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藏模式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综述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的关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描述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生、储、盖、圈、运、聚、保等基础要素在时空关系上的相互匹配关系,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研究,以期更直观、概括地反映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

目前,国内教科书及各类文献对成藏模式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划分油气成藏模式的主要依据和侧重点迥异。

或是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出发,或是强调构造背景,或是则侧重油源、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输导网络的组成、或综合油源与运聚机制的多元素复合,或突出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或根据不同成藏时间的成藏特点以及成藏期次来划分成藏模式,或抽析复杂的成藏机制进行成藏模式划分,或以不同的充注方式和油藏特征作为划分依据,也有学者直接用油气成藏过程示意图代指成藏模式,还有学者直接用成藏组合模式、油藏分布模式、运移模式及聚集模式代指成藏模式,也存在一些特殊成藏模式。

国外学者对成藏模式研究则较少。

成藏模式兼有描述和预测的作用,即一方面是提供对已知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样板,另一方面是作为进行未知油气藏预测的类比参考[1]。

本文综合分析构造背景、成藏动力、各成藏要素的配置、断层控藏、充注方式、成藏机理、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充注方式和油气藏特征等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1.1基于构造背景划分的成藏模式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及其它复杂成藏要素的相互耦合形成纷繁多样的成藏模式。

1.3基于油源划分的成藏模式
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期及与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耦合使得成藏过程复杂多样,基于油源组成、烃源岩位置、聚油构造、运移及其它成藏要素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4基于储集层及生储盖组合
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中成藏特点迥异,生储盖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和成
1.5基于输导体系划分的成藏模式
断层、砂体及不整合输导通道在空间上交互配置,横向、纵向运移方向复杂交错,聚油圈闭所处构造位置各不相同,其它成藏要素在各油藏成藏背景下的控藏作用差异较大,很多学者或偏重运移通道、或侧重运移方向、或注重输导体系与其它成藏要素的耦合,总结出了以下不同的成藏模式。

它们为油气运移提供了立体网络通道。

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类型控制着
1.6基于断层控藏作用划分的成藏模式
断层具有运移通道和封堵油气的双重作用,同时断层对有油气藏的保存也具有破坏作用,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不同控藏机理和封闭性导致了不同成藏模式的形成。

构造背景、聚油构造、断层活动、运移通道等多种要素形成了不同的充注方式,生排烃期和断层活动期则决定了成藏时间的差异,多种成藏要素耦合下的充注规模也有很大区别,这些要素相互影响致使成藏模式迥异。

1.8基于油藏形成机理划分的成藏模式
众多学者根据油气不均一现象及其成因提出了多种成藏理论,如所谓油气富集的“源控论”、“圈闭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相控论”等。

这些成藏理论立足于成藏过程中各成藏要素的机理、组合、配置等,有点学者则直接以运移模式、聚集模式等替代为成藏模式。

郭广立等[87]从油气藏的运聚模式、调整模式、破坏模式、分布模式及其成藏演化对焉耆盆地南部凹陷的成藏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焉耆盆地南部凹陷运聚模式有垂向正分异运聚和侧向正分异聚集2种,调整模式有纵向断层运移调整模式和横向构造抬升调整分散模式2种,
1.9基于成藏时间、成藏期次划分的成藏模式
不同构造背景下,不同油气藏的聚集成藏时间和成藏期次不同,在不同的成藏阶段各成
油气在平面不同构造带的分布和纵向上不同层位分布具有不均一性。

多种多样的聚油构造、丰富的油气藏类型、不同构造带中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点也不同,整个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中不同成藏要素的作用及相互配置的影响,以及成藏的大构造沉积等形成了复杂多样、本质相似的成藏模式。

成藏模式类
型代表
人物
成藏模式特点成藏模式类型代表
人物
成藏模式特点
“相-势-导”成藏模式张文
朝等
[139]
“沉积演化-沉积相-储
集相”、“构造带-温压场
-油气势”与“输导体系”
三要素由动态变化逐渐
调整到静态平衡
倒灌式成藏模式
史建
南等
[140]
强超压机制驱动下,以不整
合和白云岩输导层倒灌进
入储集层
杨喜
贵等
[141]
在超压作用下沿油源断层
下排后充注到储集层
2.建议及应用实例
2.1成藏模式的内涵
个人认为:成藏模式是指,地质历史过程中,在其特定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下,油气“源渠汇存”的动静态成藏要素及成藏过程中油气在输导网络中的运移路径、成藏期及油藏类型等多元素的有效耦合,直观展现了成藏背景、成藏要素、成藏机制等。

2.2命名原则和划分方案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油气藏所处区域构造地质背景,剖析动静态成藏要素及成藏时间和期次,结合油气富集规律及油气藏类型,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命名原则和划分方案。

2.2.1命名原则
①结合油气地质条件,分析成藏背景及动静态成藏要素;②综合考虑成藏机理和主控因素;③作为“油气成藏模式”的总结应该具备适合研究区所处研究阶段的相应的作用,即能起到“对比、指南、预测和解释”的作用;④注意输导网络的组成,分析观察油气运移路径;
⑤分区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各控制元在成藏过程中所占的控制地位,进行组合命名;
2.2.2划分方案
基于各油气藏所处成藏背景、成藏要素、成藏机制的差异,可在成藏模式的类型归纳及命名时引入控制元。

①一级控制元—油源:自源(近源)、它源(远源)、混源;②二级控制元—成藏主控因素、成藏动力:压控(异常压力控制)、断控(断层控制);③三级控制元—输导网络:横向、垂向、z字型、y字型、阶梯状……;④四级控制元—油藏类型: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复合油气藏;⑤其它成藏要素—根据在成藏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的权系数,适当添加修饰。

2.3应用实例—以渤中凹陷为例(古近系油气藏—自源断控阶梯状运移断层油气藏成藏模式)
通过对渤中凹陷古近系油气成藏要素、成藏机制的研究,得到以下结果:①一级控制元分析: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古近系油气藏的油气来源于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下段烃源岩,是自源成藏;②二级控制元分析:东下段和沙三段烃源岩为古近系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源,长期持续活动的通源大断裂提供了从源到藏的直接通道,规模较小的次级断层相互连接沟通,形成了复杂的断裂体系,是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③Ⅲ级断层主要起垂向输导作用,Ⅱ级断层兼有垂向、侧向输导作用。

油气沿断层面垂向运移为主,通过馆陶组砂岩及其底界不整合面进行大规模侧向运移。

总体上,油气在输导体系中以阶梯式运移;
④东营组沉积末期,沙三段、沙一二段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期,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到东二段储集层中,在断层遮挡作用下形成断层油气藏(图1)。

图1 自源断控阶梯状运移断层油气藏成藏模式示意图
参考文献
[1] 吴冲龙,林忠民,毛小平,等.“油气成藏模式”的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石油
与天然气地质,2009,30(6):673-683
[2] 姚亚明,周继军,何明喜,等.对焉耆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认识.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
17(4):463-467
[3] 易士威,赵淑芳,范炳达,等. 冀中坳陷中央断裂构造带潜山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石
油学报,2010,31(3):361-367
[4] 赵良金,杨广林,王瑞飞,等. 东濮凹陷裂缝性砂岩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石油
勘探与开发,2010,37(2):196-202
[5] 常振恒,蒋有录,等.东濮凹陷文南一刘庄地区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模式.断块油气田,
2008,15(1):12-15
[6] 王权,金凤鸣,等.饶阳凹陷岩性地层油藏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新疆石油地质,2008,
29(5):595-598
[7] 李凤杰,王多云,等.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组坳陷湖盆岩性油藏成藏模式.西安石
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3):1-9
[8] 宋国奇,卓勤扩,孙莉.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29(6):716-720
[9] 费宝生.从二连盆地看东北亚地区裂谷盆地群油气勘探.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
(3):7-11
[10] 张宇.济阳坳陷缓坡带构造特征及分类.断块油气田,2005,12(3):22-24
[11] 陈欢庆,朱筱敏,张功成,等.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输导体系特征.地质学
报,2010,84(1):138-148
[12] 唐勇,孔玉,盛建红,等.准噶尔盆地腹部缓坡型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沉积学报,2009,27(3):567-572
[13] 李明刚,庞雄奇,等.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模式.油气地质与采收
率,2008,15(2):13-15
[14] 谭丽娟,蒋有录.渤海湾盆地东营—惠民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富集控制因素.石油
实验地质,2003,25(4):366-370
[15] 陈业全,王伟锋.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8(3):4-8
[16] 王权,赵贤正,金凤鸣,等.陆相盆地断陷洼槽区典型油藏成藏模式—以冀中坳陷和二
连盆地为例.石油地质,2008,2:9-12
[17] 黄俨然,文志刚,何文祥,等.姬塬前侏罗纪侵蚀古地貌对油藏分布的影响.特种油气
藏,2008,15(6):38-44
[18] 赵追,等.小型箕状断陷湖盆缓坡带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模式.九江学院学报,2009,
1-5
[19] 杜维良,李晓燕,闫宝义,等. 饶阳凹陷雁翎潜山围斜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石油地质,
2010,2:16-18
[20] 王素卿,陈蓉,赵拴武,等.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东营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研究.石油地质,2010,1:16-20
[21] 郝石生.封存箱.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3,7(1):61-69
[22] 郭泽清,钟建华,刘卫红,等.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石油学报,
2004,25(4):13-18
[23] 刘廷海,王应斌,陈国童,等.辽东湾北区油气藏特征、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中国海
上油气,2007,19(6):372-376
[24] 陶维祥,赵志刚,何仕斌,等.南海北部深水西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地球学报,
2005,26(4):359-364
[25] 姜亮,金强,葛和平,等.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异常压力带与油气聚集模式.石油实验地质,2002,24(1):48-51
[26] 杜栩,郑洪印,焦秀琼.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5,2(3-4):137-146
[27] 张树林,张玉明,郭飞飞.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现代地质,2008,22(4):580-585
[28] 徐振强,高平,何建国,等.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成藏动力学系统分析.大庆石油地质与开
发,2002,21(4):1-3
[29] 刘传虎,庄文山.准噶尔盆地地层油气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新疆石油地质,2008,
29(2):147-151
[30] 张宏,方杰.中国西北侏罗系油气藏模式及控制因素初探.西安石油学报,1998,13
(4):25-28
[31] 旷理雄,郭建华,童小兰,等.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地球科
学与环境学报,2007,29(1):34-40
[32] 林玉祥,俞家声.垦东地区石油成藏系统及其演化.地质与勘探,2001,37(5):29-33
[33] 陈建渝,牛瑞卿,李水福,等.济阳坳陷孤南洼陷低熟油成藏特征.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
学学报,2002,27(4):435-439
[34] 张新国,刘健,吴德亚,等.郑南斜坡带成藏动力系统研究.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2006,25(2):24-27
[35] 罗劲,庄新明,韩祥磊.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成藏主控因素.新疆石油地质,
2008,29(1):45-47
[36] 宋永东,戴俊生,吴孔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西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3):17-24
[37] 张雷,卢双舫,张学娟,等.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及成藏
模式.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40(3):491-502
[38]丁文龙,金之钧,张义杰.新疆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
学,北京),2002,9(3):
[39] 张义杰,向书政,王绪龙.准噶尔盆地含油气系统特点与油气成藏组合模式.中国石油
勘探,2002,7(4):25-35
[40] 张成,解习农,张功成,等.渤中25-1地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及其示踪分析.地质科技情报,2005,24(2):27-32
[41] 牟中海,何琰,唐勇,等.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石油学报,2005,26(3):16-20
[42] 徐士林,吕修祥,皮学军,等.新疆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异常高压及其成藏效应.现代地质,2002,16(3):282-286
[43] 旷理雄,郭建华,童小兰,等.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29(1):34-40
[44] 韩天佑,漆家福,杨桥,等.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第三系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10(6);21-23
[45] 杨凤丽,周祖翼,等.埕岛大油田形成机理与油气成藏模式.勘探家,2000,5(4):16-18
[46] 阿布力米提,吴晓智,李臣,等.准南前陆冲断带中段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489-491
[47] 王雪玲,刘中戎.江汉盆地西南缘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石油实验地质,2006,28(2):142-146
[48] 高平,姜素华,等.济阳坳陷潜山油藏形成机理与成藏模式.海洋地质动态,2008,25(3):1-6
[49] 钱志,王锐,金强,等. 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侏罗系油气成因类型及成藏模式.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报)2008,30(3):172-175
[50]赵宗举.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成藏模式及勘探思路.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6):692-703
[51]杨贵丽,蒋有录,吕希学.济阳坳陷火成岩油气藏成藏特征分析.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1):24-26
[52]罗怀忠,彭军,叶舟,等.苏北盆地泰州低凸起及周缘油气成藏模式及类型分析.特种油气藏,2008,15(2):22-24
[53] 周生友,杨秀梅,马艳,等. 滨里海盆地北部盐下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2):304-308
[54]黄彦庆,侯读杰,江尚昆,等.也门马里卜—夏布瓦盆地的地质模式和油气成藏风格.海外勘探,2007,6:58-62
[55]赵贤正,卢学军,王权.华北油田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发现与启示.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5):597-604
[56]赵贤正,金凤鸣,王余泉,等.冀中坳陷长洋淀地区“古储古堵”潜山成藏模式.石油学报,2008,29(4):489-493
[57]苗鸿伟,邢伟国,于春旭.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剖析.中国石油勘探,2002,7(4):41-45
[58]罗佳强,沈忠民.主运移通道控烃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3):221-230
[59]付广,吕延防,薛永超,等.油气运移通道及其对成藏的控制.海相油气地质,1998,4(3):24-28
[60]杨永亮.贝尔凹陷西部斜坡带南屯组油气成藏模式.断块油气田,2008,15(4):41-43
[61] 蔚远江,李德生,胡素云,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扇体形成演化与扇体油气藏勘探.地球学报,2007,28(1):62-71
[62]王永建,王延斌,梁兵,等.高邮凹陷泰州组油气运移及成藏.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5):908-912
[63] 孙秀丽,陈红汉,宋国奇,等.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深层油气成藏期及其主控因素分析.石油学报,2010,31(3):386-393
[64]杨勉,吕延防,张云峰,等.巴彦塔拉油田油气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大庆石油学校学报,2008,32(2):4-7
[65]付广,杨勉.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石油实验地质,2001,23(4):408-411
[66]冷济高,解习农,刘晓峰,等.秦皇岛32-6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研究.西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3):22-26
[67]罗群.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冲断带断裂特征及其控藏模式.地球学报,2008,29(5):619-627
[68]陈俊湘,尹军平,张拥军.柯克亚背斜油气藏形成条件.新疆石油地质,1996,17(3):219-224
[69]张吉光,张宝玺,陈萍.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成藏系统.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1):25-28
[72]刘大听,张淑娟.冀中坳陷赵县背斜成藏模式研究.石油实验地质,2000,22(2):161-166 [71]杨晓敏,鲜本忠,束青林,等.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6):26-29
[72]朱伟林,张功成,高乐.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石油学报,2008,29(1):1-9
[73]杨红君.琼东南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及运聚成藏模式.中国海上油气,2008,20(2):
87-91
[74]褚庆忠,李秋云,张树林.孙虎地区成藏动力学系统中成藏研究.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1,13(4):1-4
[75]余海洋.滨里海盆地Kumisbek油田南缘盐上油气成藏模式.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报),2008,30(5):37-40
[76]肖淑民,钟建华,夏景生.牛庄洼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分析.特种油气藏,2007,14(5):38-42
[77]罗群.汤原断陷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新疆石油地质,1999,20(2):90-95
[78]刘成杰.徐闻区块沉积相分析.小型油气藏,2008,13(1):15-18
[79]史光辉,郑元财,周彬,等.高邮凹陷陡坡带戴南组断裂结构、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3):195-197
[80] 罗彩珍,田世澄,李瑞民. 冀中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北段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及成藏有利区带.古地理学报,2009,11(6):697-701
[81] 陈伟,吴智平,侯峰. 临南洼陷临商断裂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17(2):25-28
[82]覃克,赵密福.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6):21-24
[83]邱楠生,张善文,金之钧.东营凹陷油气流体运移模式探讨—来自沸腾包裹体的证据.石油实验地质,2001,23(4):403-406
[84]陈业全,王伟锋.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3):4-8
[85]陈斌,邓运华,郝芳,等.黄河口凹陷BZ34断裂带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模式.石油学报,2006,27(1):37-41
[86]尹伟,吴胜和,林社卿,等.双河油田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石油学报,2003,24(5):40-45
[87]郭广立,徐相涛,刘国萍.焉耆盆地南部凹陷成藏模式探讨.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
学报),2005,27(4):574-576
[88]吴雪松,赵仕民,肖敦清,等.埕北断阶带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20(3):362-371
[89]沈安江,吴海波,孙辉,等.松辽盆地肇源—太平川地区扶余油层油藏类型及成藏控制因
素.石油地质,2009,1:17-23
[90] 史建南,邹华耀. 准噶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规律研究.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9,31(3):7-12
[91]褚庆忠.垦利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天然气地球科学,2002,13(3-4):52-54
[92]庞雄奇,高剑波,吕修祥,等.塔里木盆地“多源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其应用.
石油学报,2008,29(2):159-172
[93] 郑荣才,胡诚,董霞. 辽西凹陷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分析.岩性油气藏,2009。

21(4):10-18
[94]汤达祯,邢卫新,孔凡军,等.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复合含油气系统与有利勘探
方向.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08,15(2):167-177
[95]肖芝华,钟宁宁,等.低渗透油藏“甜点”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南部扶杨油层为例.岩性油气藏,2008,20(4):53-58
[96]傅广,陈章明,付晓飞.松辽盆地两江地区油成藏模式及其控制因素.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2):19-22
[97]胡素云,蔚远江,董大忠,等.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活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石油学报,2006,27(1):1-7
[98]王军,任卫社,等.三春集—爪营构造带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130-131
[99]胡金祥,等.沙西凸起东北部斜坡带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特种油气藏,2008,15(3):20-25
[100]刘华,蒋有录,陈涛.东营凹陷辛东地区有效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13-18
[101]高长海,查明,曲江秀,等.柴达木盆地东部不整合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及油气地质意义.石油学报,2007,28(6):32-36
[102]平宏伟,陈红汉.次生油气藏成藏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9,24(9):990-999 [103]罗群,吏锋兵,,黄捍东,等.中小型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与成藏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石油实验地质,2006,28(6):560-565
[104]汪仕忠,戴少武.湖北省及邻区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及其前景.海相油气地质,1997,2(2):31-37
[105]康玉柱.我国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的新进展.海相油气地质,2008,13(4):8-11 [106]严金泉,孙卫.鄂西-渝东区石炭系油气成藏模式及富集规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5):415-417
[107]何登发,贾承造,周新源,等.旋回叠合盆地构造控油原理.石油学报,2005,26(3):1-9
[108]汪立群,庞雄奇,党玉琪,等.柴北缘马海-大红沟凸起油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勘探目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6):696-702
[109]赵靖舟,吴保国.塔里木盆地哈得4油田成藏模式探讨.中国石油勘探,2001,6(1):20-23 [110]谢宗奎,李生德,等.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模式与油气聚集规律.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29(2):166-169
[111]邱荣华,林社卿,涂阳发.泌阳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
油学院学报),2005,27(2):158-161
[112]何琰,牟中海,裴素安,等.准噶尔盆地玛北斜坡带油气成藏研究.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6):8-11
[113]何家雄,夏斌,孙东山,等.琼东南盆地油气成藏组合、运聚规律与勘探方向分析.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1):53-58
[114]马红强,王恕一,蔺军.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石油试验地质,2006,28(3):243-248
[115]刘春平,王拥军,林娟华.江汉盆地印支—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方向.石油地质,2006,2:24-29
[116]汤济广,李祺.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3):1-5
[117]况军,何登发,张年富,等.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油气成藏模式.石油地质,2006,910:40-45
[118]田世澄,曾小阳,等.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油气成藏机理研究.沉积学报,2005,23(2):346-352
[119]蔡佳,罗家群,李连生,等.泌阳凹陷北坡油气富集规律与二次勘探潜力分析.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报),2007,29(6):25-28
[120]宋凯,吕剑文,凌升阶,等.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与油藏.古地理学报,2003,5(4):497-505
[121]张以明,王余泉,刘井旺,等.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油藏成藏模式研究.石油地质,2006,2:15-18
[122]高喜龙,杨鹏飞,纪玉民.埕岛油田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模式.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2):104-107
[123]刘宗堡,马世忠,吕延防,等.大型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6):938-945
[124]张希明,刘青芳,王贵全,等.塔北中、新生代油气藏分布及勘探远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2):161-163
[125]周庆华,吕延防,付广,等.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6):765-769
[126]杨立干.金湖凹陷古近系戴一段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研究.岩性油气藏,2008,20(3):34-38
[127]陈波,何贞铭,李晓光,等.河盆地中央凸起带油气聚集规律.勘探家.1998,3(4):32-36 [128]朱先才,唐海.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油气成藏模式分析.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27(6):691-692
[129]王志刚.东营凹陷北部陡坡构造岩相带油气成藏模式.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4):10-12
[130]李丕龙,张善文,王永诗,等.断陷盆地多样性潜山成因及成藏研究—以济阳坳陷为例.石油学报,2004,25(3):28-31
[131]刘峰,蔡进功,吕炳全,等.辽河兴隆台变质岩潜山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8):1109-1114
[132]童小兰,卢明国,张建华.江汉断陷盆地潜山油气成藏模式探讨.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4):48-51
[133]倪金龙,夏斌.断块运动与潜山油气藏的形成—以渤海湾盆地为例[J].天然气工业,2006,26(2):32~35
[134]王永卓,雷顺.大庆长垣以东地区葡、扶、杨油层之间相互补偿现象及地质意义.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G.O.D.D.),1997,16(2):20-23
[135]周兴熙.库车油气系统成藏作用与成藏模式.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2):8-10 [136]李春梅,蒲秀刚.盐间非砂岩特殊油藏成藏机制与模式研究.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27(2):149-153
[137]操应长,姜在兴,邱隆伟,等.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条件探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2):6-10
[138]张云峰,付广,于建成.砂岩透镜体油藏聚油机理及成藏模式.断块油气田,1999,7(2):12-14
[139]张文朝,降栓奇,陈彦君,等.断陷盆地“相-势-导”成藏模式与油气成藏.石油学报,2008,29(5):680-687
[140]史建南,郑荣才,冯青平,等.川东北长兴组埋藏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与油气倒灌式成藏.天然气工业,2009,29(3):5-8
[141]杨喜贵,刘宗堡.大型凹陷斜坡区倒灌式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3):1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