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开题报告

承担单位:海门市万年中心小学主持人:张慧

一、课题研究缘由

1.新课程标准呼唤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些提法,都是针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弊病所提出的。新课程改的不仅仅是对我们使用的教材,也对我们传统的师生观、课堂观产生重要影响。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刚开始对课堂互动充满激情,课堂互动中出现了热闹非凡的场景,随着改革深入,教师对课堂互动出现了困惑,在课堂互动中出现了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新课程提倡的动吗?怎样的互动才符合新课程理念?怎样的互动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师的课堂互动?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试图通过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发现教师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阻碍教师课堂互动的原因,寻找解决困境的办法。

2.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师生课堂互动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以说师生课堂互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研究表明师生好的课堂互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使得教师专业快速发展。课堂互动是教师和学生自我实现的舞台,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课堂互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相互传达信息的。学生的学业成就、价值观和性格的养成主要受师生课堂互动的影响。良好的师生课堂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反之亦然。而学生发展从侧面也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良好的课堂互动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内关于课堂互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关于课堂互动相关文献已有许多,整理文献发现,有关课堂互动的研究主要从教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工程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其成果主要集中在课堂互动的类型、结构、特征、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①堂互动的类型

学者吴康宁等人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出发,依据课堂互动主体的不同,把互动类型分为:师班互动、师组互动、师个互动、个班互动、个组互动、个个互动、组组互动七种类型。吴康宁等人又根据课堂互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以及竞争——合作性互动三种类型。此后,他们根据互动主体的互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划分出四种类型:演讲型、演讲对话型、对话型以及混合型。此外学者亢晓梅从教师为互动主体出发,把课堂互动分为师班互动、师组互动以及师个互动三种类型,没有考虑生生之间的互动。学者蔡楠荣根据课堂互动的媒介,把课堂互动分为言语互动以及非言语互动两种类型。他又根据互动的内容,把课堂互动分为知识互动、行为互动以及情感互动三大类。还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课堂互动分为有意识的互动和无意识的互动两种类型。

②课堂互动的结构、特征、模式

关于课堂互动的结构,有些学者认为,任何交往都是交往双方基于一定的目的、借助一定的交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往结果的过程。学者叶子、庞丽娟等认为,师生互动的结构主要由师生互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结果四部分构成。而另外一些研究学者则强调师生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发出者、信息接受者、信息内容、信息交流的手段(言语或非言语)和信息交流的有效性(结果)等。关于课堂互动的特征,庞丽娟等学者认为师生互动具有教育性、交互性和连续性、网络性、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非对应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在课堂互动的特征研究中,陈枚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相关研究,提出了“三侧面三层面的三棱柱体”式的师生交往模型。在课堂互动模式方面,学者李虹依据互动双方依赖与结合程度,将师生互动分为反应性互动模式、非对称的互动模式以及对称性互动模式三种模

式类型。有学者根据师生沟通方式的不同,把课堂互动模式分为:直接双向互动模式、间接双向互动模式、直接多向互动模式和间接多向互动模式。学者王家瑾从工程学的视角出发,以学生、教师和教材三种要素建构出一个三维坐标体系,形成师生课堂互动模型。

③课堂互动影响因素

学者吴康宁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课堂气氛、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对课堂互动中的生生互动有影响作用。学者元玉慧提出课堂管理、教师素质、学生因素和空间环境因素影响师生互动。学者韩琴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教师素质(教师教育观念、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师的监控能力)、教师非言语行为(声音、眼神和手势等)、教师性别差异等因素均会对课堂互动产生影响作用。在其研究中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课堂互动的结构与内容,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课堂互动的深度,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影响课堂互动的调节。学者佐斌认为背景、观念、特质和任务等因素对课堂互动教学有影响作用。并且他通过相关研究发现:班级心理气氛、教师的学生观、教师性别、任务因素等都对师生互动有直接的影响。整理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影响课堂互动的关键因素,因此想要保证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必须改变教师观念、知识结构等,提高教师的课堂互动能力。

国外学者对课堂互动研究成果很多,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师生互动的分类和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①课堂互动类型

当前研究,依据不同的标准,会对课堂互动类型产生不一样的分类。学者艾雪黎等人主要依据师生关系的不同,把课堂互动划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以及知识中心式三大类型。学者利比特与怀特等人依据课堂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分为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三种类型,其次又根据课堂教学中的领导方式的不同,把师生关系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靳温从师生情感出发,把课堂互动类型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学者Pianta则将师生关系分为三个不同的特点:亲密、冲突和依赖。

②课堂互动模式

布莱克莱吉认为师生互动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四部分: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教师与学生的调整。Sinclair (1975)提出了课堂互动模式主要有启发一反馈一跟踪(IRF)模式和启发一反馈(工R)式两种类型。国内学者裴学梅等人(2006)通过课堂现场观察研究,结果证实了Sinclair提出的启发一反馈一跟踪(IRF)模式。弗兰德斯(Flander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社会互动模式”,通过观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言语行为,来分析课堂结构以及师生言语互动过程及影响。Moore(1989)提出远程教育互动结构模式,主要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以及生生互动三种类型。其中,他认为学生与文本互动是教育情景中最基础的互动。有学者提出了提问策略分析模型。这是通过分析教师提问后的待回答时间来分析课堂互动的一种模型。

③课堂互动影响因素

关于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师的研究方面。例如学者Ilatov等人发现,教师的交流方式会影响到师生的课堂互动。Spsulding 等人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对互动有直接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在课堂教学中喜欢采取惩罚手段的教师,往往会导致消极的师生关系。有研究学者通过课堂观察的路径发现教师对课堂互动有影响作用。例如布卢斐、古德提出互动观察系统,他们把教师的言语行为分为过程性问题和结果性问题两类。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成绩的差异直接与教师交往行为的差异相关。弗兰德斯(Flanders)建立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他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教师的直接影响较多时,会致使学生课堂参与不足,反之则不然。此外,还有研究学者发现学生对互动的影响作用。例如Furman, W.等人的研究发现师生互动受学生性别的影响,其中教师更容易与女生形成密切的师生关系。有学者从提问策略分析模型中出发,发现候答时间对课堂互动也有影响作用。如学者杰伦迪·迪克西(Gererd Dixie)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提问后,如果没有留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思考时间,将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比较复杂,涉及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和环境等因素。

2.研究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