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摘要】语文是诸多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而学好语文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好坏。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很多途径。

本文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体会
语文是诸多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而学好语文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好坏。

那么,怎样搞好语文教课堂学,把语文课上活,使学生乐于听,愿意学,敢于想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是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趣,会影响到学习的行为。

愉快喜悦的心情,会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痛苦、忧虑的心情,会对学习起阻碍作用。

所以,细心的教师,会非常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

总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尽量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上课时情绪高涨。

鼓励、表扬、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来,主动配合教师上课,使课堂呈现和谐、活跃的氛围。

那么,课堂上鼓励学生,激发他们昂扬的学习情趣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呢?主要有两种:一是启发式提问;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恰当的评价。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由生疑到释疑的过程。

课堂上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改变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有的那种松弛的、甚至是抑制的心理,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紧张活跃的状态,“迫使”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你、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诱导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可采取对课文做简明扼要的提示性解说,提出导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和钻研课文;也可以提出明确目标、启发引导、组织研讨;还可以注重示范和学生共同切磋琢磨等。

当全班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一时答不上来的时候,教师不能讽刺讥笑他们,要满腔热情地引导,循循善诱,由浅入深逐一提示,让学生通过思考来理解问题。

例如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肯定了愚公不笨后,可以提出新问题:“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这一提问较有深度,学生不能立刻回答。

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来引导。

如:有一位公共汽车售票员,对待乘客非常热心,是个学雷锋的标兵,某报还登过他的照片,很多人都写信表扬他,说他服务好。

但有的人说这个服务员傻里傻气。

这是什么道理?雷锋不也是有人叫他傻子吗?你们看,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思路打开了,争着发言。

有的说:“有的人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就说他傻。

”有的说:“有的人从为集体做好事来看,感到他是好典型。

”这时,教师可以肯定、鼓励:“哦,讲得真好!”当学生回答对了,或答得比较好,教师就要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给予肯定、赞扬,使学
生得到巨大的鼓舞。

当学生答错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用“坐下来再想想”、“等一会你再作补充”、“你会答得好的”一类委婉的语言,勉励他们再思考、再发言。

特别是差生,更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发言时有一个微小的优点也要大加表扬。

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些语文水平低、有自卑感的学生也乐意听语文课,使他们在课堂上消除顾虑,积极思考,愿意发言。

二、精心研读教材,把握教材主旨,注意知识迁移
把语文课上活还有一点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注意知识迁移。

一个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一篇课文,而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把课上得生动活泼。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发挥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

如教《故乡》时,学生对《故乡》中的“我”为什么不是鲁迅自己这一问题感到困惑,教师可作如下启发:大家都学过《孔乙己》,那里面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而鲁迅并没有卖过酒。

所以这个“我”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

小说的情节是可以虑构的,看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只要看这作品的体裁是不是小说就行了。

说到这里,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故乡》中的‘我’是不是鲁迅自己呢?”学生当然回答:“不是。

”因为《故乡》是从小说集《呐喊》中选出来的一篇小说。

教师根据学生学过的《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有关知识,一步步巧妙地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自己,是作品中的一个
人物;《故乡》中的“我”不是鲁迅自己。

由于知识迁移得自然巧妙,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假如不考虑知识迁移,教师直接阐述,虽然直截了当,但属于注入式的,学生的思维不能处在活跃的状态中,课堂教学上得不活,这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方法是多样的。

如词语、句子方面的联系,文章体裁的联系,写作技法的联系,人物形象的联系,景物风情的联系,典型事例的联系,理论观点的联系,相关学科的联系,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时代背景的联系等等。

这些相关的联系,可以促使知识迁移,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

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生气勃勃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有很多途径。

随着知识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