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曲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琴曲的文化价值
摘要:古琴不仅是一项音乐艺术,它的曲谱所含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它积淀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生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易存国先生曾说:“琴并不简单的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
”说明了古琴不仅仅是作为乐器来使用,而是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培养的方法。
本文通过认识古琴,论述古琴曲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古琴古琴曲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在中国文人音乐的人文价值里,“它不止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文人人生境界的表征”。
它集儒、释、道音乐思想于一身,以其特有的音乐魅力、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古琴曲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也能使青年人在人文精神、人文修养、人文传承等人文素质方面得到发展,并使不同年龄段的人了解历史。
一古琴简述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最著名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在其三千余年
的发展历程中,不但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记谱法、乐律理论、演奏手法和传承方式,也由于长期作为文人雅士们修身冶情的途径而被寄寓了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并由此形成独有的美学体系。
古琴,原名琴,即“琴棋书画”中的琴(长约120厘米,宽约20厘米,厚5厘米,有七弦十三徽,弦可转调),亦称“七弦琴”,中国传统拨弦乐器。
琴身为狭长形的木质音箱,弦序从一至七,对应的传统阶名为下徵、下羽、宫、商、角、徵、羽,相应的音名是c、d、f、g、a、c、d。
音域超出4个八度:c-d3。
琴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末期的《诗经》,但琴的产生远在《诗经》成书之前,距今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汉末魏初(2世纪末)琴的形式已趋于定型,与唐代(618-907)流传至今的琴的形状基本一致。
20世纪50年代,北京古琴研究会的琴家会同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编著整理了大量的琴学文献,比较重要的工具书有《琴曲集成》、《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等,这些成果是琴学深入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近几十年间,琴界同仁又在琴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并产生了一批新成果,如《琴史初编》(许健,1982)、《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十·古琴》(袁荃猷,1987)、《琴韵》(唐中六,1993)、《中国古琴珍萃》(吴剑,1998)、《古琴演奏法》(龚一,1999)。
随着古琴申遗的成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如《古琴》(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章华英,2005)、《中国古琴艺术》(易存国,2004)、《绝世清音》(吴钊,2005)、《古琴美学研究》(苗建华,2006)、《故
宫古琴》(郑珉中,2007),等等。
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静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伊鸿书、苗建华,音乐学研究所博士后章华英,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杨秋悦,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吴叶,对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琴谱与打谱、琴派与社团、20世纪中国琴学研究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的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使这种目前在中国尚处于冷门位置、现存最古老而又最高雅的古琴艺术正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并享有的文
化财富。
中国古琴就是这样,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完备精美的琴器、丰富多彩的琴艺,数千年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心声。
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
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琴挑文君;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焚香操琴,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等,都广为传颂。
古琴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中国情韵,与中国的历史、政治、美学、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散发着“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古琴形制完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品位高雅,其后出现的许多乐器都随之称琴(如胡琴、月琴、扬琴、口琴、等等)。
为了区别,又因其历史最久而称古琴;
或因其弦数为七而称七弦琴。
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从其定制为七弦的西周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二古琴曲的产生
随着古琴的产生,人类通过不断的弹奏,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抱负,颂扬或怀念身边的事和物,通过代代的传承、演绎,融入时代的思想文化精髓,形成风格独特的琴曲,并通过漫长的历史熏陶流传下来,形成我们所说的古琴曲。
古琴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不仅是人的主观产物,还与社会、历史、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人在创作音乐时,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和教育的影响,甚至会受到创作者本人生活环境的影响。
社会、历史和教育形成了人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形成了琴曲创作的灵感,所以说,古琴曲是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教育性的,是带着中国人的灵魂,代表着中国人的意志和力量的。
1 人类智慧的结晶
古琴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在它身上积淀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中国几千年历史政治、文化生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中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尚书》中记载了尧舜时代古琴及其理论形态——音律在国家大事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尚书·益稷》记载舜帝说“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以考察国家治乱,这是儒家“乐与政通”、“审音知政”思想的最早表述,儒家以“礼乐治国”,向往“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的局面,周公“制礼作
乐”,以琴为代表的乐教形成系统的制度,琴乐艺术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
在中国音乐史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构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心理。
前者以《乐记》为代表,体现“礼乐”、“仁义”、“礼、孝”的思想;后者以追求自然、天道观为核心,体现“任自然”观念的思想。
其中儒家礼乐思想是古琴美学思想的主体,道家思想则在其局部体现。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哲学思想,其思想基准则是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其思想核心则是尚仁爱、美人伦、重教化、善道德,强调人应该改造社会、完善自我等。
因而,这便导致了在儒家人的眼里艺术的根本是善,于是儒家从中庸之道出发,倡导非过度。
正是在此思想背景下,古琴不得不担负起儒家推行雅乐的社会重任,进而转化成宣传儒家教义的艺术“道具”。
因此,促使古琴世道脱尽浮华以求得中正平和、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
如琴曲《酒狂》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人音乐家阮籍的著名琴曲。
阮籍是一位音乐思想家,他继承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夸大了音乐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的作用。
《酒狂》全曲通过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化,使感情不断深化,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借醉酒者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酒狂》表达了儒家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在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中,我们发现,中国古琴曲具有讲意境、气韵,强调想象、体悟等特点。
所谓“超以象外”、“言不尽意”的
艺术思想,大多直接脱胎于道家美学思想学说,如果除去老庄思想中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外衣,应该承认,他们比孔孟的儒家及其他学派都更注意到艺术规律的探索,并意识到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特点,也更深刻地窥见了艺术魅力的奥秘。
因此,后世直至如今,音乐教育里有关审美和音乐创造的特殊规律的认识,大部分来自道家的这种古典音乐美学,这对我国现今的音乐教育来说是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如《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幽兰》等均能体现出道家的美学思想;李白为世人留下了“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诗句;还有白居易的《听弹古绿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贾岛的《听乐山弹易水》等大量琴诗。
中国文人通过诗词表达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情怀,通过古琴曲抒发闲适恬逸、清静淡雅的心境。
其中,儒家礼乐思想是古琴曲美学思想的主体,道家思想则在其局部体现。
2 传统的音乐艺术珍品
古琴曲现存七百余首,如《碣石调幽兰》、《平沙落雁》、《大胡茄》、《小胡茄》、《离骚》、《秋鸿》、《高山流水》、《樵歌》、《梅花三弄》、《黄云秋塞》、《潇湘水云》、《广陵散》、《醉渔唱晚》、《汉节操》、《幽兰》、《猗兰》、《凤凰台上忆吹箫》、《伯牙吊子期》、《渔樵问答》、《良宵引》、《酒狂》、《长门怨》等。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广陵散》、《幽兰》、《离骚》、《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潇湘
水云》、《醉渔唱晚》、《渔樵问答》、《酒狂》等。
这些作品大多出自文人之手,文人们除了留下大量的古琴曲外,他们还听琴赋诗,以琴会友。
以上古琴曲都意味深远,极具教育意义,如《广陵散》是我国现存琴曲中惟一的具有杀伐战斗气息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古琴曲《苏武牧羊》则表现了苏武高贵的民族气节和赤胆忠义的情怀,有着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价值。
3 古琴曲的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古琴曲,具有卓越的文化价值和超凡的教育功能,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美育教育起着一定的作用,可以使基础教育时期的中小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使青年人在人文精神、人文修养、人文传承等人文素质方面得到发展。
因此,对古琴曲音乐教育的价值研究和探索是有必要的。
古琴曲的文化价值表现为:古琴的音乐魅力、哲学意境、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琴曲自身特色的记谱法、乐律理论、演奏手法内涵博大精深的曲谱和传承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古琴曲融合了古代儒家乐教思想和道家学说的社会哲学思想。
七百余首古琴曲音乐艺术珍品,对当代学生具有相当程度的教育意义,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注: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0年科研立项项目“中国
古琴曲音乐教育价值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 杨青:《古琴教学与普及的心得体会》,《艺术评论》,2008年第11期。
[3] 李美燕:《琴道与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 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 华鸣凤:《尚书·益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张易:《儒家大智慧》,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尹静静,女,1974—,广西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工作单位:梧州学院。
詹怡秋,女,1975—,广西武鸣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梧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