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涵养人文精神点燃生命亮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合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就明确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是通过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涵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教育就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人,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成为大写的“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生命成长,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指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成长,激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
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教材的大部分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生心灵自由翱翔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些丰富多彩、饱含人文因子的中外作品,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阅读文章,领悟了文字背后的深长意味,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精神支柱。
如在学习都德小说《最后一课》时,最使学生感动的是文中有关语言的阐述。“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紧扣这两段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一是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和热爱,请学生谈谈对前一句话的理解,教师相机行事,结合学生的谈话举几个汉语言的典型例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的优美生动,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着引导学生品味第二段话蕴含的深意,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读了这段话,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标志;如果某种语言消失,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灭亡。因此,韩麦尔的那段话十分深刻,说到了语言的本质,说到了民族语言和国家、民族的血肉联系。
初三复习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进行归类整理,我将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著名作者的所有作品制成一个个专题,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如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做成专题课《走近刘禹锡》,并精心设计导语,激情引
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引用刘禹锡的两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巧妙介绍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而屡遭贬谪的坎坷经历,但他依然初心不改,绝不因为屡遭打击就屈服妥协。对于扼杀王叔文政治革新的朝中权贵,诗人投以轻蔑的嘲笑和辛辣的讽刺,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表示自己虽屡遭迫害但依然保持高洁的品格。这样介绍作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深刻的理解了刘禹锡作品中那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人文关怀。情感熏陶目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完善人格。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以此来牵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也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有了这样的前提,进行深层次的人文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中要学生动情,教师要先进入课文,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如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巧妙的提问,机智的点拨,用录音、图画、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的情境渲染,用讲故事、表演等方法进行的情境再现等。例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可在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