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目的:探究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方法:对
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8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顾性分析。
结果:2286例新生儿中,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10例(9.2%),其中足月儿FI发生率为4.4%(93/2133),早产儿FI发生率为76.5%(117/153),且胎龄越小,FI发生率越高。
210例FI患儿出生时胎龄较小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多见,而胎龄较大者以呕吐多见;喂养不耐受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开奶喂养后的7 d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低体重、早产儿、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感染性疾病是FI 的危险因素。
结论:FI好发于早产儿,经肠道喂养后的第1周是其发生的高危时期,临床需密切观察FI发生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针对相关风险因素加以防治,以此改善FI患儿的临床预后。
标签: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高危因素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I)是新生儿时期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喂养障碍症候群,常影响新生儿营养的摄入,进而易诱发新生儿其他并发症,降低新生儿存活率,因此积极防治FI,以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1]。
本文将对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10例F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观察FI临床表现,分析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排除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者、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需禁食>5 d者、出院或死亡日龄≤7 d内者及入院日龄≥7 d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
共有2286例符合筛选要求而作为本文被选对象。
1.2 喂养不耐受评定标准
经喂养后有不同程度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体征;日均呕吐≥3次;连续3 d喂养的奶量未增加,甚至奶量减少;腹胀但肠鸣音正常;每次喂养前检查胃潴留量超过前次喂养量的1/3;有排便动作,但12 h内无自主排便,经灌肠可排出较多大便。
有上述症状一项或多项,且经给予促胃动力药和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及体征在48 h内明显好转者,即可诊断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早产儿、足月儿比例;观察符合FI 诊断标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不耐受临床表现、胎龄分布、不耐受发生时间,
及一般临床情况(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窘迫、分娩方式、孕母自身疾病、胎膜早破、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合并其他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窒息使用呼吸机等)的信息资料,将采集到的资料信息采用Excel进行汇总,以此分析FI 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I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
2286例新生儿中,早产儿153例(其中29~31周8例,32~33周30例,34~35周80例,36~37周35例),足月儿2133例;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10例(9.2%),孕周28~42周,其中早产儿(<37孕周)117例,平均出生体重(2485.4±452.7)g;足月儿(≥37孕周)93例,平均出生体重(3252.4±423.7)g。
2.2 喂养不耐受患儿的临床特征
2.2.1 喂养不耐受患儿的胎龄分布足月儿FI发生率为4.4%(93/2133),早产儿FI发生率为76.5%(117/153),且胎龄越小,FI发生率越高。
210例FI患儿出生时胎龄较小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多见,而胎龄较大者以呕吐多见,详见表1、表2。
2.2.2 喂养不耐受主要症状发生时间喂养不耐受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开奶喂养后的7 d内,其中呕吐发生于开奶喂养0~2 d,平均(0.8±0.4)d;腹胀1~3 d,平均(1.5±0.3)d;胃潴留1~3 d,平均(2.1±0.5)d;排便不畅2~4 d,平均(
3.1±0.4)d。
2.3 FI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窘迫、分娩方式、羊水性质、孕母合并糖尿病、孕母合并高血压、胎膜早破、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合并其他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窒息使用呼吸机等多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出生体重、出生时胎龄、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感染性疾病是FI的危险因素,详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I)是由多种因素影响新生儿胃动力而诱发的一组症候
群,好发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分析是由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各个器官及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吸吮和吞咽协调功能较差,且消化酶含量及活性较低,肠黏膜渗透性较高,大量毒素吸收,各炎症因子释放,降低胃肠动力低下,影响胃排空能力,同时,窒息缺氧及急性应急状态常引起新生儿机体各脏器血液重新分配,致使胃肠血液供给分配较少,胃肠道黏膜大面积缺血缺氧,血促胃液素分泌减少,进而易引起喂养不耐受,严重者可引起胃肠功能衰竭。
据卓燕舞等[3]研究表示,喂养不耐受常影响新生儿营养的摄取和体质量的增长,并延长完全肠胃喂养的时間,进而增加继发性胆汁淤积性黄疸、高血脂等并发症的发生,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由此可见,密切观察FI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并针对FI患儿相关风险因素,及早对症加以防治,对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分析是由于新生儿消化能力降低,进而可诱发呕吐症状;当机体缺氧加重时,会减少空腹时移形性复合运动,常影响胃肠动力,进而可产生腹胀、胃潴留、排便不畅等症状。
据唐振等[4]研究显示,新生儿胃肠道移形性复合运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动力,且其发生率随胎龄增加而增加。
因而,本文研究结果提示,胎龄较小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多见,而胎龄较大者以呕吐多见。
据邹冬梅等[5]研究表示,胃肠激素与新生儿消化道的发育和成熟关系密切,且新生儿经肠道喂养7 d内,其胃肠激素水平显著升高。
本文研究发现,喂养不耐受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开奶喂养后的7 d内。
结果表明,经肠道喂养后的第一周是FI发生的高危时期。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FI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重、出生时胎龄、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感染性疾病是FI的危险因素。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早产儿、低体重儿是FI的风险因素,分析是由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平滑肌尚未发育成熟,胃肠道消化酶活性较低,植物神经调节较差,且胃肠激素分泌水平较低,胃肠动力及移形性复合运动较差;开奶喂养时间较晚常影响胃肠道成熟,并抑制胃肠激素分泌及胃电生理活动成熟,且影响正常菌群的建立,促使有害细菌进一步移位[6]。
早产儿易合并各种并发症,尤其是新生儿窒息,窒息缺氧是造成早产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原因之一;慢性宫内窘迫可使胎儿生长受限,影响胎儿各个系统的发育,且宫内窘迫时间越长,新生儿出生后并发症越多,越影响新生儿肠内营养摄取功能,易造成新生儿喂养不耐受[7]。
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12 h内排出胎粪,若超过48 h仍未排便,且无消化道畸形,需警惕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造成排便时间延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患儿出生后机体水分丢失过多,且胃肠动力低下,致使胎便较粘稠,胃、十二指肠运动减少,导致排便不畅[8]。
早产儿离开母体后,环境突然改变,易发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且胎龄小、体重低,其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越高,另外,气管插管、留置胃管、应用激素等均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而感染炎症介质释放可造成肠道血流灌注异常,进而易影响胃肠功能。
综上所述,FI好发于早产儿,经肠道喂养后的第1周是其发生的高危时期,临床需密切观察FI发生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针对相关风险因素加以防治,以此改善FI患儿的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韦联彬,赵优,李惠芬,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17-2918.
[2]侯秀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J].河北医药,2012,34(21):3275-3276.
[3]卓燕舞,林瑞凤,林世英,等.两种不同早期微量喂养方式对极低体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2,25(10):107.
[4]唐振,周英,李明霞,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8):627-630.
[5]邹冬梅,曹素梅,白瑞云,等.新生儿抚触法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61-62,65.
[6]陈超,曹云,胡晓静,等.2例超低体质量极早早产儿的早期生命支持[J].护理学杂志,2011,26(21):65-67.
[7]任丹,余静,管利荣,等.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7):4483-4485.
[8]亢安娜,张新艳,刘波.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中國新生儿科杂志,2012,27(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