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智慧课堂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35期(总第359期)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电教科技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作为知识体系的被动接受者,其创新思维模式易受限于课堂教学,难以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对学生而言,由于教学模式刻板,课程内容枯燥,其难以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教师而言,其课程设计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全面掌握学生已构建的知识体系和待获取的知识信息,其授课计划中的重难点内容规划缺乏科学性。

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动态量化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知识体系存在的疑惑无法及时得到解答,教师无法及时获取教学信息反馈以完成自我评价并调控教学方法与内容。

对督导而言,由于教务通常在期末反馈学生的评教信息,其无法高效地完成动态的教学监管,以及时向教师提供改进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建议,这意味着教务无法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

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和督导各自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形成动态的教学管理闭环。

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将“互联网+教育”的思想引入到教学改革中,旨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此背景下,衍生了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等新概念。

智慧课堂作为智慧校园的基石,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产物,其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赋予教师新型动态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给学生提供自由高效的智慧学习方式。

如:智慧课堂倡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堂,应贯穿于课前、课堂和课后,形成动态的闭环;智慧课堂采用多重量化的评价体系,耦合了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和师生互评等,其对课程质量的评价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智慧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线上与线下学习相融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上述优势,智慧课堂自出生以来便受到教育界高度的关注。

如前所述,智慧课堂的核心为移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改革。

如何让信息化技术走进智慧课堂,使互联网技术真正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值得深入思考。

有鉴于此,笔者以信息化技术的产物——雨课堂为例,探讨其在智慧课堂构建中的潜在应用。

一、雨课堂简介
2016年,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学堂在线的研发人员推出了一款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

该软件基于PPT和微信即可实现动态的智慧教学过程,具有简单适用且高效便捷等优势,其自开发以来便受到国内外各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雨课堂软件具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功能。

第一,授课内容同步与动态反馈。

在教师开启雨课堂授课模式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二维码,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雨课堂,在微信中即可观摩授课内容。

雨课堂授课内容同步的功能打破了教室内空间地理位置的限制,破解了教室后排和两侧区域学生难以清晰地获取幻灯片信息的难题,使学生公平高效地享受授课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匿名点击“不懂”按钮,将课程掌握情况动态地反馈给教师,有利于教师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传统课堂上学生因担心打断教师授课节奏而不敢反馈疑惑的尴尬境地。

第二,在线测验与研讨。

雨课堂设置了在线答题的功能。

教师预先设置问题,在解析某个知识点后可向学生推送习题。

学生在手机上作答,后台可自动收集并统计分析学生的作答情况并及时地向教师反馈信息,以方便教师知晓学生对该知识点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课堂构建
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郭亚飞 孙 健 赵传文
【摘要】雨课堂作为重要的教育科技手段,其在智慧课堂中具有潜在作用。

文章介绍了雨课堂的功能和特点,重点分析了如何基于雨课堂构建智慧课堂,以变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师的智慧教学和学生的智慧学习;探讨了雨课堂在智慧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雨课堂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雨课堂;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智慧学习
【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碳减排与低碳管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研究”基金资助;南京师范大学新生研讨课教改课题“能源与环境概论”。

2019年第35期(总第359期)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电教科技

的掌握情况。

雨课堂还设置了学生分组的功能。

教师可选择随机分组或按指定规则对学生进行快速分组,打破了传统课堂上学生分组的时空限制,节省了大量时间。

学生通过分组学习或头脑风暴的弹幕讨论,相互分享各自独特的见解,可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打破了传统课堂中学生无法各抒己见的壁垒。

该功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课程合作与分享。

雨课堂可为课程添加多个教师,通过网络将负责讲授同一课程的教师聚集组成教研组。

课程负责教师在雨课堂虚拟的教研室内可相互分享教学资源,交流课程讲授心得体会,并提出课程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与此同时,教师团队可相互配合,高效完成课程设计与讲授。

此外,教师可在课前和课后向学生推送相关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使学生高效地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

第四,云端互联与大数据分析。

雨课堂自动收集并整合教师授课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学习报告,通过云端互联将结果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授课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估,以调整教学策略。

总体而言,雨课堂兼顾了“课前自学-课堂互动-课后巩固”的基本教学环节,能够动态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更高效轻松地学习。

二、基于雨课堂的智慧课堂构建与实施
图1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课堂构建模式
笔者结合自身利用雨课堂的授课经验,总结了如图1所示的智慧课堂构建模式。

雨课堂以PPT和微信作为载体,发挥其课程合作和分组功能,将教学主体和对象划分为教研组和学生组。

雨课堂在教研组和学生组之间搭建桥梁,兼顾课前、课堂和课后教学等多个环节,让教与学的信息在主体与对象间循环传递,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课前,教师利用雨课堂平台将课程相关的素材推送给学生完成课程预习的环节。

学生完成课程预习后,通过习题演练将课程预习的效果反馈给教师,让教师预先做好学情分析,以动态调整其授课方案和策略,有的放矢地安排重难点教学内容。

例如,笔者在讲授《太阳能原理与技术》中“太阳辐射”章节内容时,课前预先向学生推送与太阳辐射相关的地理学
和传热学知识,通过分析学生习题演练的反馈数据,知晓学生对太阳辐射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课堂上,教师将授课内容实时推送给学生,确保学生的思维及时跟上授课节奏。

学生通过手机及时反馈其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教师在讲解完某知识点后,及时向学生推送相关的习题随堂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后台基于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直观地显示学生正确或错误答案的分布情况。

这相当于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增加了仪表,量化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检测其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成效。

此外,教师向学生推送开放式课题或团队任务,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式”讨论或分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授《碳计量与核算》中“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排放清单”章节内容时,利用雨课堂将学生分组并向其共享基础数据,让学生分别完成电力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和化工行业等典型工业行业的碳排放核算,并对核算结果展开研讨。

课后,教师将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和习题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并巩固课程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授《太阳能原理与技术》中“储能”章节内容时,课堂上重点阐述蓄电池储能的相关原理与应用。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笔者在课后向学生推送了其他类型的储能技术原理与应用,如机械类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电气类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和超导储能)、电化学类储能(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和液流电池)、热储能(显热储存和潜热储存)和化学类储能(氢气和碳氢燃料)。

雨课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云端互联实现教学信息在教师和学生间的高效动态传输,并实时记录课程信息和学习数据,通过后台的大数据分析生成学习报告,量化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实时、客观和全方位地展现教学状态。

教师基于反馈的数据,可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并及时自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利用雨课堂,将在线教育和实体课堂相结合,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环节始终保持高效的学习态势,最终达到智慧高效学习的目的。

三、雨课堂在智慧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雨课堂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开发应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福音。

数据显示,雨课堂推广3个月内,便应用于全国16000多个实体课堂的教学工作中。

毋庸置疑,雨课堂在未来智慧课堂中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笔者针对雨课堂在智慧课堂的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雨课堂是借助信息技术传递教育资源并辅助教学的
2019年第35期(总第359期)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

电教科技
工具。

教育工作者应时刻保持清醒,“互联网+教育”并不能主导教育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应不拘泥于形式。

教师要理解雨课堂仅是智慧课堂的载体,要正确厘清教学理念与智慧课堂的关系,注重教育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主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并通过雨课堂在智慧课堂中的应用将知识体系高效合理地呈现给学生。

此外,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模式。

在线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雨课堂在智慧课堂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第二,雨课堂能够实时、客观和全方位地展现当前的教学状态,为教学活动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当前,雨课堂仅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教学的桥梁,师生可借助该平台实现互评。

但教务工作者难以介入完成第三方评价。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依赖于学生在教务系统中的评分。

由于评价次数单一,评价指标不够灵活,评教结果准确性和客观性较差。

在雨课堂未来的开发工作中,应预留接口将其与高校教务系统对接,便于教务工作者获取实时动态的教学数据,以客观公正地完成教学评价。

第三,当前,雨课堂主要以PPT和微信作为载体实现教学资源传递。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市面上涌现出诸多新型的多媒体软件,如思维可视化软件Focusky和Prezi等。

尤其是Focusky,其类似3D电影镜头的缩放、旋转和平移特效可
生动地展现教学资源,在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和教学竞赛中极具应用前景。

如何将雨课堂与Focusky等软件融合,实现更便捷的教学资源整合,使雨课堂借助多元化载体丰富地应用于智慧课堂,值得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0):6-9.[2]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05):27-33.
[3]王秀珍,王粉梅,裴斌.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8(04):139-142.
[4]王瑞娟,印志鸿.雨课堂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8(01):38-40.
[5]李娜.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市场研究,2017(12):11-13.
[6]曾晓晶,樊斌.“雨课堂”在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6(19):245-246.
[7]李莎.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思考[J].现代交际,2019(02):137-138.
[8]李艳如,唐莹.基于微课的智慧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01):40-42.
如机器人步进电机控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激发更大的实际操作积极性。

(三)体现综合能力的多种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评估侧重于综合评估,是评估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许多考试只能测试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一些简单的分析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原有的考试方法和考试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首先,通过平时作业、闭卷考试,确保教学质量,避免抄袭作业现象的发生;其次,在基本教学内容深度、知识灵活应用和创新方面进行水平考试;再次,通过学生实验和工程训练再次进行实践评估;最后,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讨论,积极进行思考。

四、结语
“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是一门机械和电气工程专业课程。

本文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从本课程的长期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有很好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MATLAB仿真软件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过程,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枯燥的理论知识,降低了专业课程的抽象性,提高了教学
效率。

【参考文献】
[1]陆锋,陈桂,林健.自动化特色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58-59,67.[2]陈桂,陆锋,宋丽蓉.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3):52-54.[3]张向锋.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实践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7):185-188.
[4]刘国荣,梁景凯.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应用(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刘为国.《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09):485.
[6]张向锋,文传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93-94.[7]孟飞,周祥才.面向应用的测控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29-130.
[8]严娟娟.以提高应用能力的“计算机控制”课程改革的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Z2):26-28.[9]陆锋,陈桂,林健.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157-158.
上接9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