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说起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很容易就搜到其笼统的概念性总结:以爱家乡为基础的高尚情感,层层扩展,扩展到热爱国家疆界内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一旦混入对他国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同意为本国利益牺牲他国利益,就成为民族主义。
然而,究竟什么样叫爱国主义?什么程度,又叫做民族主义呢?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历史来源
1517年,马丁·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触发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
百年后的1618年欧洲爆发了持续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即“宗教战争”。
战后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国家独立、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三大原则,是为民族国家及国际法的开端,也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从此,欧洲各国的生存竞争日渐严酷,国家规模大小和国内人民的凝聚力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
于是,为王公立国的“诸侯国”观念逐渐式微,以“民族”(nation)立国的观念逐渐强盛。
“民族”大致是个以共同地域、宗教、语言为界限的人民共同体。
如此,民族与国家是一回事。
国家即民族,国家的人民也是民族。
如此,爱民族就是爱国。
但地域、宗教、语言这三大要素的边界绝非泾渭分明,地理边界都靠战争划定。
中国的历史不同,观念也有不同。
类似“民为邦本”的观念有约三千年历史,比皇家的“家天下”观念还古老,而且二者混合在一起,就有“载舟覆舟”之说。
同时,崭新的欧洲“民族”观与古老的“华夷之辨”也颇为不同。
中华核心区对宗教不敏感,没有宗教间的战争。
象形字与字母语言也不同。
虽然疆界都靠战争确定,却往往与生产方式相关,比如农区与牧区比较稳定的区隔。
在欧洲,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间的惨烈竞争催生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两者不仅同时产生而且是一体两面。
民族国家是伴随欧洲各国在海外开拓殖民地的浪潮而诞生的。
哥伦布在1492年就到达了美洲。
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确立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
因此,爱国主义从起初就带上了本民族优越论的基因。
体质人类学在19世纪的诞生又催生了种族歧视,民族主义就同种族主义也挂了勾。
换言之,在欧洲,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一开始就混为一谈。
华夏地区的社会共同体以国家形式出现得很早,也因此从春秋时代就有了爱国主义。
但到现代大革命发生时才引入了民族主义概念。
首先是以汉人对满人的民族优越感为核心,号召推翻满清政权。
其次则以“五族共和”为号召,驱逐帝国主义势力,争取国家独立。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
在此时的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也没有区别。
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时代,我们改用爱国主义而非民族主义。
共产主义运动带有明显的国际主义特征,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非殖民化运动完成后,民族主义逐渐成了公认的贬义词,而爱国主义依旧是褒义词。
爱国主义未必与国际主义相关,但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相关。
若仅说到此,这个问题还不够重大。
21世纪更大的世界政治问题是“以族立国”与“以国立族”之争。
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西方自己采用了以国立族的立场,即国家行政疆界内的所有人都同属一个国族,即“nation”。
国内的“民族”则被淡化、同化,仅能称族裔(ethnicgroups——其中没有“民族”字样)。
一个世纪前诞生的苏联共产党则采取了“以族立国”的立场,支持各民族摆脱宗主国,反抗帝国主义压迫。
而今,西方列强对内基本完成了“以国立族”的任务,却在欠发达地区推动“以族立国”,煽动狭隘民族主义。
苏联的崩溃
清晰地展示出:“以族立国”是衰败之道,国内族裔的“民族主义”是条邪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确立了大国地位,中等规模的国家被迫离开世界舞台的中央,催生了欧洲各国联合成一个大国的努力。
对我国而言,“民族区域自治”虽为当初的中庸之道,却在理论上偏向苏联模式。
在20世纪上半叶,我们把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混为一谈。
在21世纪初,中国人常被指称“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极端化极值得警惕
爱民族爱国家没什么错,它是一个人对他所归属的人群、地方以及那里的环境、文化认同、依赖、维护的情感和行为。
这种感情和行为即便不加有意识和系统的教育和诱导也会自然产生,就像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亲近和维护一样不用教。
凡是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情感和行为都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但是极端化了的爱民族爱国家情感,尤其是言论和行为就不同了,这样的情感及其引发的言论和行为不仅无益于所爱的国家和民族,而且还会给后者和许多无辜的国家、民族以及个人造成极大的损害,后果和爱民族爱国家的初衷竟至完全相反。
远的经典案例是义和团。
我们不能责备义和团把国家和政府混在一起,因为现在还有无数的人不能分清国家和政权的关系,相信爱国家就必须爱政府,爱政府就是爱国家。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应该说是发自拳勇内心的,扶清就是爱国,爱国就要灭洋。
义和团一阵乱哄之后的结局世人皆知,无需赘言。
如果义和团中有理性的人,他在比较了爱国初衷与误国后果之后必有一哭。
近的例子也有很多,先说两个和日本有关的。
第一个发生在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悲剧之际。
面对这样惨烈的自然灾害,这样罕见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本应环球同悲,不少中国网友竟然幸灾乐祸,发表了许多不近人情的言论。
须知,每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都曾经遭受过自然灾害,都不敢说今后永远不再遭受自然灾害。
面对自然灾害,应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共同抗御,互相帮助重建家园,就是正打得热火朝天的敌国也要停止战争,应对天灾。
因为趁人天灾、乘人之危不仅胜之不武,而且有违人道。
此时抱持幸灾乐祸的心理,发出幸灾乐祸的声音,其表现的爱民族爱国家的形象形象是一种非人道的形象。
非人道的爱,民族和国家不需要,除非这个国家和民族是非人道的。
再一个是2012年的9、10月间在多个城市发生的涉日游行,除了因为没有经过公安机关的批准被政府斥为“违法行为”之外,最大的暗点就是狂砸日系汽车了,好像西安人尤为狂躁。
砸车的人也许不知道,他砸的日系车根本就是中国企业生产、中国商家销售、中国人购买和乘坐的中国车,而且他们的砸车行为何损于日本,倒让自己的同胞唏嘘不已,尤其是那车子被砸的车主同胞,更是痛心不已,愤怒至极。
要不是警察控制着局面,砸车和爱车的两派中国人自己恐怕就要打起内战来了,这难道也是这些爱国主义者所希望的吗?
第三个例子是新闻。
马航“MH370”航班宣布确认坠毁后,本来为中国歌迷喜欢的马来西亚歌星梁静茹发微博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竟遭到一些网友的谩骂。
著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怀疑这些人可能“和上次伦敦奥运会梁静茹为李宗伟叫好时骂她不爱国的是一批人”。
也就是说,两次骂梁静茹的人都是以爱国的名义开骂的。
人家梁静茹哀悼的对象是失事班机上所有的人,包括占绝大多数的中国乘客,谁能怀疑她的哀悼不是纯正的、真诚的?骂她的人拿的什么尺子去量的梁静茹的哀悼?那尺子一定是变态的,和爱国主义不相容的,他们的表现不仅有辱爱国者的脸面,而且也失中国的国格,徒令国人愤怒和齿冷,且让善良理性的外国朋友也瞧不起。
他们为自己的表现贴上爱国主义的标签,竟连这标签也污染了。
在我看来,上述事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就已是或近乎极端了,这样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何益于国家民族?如果任凭其滋长蔓延,不仅无益于国家民族,更将流
毒世界,祸害人类。
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者,无怪乎一些理性的人士称之为“爱国贼”了。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伟大的事业催生伟大的精神,同时它也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和推动源。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尤其需要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
而爱国主义正是一个民族的魂,民族的根,是民族凝聚力量之所在,创新力量之源泉,是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命脉。
60年前,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自此,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热情,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回顾这60年的光辉历程,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态度。
它包含了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的自豪感;对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的强烈愿望;对祖国其他同胞的强烈认同感。
在我国现阶段,它包含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人民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等内容。
爱国主义之所以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民族精神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民族认同意识和心理归宿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说明这点。
在古代,有苏武牧羊、张謇出使西域,虽然他们历经坎坷,但是心始终归属于中华民族,这实际上就是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在现代,很多的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老年人,都希望回到祖国,叶落归根,就是因为对民族的认同。
有了民族认同意识,必然形成民族精神,它也是一种护卫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的持久的激情,特别是当民族利益和尊严受到威胁、侵害的时候,这种激情往往会非常强烈。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不惜牺牲性命、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常深沉的爱国激情,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中,也有无数为捍卫民族利益而付出生命代价的英雄。
(二)民族精神是民族内部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一种价值取向
由于民族存在认同意识,所以在民族内部,大家都是同胞,都是兄弟姐妹。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尽管如此,在遇到各种困难,特别是危难的时候,各民族在民族内部都可以形成一种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意识,比如2008年的四川抗震救灾。
当一个地方遇到灾难的时候,各地会自动、自发地产生一种冲动、一种激情,会自觉自愿地伸出援手。
这种援助是无私的,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2008年的抗震救灾,全国各族激发出来的全民爱国热情,激发出来的民族内部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激情,令世界为之感动。
这就是爱国主义。
弘扬民族精神,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特征。
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继承优良传统。
民族精神本身就是在传统中形成的,要克服现实中的民族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就是对民族传统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把民族传统说的一无是处。
民族虚无主义是很不利于继承民族精神的。
另外,弘扬民族精神,还要体现时代精神,不要一味固执、傲慢自大,要根据时代进步的要求,大胆地吸收、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
弘扬民族精神,要注意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日常工作做起。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
不断发展壮大的思想根基。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深情传诵岳飞“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讴歌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怀,感慨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壮志豪情,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毛泽东就曾自信地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国家的每个人包括娃娃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有民族自尊心,这与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密切相联的!”正因为拥有这种民族精神,走出“十年动乱”阴影的中华民族很快凝聚了伟大的力量,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一致,致力国家建设,反对民族分裂,拥护祖国统一,书写了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程。
综上所述,从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由来,爱国主义极端化衍生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其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来看,不难理解其二者的内涵与区别。
当代学生处在一个多元文化融合,文化国界逐渐消除的新社会中。
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则使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当代的大学生既不能做死读书读死书的“之乎者也”君子,也不能只认iPad,嘻哈,满耳扎钉,满身文画,分不清郑成功与郑智化,不闻丝竹鞭炮只过圣诞。
爱国,我们就要了解华夏本土文化,不能唱京剧但能识生旦净末丑,不能运笔书法但也知柳骨颜风,不能吟诗成章但也会意李杜文章,不能转轴拨弦但也晓得胡琴琵琶。
面对外国友人,我们能如数家珍般的列举国粹,就是爱国;我们能通晓其一,使先人的心血创造薪火相传,就是爱国;我们不盲目崇洋,满嘴西洋话满身阿玛尼,搞的“鸟语花香”,就是爱国;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