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和李颀边塞诗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颢和李颀边塞诗比较研究
作者:袁睿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
摘 ;要:盛唐诗人崔颢和李颀的边塞诗现存数量不多,却足以于边塞诗大家相提并论。

他们的边塞诗有着共同的凛然风骨,思想内涵却不相同。

本文主要从两人的人生经历入手,将其边塞诗作品加以简单介绍,比较两者在诗歌基调,描写内容和风格特征上的异同。

关键词:崔颢;李颀;边塞诗;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02
盛唐时期,崔颢和李颀属于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群体。

他们是豪侠型诗人,具有北方那种特有的阳刚之气,热衷于功名利禄,自信又自负,横绝一世。

然而入仕后的境遇与理想落差甚大,失意之感虽多却仍旧不失雄杰之气。

这个诗人群体有着豪爽俊丽而又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崔颢和李颀自然也不例外。

一、人生经历不同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卒于天宝十三年(754)。

然其生年却无确考,据闻一多《唐诗大系》,崔颢生于武则天长安四年(704),但是闻一多却仍然对此表示怀疑[1]。

崔颢于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较之年长的李颀更早登第。

况且二十岁左右能登第在唐代是少有的,五十岁登进士科才是常见之事,所以年少成名更加得使崔颢桀骜不驯,“有俊才,无士行”(《旧唐书·崔颢传》)。

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去[2]。

”正是因为崔颢的行为缺乏忠贞,令人厌恶,虽有才气而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崔颢在进士及第后也没有受到重用,于是他选择了北上去边塞,到河东军幕里做幕僚。

N vb 边塞一行使得崔颢风格突变,虽然崔颢的边塞诗充其量不过7首,可是每一首诗都是崔颢在边塞的行军感言。

李颀是嵩阳(今河南登封)人,闻一多《唐诗大系》记载李颀生于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在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

殷璠《河岳英灵集》仅说他“惜其伟才,只到黄缓”,只是一个小小县尉。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李颀未满秩而去官,归隐东川。

但与崔颢不同的是,李颀为人并不是崔颢那般的风流成性和轻薄。

李颀在折节读书的同时,与很多名人雅士广事交游,他与王维、崔颢、綦毋潜、高适、王昌龄、皇甫冉兄弟等以及当时有名的和尚、道士都有往来[3],其足迹曾达到幽、蓟、雁门[4]等塞北地区。

由此可见,崔颢的边塞诗创作于他行军途中的诸多亲身体验,而李颀的创作则源自于他的游行和所见所闻。

崔颢和李颀的边塞诗现存数量并不多。

据陈铁民先生统计,安史之乱前,盛唐诗人边塞诗创作情况是:岑参80首,高适53首,王昌龄30首,李白50首,王维28首,张说16首,崔颗8首,李颀5首[5]。

崔颢和李颀的边塞诗数量最少,却能够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大家并列,被视为唐代重要的边塞诗人。

二、崔颢的边塞诗
崔颢的边塞诗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描写边塞风情的《雁门胡人歌》《辽西作》;其二是答赠友人的《赠轻车》《赠梁州张都督》;其三则是描写边塞将士风范的《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赠王威古》。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雾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这首诗主要写出了胡人日常的生活状态——胡人放鹰捕鸟,骑着代马驰骋在辽阔的原野上狩猎,而下一句却提到胡人为了抵御寒意而点燃野火,烟气与雾气融为一体。

这与尾联涉及到“无斗站”相呼应,这种安静恬淡的烟火和兵戎相见的战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连胡人都是一种“醉眠”的平静状态。

五言古诗《辽西作》则描写了行军途中的艰苦,“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写出了边塞虽在晚春时节却残雪犹存,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将士们却依然在坚持,即便“寒衣着已尽,春服谁为成”。

看到这样的场景,崔颢才作出了“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的感慨,希望朝廷能够体恤边塞将士的辛苦。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则更是将少年游侠英姿勃发的生命状态展现。

诗中的少年负胆好勇,战场猎场皆如鱼得水。

崔颢意在用这样的少年英雄为军中诸将设立楷模,激励将士们英勇作战,建功立业。

三、李颀的边塞诗
李颀的边塞诗一共5首,其中声誉较高是《古从军行》。

除此之外,李颀的边塞诗还包括《古意》、《古从军行》、《塞下曲》(五古)和《塞下曲》(五律)。

在开元、天宝时期,正是唐朝“开边”与“防边”的思想交错时期,因此在李颀边塞诗中,歌咏勇敢与军功是一方面,厌战、反战是另一方面。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与崔颢诗不同的是,诗中缺乏鲜亮的色调,铺天盖地的野云、纷纷雨雪、哀鸣胡雁等阴冷的意象,蕴含着狂生陌路的郁勃不平之气,透出一种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6]一、二联以大景物展现了将士极尽跋涉之苦,表达其紧张与劳累。

意气磅礴的意象加之感慨的喟叹,刚健有
力。

而野云二句则渲染出塞外苦寒的恶劣环境,接下来的几句诗体现了战争不仅让我方将士们受尽苦楚,有家归不得,有命握不住,就连胡儿也同样饱受折磨。

这首诗是李颀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由于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千百万人的性命被埋没荒外。

李颀作为盛唐时期诗人群体中的一员,他的诗作中自然也有着盛唐气象。

但与崔颢那种崇拜英雄,歌咏战功的主题不同的是,李颀的边塞诗中的英雄意象则更多是作为伏笔而存在,是为了反衬出战争的残酷,这使得李颀的诗歌有着盛唐风貌,却包含着悲怆之声,其诗具有从盛唐向中唐转型的过渡意义。

四、崔颢与李颀诗歌的异同
(一)诗歌基调的异同
崔颢和李颀同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他们都是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群体的一员,共同经历过入仕前的理想与入仕后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所带来的失意。

但不同的是,崔颢后期的诗风虽然变得“风骨凛然”,然而他好赌博饮酒,爱好美人的狂生本色到了军中也没有改变,因此在崔颢的诗中还是带着一股桀骜的气息,那是崔颢自己的性格因素,更是盛唐精神在他身上的体现。

李颀因为年少的误入歧途而“十年闭户”,但却结交到了当时的名人雅士,眼界更为开拓,这使得李颀身上更带有一种厚重感,这与享受人间的崔颢截然不同。

这使得崔颢的诗歌内容更偏向于歌颂唐军将士奋勇杀敌,开拓边土的功绩,而李颀的诗歌则是怜悯战士久战不还的悲惨遭遇和抨击统治者的好大喜功,视人命如草芥。

就整体而言,在盛唐时期,前者在边塞诗中更为普遍,但李颀的边塞诗则预示这盛唐之后的寥落,这种情绪已近中唐。

(二)描写内容的异同
在盛唐气象的影响下,崔颢和李颀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是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姿和勇武。

盛唐时期,侠风炽盛,崔颢和李颀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自己对边塞游侠和任侠精神的赞扬和推崇。

歌咏游侠少年和边疆战士赴难建功是盛唐边塞诗的主流,这种类型的诗歌体现了崔颢和李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功名的渴望。

但是,在唐朝国力强盛之余,边疆战争却带有穷兵黩武之势。

崔颢可能看到了这一点,但在他微弱的反战思乡之外,建功立业的思乡才是主体。

这使得崔颢的边塞诗渗透了他对唐朝国力的自信,在崔颢的诗中,边塞风光是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明亮色彩,他笔下的意象偏向于展现边塞“天苍苍,野茫茫”的壮丽,用词用字都是轻快的色调。

李颀的字词则是阴冷凄凉的“风沙暗”“胡雁哀鸣”“黑貂裘”等等。

因此李颀的反战思想是远大于其建功的思想的,他从一系列表象背后看到了更深一层的战争性质问题,以及由于战争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可见在崔颢和李颀共有的任情使气的豪侠性格之外,李颀还有着冷静、客观、深刻地看待事物的睿智思想。

(三)风格气质的异同
崔颢和李颀所共有的诗歌特征就是风骨凛然,带有北方的阳刚之气,带有豪侠之风。

不一样的是,崔颢更多地偏向于狂侠,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狂傲,能在豪宕顿挫之势寄寓在明丽俊逸的叙事中,具有清劲爽丽的特点。

李颀则是狂生末路的悲怆,同样是狂生,却透露出叹息之意,带着对所见之物的愁绪和对现实的无奈。

崔颢和李颀边塞诗的异同,不难看出,崔颢的诗歌被定格在盛唐,李颀的边塞诗则有着盛唐的雄浑悲壮,同时下启中唐的伤感衰飒。

参考文献:
[1] 闻一多.唐诗大系[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 101.
[2] [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5780 -5781.
[3]隋秀玲.李颀研究百年综述[J].中州学刊,2006,151.
[4]姚奠中.李颀里居生平考辨和诗歌成就[J].山西大学学报,1983,1.
[5]陈铁民.《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J].文学遗产,2002,3.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