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摘要:诗情画意的课堂,其主旨在于教师能用画般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用诗画般精致的匠心锻造课堂,用诗画般丰富的意蕴经营课堂,用诗画般澎湃的旋律激情课堂。
诗情画意的课堂既是追求唯美的课堂,更是追求迸发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
学生在富于诗情画意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语文诗情画意情感大气智慧
语文学科是一门诗意永远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一颗纯洁的诗心,一片无邪的诗情,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片充满诗意的天空,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种诗意的生存和安居。
一、情感——诗情画意课堂的标识。
作为一种饱含想像力和丰富意象的学科———语文本是一门充满感性和人文色彩的学科,它是播撒关爱、书写心灵、调节情志、放飞梦想、施展才华的精神驿站和心灵小屋。
那一篇篇饱含深情的作品,引领我们进入到庄严、尊严、高贵、高傲的精神殿堂,和无数伟人、大师进行无声对话,得到心旌摇荡的青春冲刺,得到善美优雅的精神熏染。
语文老师,就是开启这扇门的领路人;课堂,就是最好的展示舞台。
正因为这样,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才越来越强调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对语文和文学审美形成一种敬仰感、膜拜感和神奇感,充满饱满的探索意识、创造意识、表达意识和写作意识。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美。
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味,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
诗情画意存在于生活中,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当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情画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涌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生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颂的君子风姿,《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一篇篇精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居心灵去解读,去体悟。
教师领悟了,才干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斥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如教《长城》一文,在学生观看了长城的各种图片后,老师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面对这巍峨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生写完
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歌,笔下的情,通过生动的读表达出来。
此时教师、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了共鸣。
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那么再好的文本也黯然失色。
“我见青山多妩媚,科青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有了激情,课堂就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师生的交流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平台,课堂教学的诗意境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气——诗情画意课堂的架构。
一堂富于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可以是精致的,如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
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然而语文课堂也可以大气洒脱、浑然天成。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带来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是大气磅礴的。
肖川博士说,“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习领域、最主要的课程,理由就在于语文的内涵十分丰富。
它关涉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关涉思维的发展。
其实,中国古代教育的课程内容都无外乎语文,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学习的内容也无外乎语文,可见语文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充分发挥语文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惟有在“大气磅礴”上下功夫。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
教师智能中的人文情感和文本内容的人文因素,去唤醒沉睡的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
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创造。
我们才能带领学生面向社会,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读出自我,才能实现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教学应当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扩充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为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创造条件。
在充满诗意的教师的引领下,带领学生扩充诗意的学习视野,然后反过来又可以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地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
“语文课的诗意来自哪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师的诗人气质,洒脱、飘逸、空灵、净润,在不经意间用词的鲜活和灵动、意象的丰富和意境的高远”。
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关注社会生活,更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而语文教师不仅要致力于要提高文学素养,拓宽文化视野,还得“杂采众家”,根据自己的基础、气质、爱好,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琴棋书画、文艺运动、电脑网络广泛涉猎,打一口深井,构建适合自己的个体性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晨读或是课前吟诵古诗,我们可以带学生读徐志摩的《泰戈尔》,带着他们走进图书馆,看《诗选刊》、《诗刊》《原野》等杂志中的当代优秀文章。
还可以在结合文章,带学生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感
受其深远的意境,平时读书做好读书笔记,日积月累,文学的精髓就会渐渐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
在这种诗意的语文学习的氛围中,在诗文的宁静中,学生感受到了美、丑、真、假、善、恶、恨,得到了真正的充实和滋养。
三、智慧——诗情画意课堂的神韵。
解读文本需要智慧,构建课堂需要智慧,引导学生需要智慧,促使学生发展更需要智慧。
缺少“智慧”的课堂无疑是“空洞”的,缺少内涵的。
王崧舟老师在《草船借箭》这节课中展示给大家的就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课文中写诸葛亮语言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而在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句话时是笑着说的。
诸葛亮究竟在笑谁?王老师要求学生自己读书,集体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充分读课文后,有的说笑曹操,是讥讽的笑、轻蔑的笑;有的说笑鲁肃,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有的说笑自己,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有的说笑周瑜,是会心的笑、自豪的笑。
学生针对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后,师生分角色朗读,在学生理解和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深入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个微不足道的“笑”,一个平淡的足以让大家都忽视的“笑”,在王老师智慧的解读下拥有了丰厚的内涵: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个熠熠生辉的“笑”,笑出了王老师课堂的智慧、人生的智慧;笑出了学生的智慧,笑出了学生发展的智慧。
总括起来,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具体体现在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优化教学过程三个方面。
教什么?大而言之,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小而言之,就是“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读书和写作能力。
怎么教?一是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把“三维目标”渗透在每一个文本中,贯穿在每一个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二是要注意学习方式,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是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机趣所在。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果,它要求我们以减轻负担为标准,用最佳的形式、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还要关注课堂教学行为。
针对教师而言,主要指“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为了不教,“用教材”无疑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能够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描绘出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演奏出和谐温馨的育人旋律。
当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始料未及的意外尴尬时,教师若装聋作哑,则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
于是就需要教师能直面尴尬,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这样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生成”中绽放美丽。
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也是十分丰富
的、可贵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这些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便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诗意的课堂。
德国思想家席勒说:“感性的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才能最终成为审美的人、全面的人。
”通过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学,唤起学生的想像力,探索的热情和浪漫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敏锐感知力、丰富情感力,独特想像力和深刻理解力。
我们应该自觉追求语文教学的审美化,让语文教学流淌着诗意的优美。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主编)
3.《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美丽经典解读》(周成平主编)
4.《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序一>》(江苏教育出版社)
5.《王崧舟讲语文》(王崧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