怡红快绿”一匾,既是对贾宝玉所住怡红院的环境的真实描写,也是对其性格特征的自我写照。因为贾宝玉自小就有个“爱红的毛

病”。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红”字就为“闹”字作了意境的铺垫,赋予了红色以动感。倘若将“红”字换成其他颜色的字,那怎么也闹不起来。可见红色不仅是一种颜色的代名词,而且也富有很深的意蕴。

同样是红色,在李清照的笔下的“绿肥红瘦”中却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与感受。红色寄托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叹。

类似的还有“红衰翠减”“落红无数”“宫花寂寞红”“半江瑟瑟半江红”等等,不胜枚举。然而,不管喜也罢,悲也罢,红色在中国诗人们的眼里始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颜色,在流传至今的许许多多的诗歌佳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红色是诗人们常用的一个很热门的字眼。

(四)从社会生活看红色的广泛应用

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自称“赤帝之子”。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朱者,红也。有道是:“朱门酒肉臭”,就是对朝廷昏官的怒斥与控诉。

而当新中国将五星红旗定为国旗的时候,举国一片欢呼。试想,还有哪种颜色的旗帜比红色的旗帜更能代表新中国那卓绝艰苦的革命斗争的血腥历程、代表新中国成立后那振奋人心的欢天喜庆、代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那一脉相承的文化情结呢?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民间色彩的应用也是丰富多彩。以大红大绿最为常见的民间色彩鲜明强烈、热情奔放,流露出憧憬美好未来、追求淳朴之美的民风。其中老百姓对红色偏爱有加。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活泼、庄严等,又能用来祈福、求吉、避邪、免灾等。人逢喜庆,自然都要用红色来装饰一番。大红灯笼高高挂,门口两侧也少不了红纸写的对联。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戴红花。人走运时,是红运;心情高兴时满面红光。受到上级重视者被视为红人。中央发放的文件又为红头文件。古代美女有红颜之誉;女子闺房有红楼之称。服饰漂亮的时髦男女可叫红男绿女,都市繁华的景象便是灯红酒绿。忠心耿耿可称一颗红心;生意兴隆又叫红红火火等等。

(五)各种人对红色的态度

帝国的红色情结:红色代表威严。中国历代帝王虽然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崇拜与嗜好,但对红色则有着共同的爱好,红色是主色调。紫禁城远观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近看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

明朝规定,凡送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类似的制度,凡经皇帝批定的本章统由内阁用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红色成为皇帝批发文书的专一颜色,称为“朱”批。朱批具有无上的权威性。红色代表权威性这种象征意义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凡重要的文件就用红色字体标注题头,称为“红头文件”。

富人的红色情结:红色代表财富、兴旺。在古代,红色还是富有,财产的象征。古代富贵人家的建筑,多用大红大紫及其他颜色来布局和衬托屋宇的气势,更喜用红色来突出表明自己的财富。所以杜甫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容富豪之家花天酒地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