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_普通地质学_12普地冰川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M: Scan Electric Microscope
如赤道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就高。 b.降雪量:雪量大易成冰川,雪线低。 c.湿度:干燥寒冷的地区雪线较高。 d.地形:平缓处和背阳处积雪易保存,雪线低。
东喜马拉雅山雪线
2.积雪成冰(不是水成冰!)
●需经四个阶段:雪花(Snow flakes)→在静压力
下局部熔融,排掉部分空气,重结晶→变为粒雪 (Grainy snow,白色的压实冰晶0.5-5mm)→再 压实,重结晶长大,进一步排去空气→变为粒状冰 (Grainy ice,乳白色)→重结晶,增粗,变致密 →变为冰川冰(Glacier ice,兰色,比重0.9)。
1. 冰斗冰川: 靠近雪线的凹地、冰坎。 2.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扩大、溢出,顺着山
谷流动。 ●复式山谷冰川:具有多个粒雪盆的山谷冰川 3.平顶冰川(高原冰川):由山谷冰川向大陆
冰川的过渡类型。 4.山麓冰川: 许多山谷冰川汇合成更广阔的
冰川;由山谷冰川向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
山谷冰川的结构与沉积物模块图
3.冰川搬运与流水搬运的区别 (1)搬运物边角在搬运中难以被改造; (2)大岩块(漂砾 drift boulder)能被带到深海
区沉积。 二、冰川沉积的原因与冰碛物特点 1.冰川沉积的原因:冰融 2.冰川沉积的产物:冰碛物 moraine
3.冰碛物的8特点: a.全是碎屑物质;b.无分 选;c.碎屑排列杂乱;d.不成层;e.磨圆度 差;f.碎屑表面有磨光面和钉子形擦痕; h.SEM下石英颗粒表面有碟形凹坑、贝壳断裂、 平行陡坎;g.内有寒冷型生物化石。
冰雪携带有大量古气候、古环境的信息! 研究冰雪可了解: ● 气候的变化历史(最老冰盖有100万年)。 ● 不同时期大气的气体成分、压实程度、干扰 大气层的因素、大气层的化学成分(主量、稀土、 微量元素、同位素、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 无机+有机物)与大气化学过程。 ● 人类历史以来的火山活动及其特征(一次大火
雪源区,是高纬度区主要的外动力作用因素。 ● 它在重力作用下可由雪源区向外长期缓慢运动。 ● 古冰川是研究地球演化、地壳运动的一把钥匙,
也是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支柱证据。 ● 研究我国冰川最有成果的是中科院兰州冻土研究
所。我国冰川研究的泰斗人物是南京地理所的施 雅风资深院士。乌鲁木齐市南80km的冰达坂为世 界闻名的现代山岳冰川,研究程度很高。达坂:col
中国冰川分布图
(集中在我国西部>3000m高度的地区)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Section 1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glacier
一.冰川的形成 1.雪源区: 终年积雪区;一年之内积雪不会全
部融化或升华的地区。 ●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为雪线。 ● 雪线的分布与下列因素有关: a.气温:纬度高者,气候冷,雪线低;反之,
普通地质学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舒良树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Chapter 12 Glacier and the work of glacier
● 低于零度的固态水称冰ice,其结构与石英很 相似(六面体)。它和冰川冰有很大的区别。
● 封冻的河流称冰河;但它并不是冰川。 ● 冰川冰:由积雪压实而成的冰体。分布于
度就快。 ●流速不匀: 冰川底部和二侧的流速,小于中
间和上部的流速。 ●可形成裂隙、褶皱、断裂:运动冰川的变
形可用应力应变来分析。 ●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称为飘砾;
冰川消融时,飘砾变成冰蘑菇; 飘砾跌落,形成冰牙; 冰牙扩大则形成冰塔。 若见上述现象,则表明冰川已流到雪线以下。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一.大陆冰川 ●范围广、厚度大、面形分布。 ●向四周运动,可越过较大地形障碍运动。 ●现代大陆冰川:格陵兰;南极。 二.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带中 的冰川;带状分布,规模有限。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川地貌 一、冰川的剥蚀(刨蚀):包括挖掘、磨蚀 1. 挖掘作用:冰的巨大压力把基岩压碎并掘
起带走的作用。
裂隙发育更有利于挖掘;冰床基底突起易被挖掘。
2.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石碎块, 在运动中与冰川一道对基岩与谷底进行刮 削,其本身也被磨蚀。
二、冰蚀地貌 1. 冰斗: 积雪半圆形洼地。 ●通过挖掘而加深;高度在雪线附近。 ●冰川冰在底部流出,易产生雪崩,是登山危险地带
山爆发,一般要1-3年、有时4-5年才能降落到南极冰雪上)
● 生物化学循环与生物进化过程。 ● 美苏核大国60年代进行的频繁核试验均被南 极冰雪所记录。在南极研究冰川,一般在冰川流动很 小的古山顶平台上钻孔取冰芯,辅以井槽探测。
3.冰川的运动特征 ●冰川与河冰及其它自然冰的区别:是否运动。 ●冰床坡度大、冰的厚度大,冰川的运动速
向陡坡流动。如庐山的羊背石。 我国拥有23000亿立方米冰川冰储量。
西天山冰蚀谷
冰悬谷
冰蚀谷
冰悬谷与冰蚀谷示意图Fra bibliotek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一、冰川搬运作用 1.搬运形式: 推运、载运、冰山搬动 2.产物:底碛A、侧碛B、内碛C、表碛E、中碛D
表碛是二侧山上崩塌落下的碎屑。中碛是两冰川汇 合后几个侧碛的合并体,位于大冰川中间。
● 通常,积雪厚度达50米时,底部积雪就可转变
为冰川冰;冰川冰由高向低运动,就成为冰川。
● 以雪线为界划分为:冰川积累区(温带高山形成
粒雪盆) 和冰川消融区(温带高山形成冰舌)。 1)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增加,扩展延长。 2)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减少,冰川退缩。 3)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规模不变。
冰川的剥蚀作用
冰斗、刃脊、角峰示意图
2. 鳍脊(刃脊)与角峰: 前者是冰川的分水岭;三个以上冰斗的溯
源侵蚀便形成角峰(如珠峰)。 3. 冰蚀谷: “U”形谷。山谷冰川被挖掘、磨蚀
形成的谷地。冰川消失后才可以看到。 ● 谷底、谷坡可见冰川摩擦的痕迹。 4.冰悬谷:支流冰川侵蚀慢于主流冰川而形
成。二者会合后,支流冰川谷底高悬于主 流冰川谷底之上。 5.羊背石: 基岩被冰川流动刨蚀后形成的椭 圆状小丘。其长轴平行冰川流向,冰川从缓坡
如赤道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就高。 b.降雪量:雪量大易成冰川,雪线低。 c.湿度:干燥寒冷的地区雪线较高。 d.地形:平缓处和背阳处积雪易保存,雪线低。
东喜马拉雅山雪线
2.积雪成冰(不是水成冰!)
●需经四个阶段:雪花(Snow flakes)→在静压力
下局部熔融,排掉部分空气,重结晶→变为粒雪 (Grainy snow,白色的压实冰晶0.5-5mm)→再 压实,重结晶长大,进一步排去空气→变为粒状冰 (Grainy ice,乳白色)→重结晶,增粗,变致密 →变为冰川冰(Glacier ice,兰色,比重0.9)。
1. 冰斗冰川: 靠近雪线的凹地、冰坎。 2.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扩大、溢出,顺着山
谷流动。 ●复式山谷冰川:具有多个粒雪盆的山谷冰川 3.平顶冰川(高原冰川):由山谷冰川向大陆
冰川的过渡类型。 4.山麓冰川: 许多山谷冰川汇合成更广阔的
冰川;由山谷冰川向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
山谷冰川的结构与沉积物模块图
3.冰川搬运与流水搬运的区别 (1)搬运物边角在搬运中难以被改造; (2)大岩块(漂砾 drift boulder)能被带到深海
区沉积。 二、冰川沉积的原因与冰碛物特点 1.冰川沉积的原因:冰融 2.冰川沉积的产物:冰碛物 moraine
3.冰碛物的8特点: a.全是碎屑物质;b.无分 选;c.碎屑排列杂乱;d.不成层;e.磨圆度 差;f.碎屑表面有磨光面和钉子形擦痕; h.SEM下石英颗粒表面有碟形凹坑、贝壳断裂、 平行陡坎;g.内有寒冷型生物化石。
冰雪携带有大量古气候、古环境的信息! 研究冰雪可了解: ● 气候的变化历史(最老冰盖有100万年)。 ● 不同时期大气的气体成分、压实程度、干扰 大气层的因素、大气层的化学成分(主量、稀土、 微量元素、同位素、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 无机+有机物)与大气化学过程。 ● 人类历史以来的火山活动及其特征(一次大火
雪源区,是高纬度区主要的外动力作用因素。 ● 它在重力作用下可由雪源区向外长期缓慢运动。 ● 古冰川是研究地球演化、地壳运动的一把钥匙,
也是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支柱证据。 ● 研究我国冰川最有成果的是中科院兰州冻土研究
所。我国冰川研究的泰斗人物是南京地理所的施 雅风资深院士。乌鲁木齐市南80km的冰达坂为世 界闻名的现代山岳冰川,研究程度很高。达坂:col
中国冰川分布图
(集中在我国西部>3000m高度的地区)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Section 1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glacier
一.冰川的形成 1.雪源区: 终年积雪区;一年之内积雪不会全
部融化或升华的地区。 ●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为雪线。 ● 雪线的分布与下列因素有关: a.气温:纬度高者,气候冷,雪线低;反之,
普通地质学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舒良树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Chapter 12 Glacier and the work of glacier
● 低于零度的固态水称冰ice,其结构与石英很 相似(六面体)。它和冰川冰有很大的区别。
● 封冻的河流称冰河;但它并不是冰川。 ● 冰川冰:由积雪压实而成的冰体。分布于
度就快。 ●流速不匀: 冰川底部和二侧的流速,小于中
间和上部的流速。 ●可形成裂隙、褶皱、断裂:运动冰川的变
形可用应力应变来分析。 ●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称为飘砾;
冰川消融时,飘砾变成冰蘑菇; 飘砾跌落,形成冰牙; 冰牙扩大则形成冰塔。 若见上述现象,则表明冰川已流到雪线以下。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一.大陆冰川 ●范围广、厚度大、面形分布。 ●向四周运动,可越过较大地形障碍运动。 ●现代大陆冰川:格陵兰;南极。 二.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带中 的冰川;带状分布,规模有限。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川地貌 一、冰川的剥蚀(刨蚀):包括挖掘、磨蚀 1. 挖掘作用:冰的巨大压力把基岩压碎并掘
起带走的作用。
裂隙发育更有利于挖掘;冰床基底突起易被挖掘。
2.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石碎块, 在运动中与冰川一道对基岩与谷底进行刮 削,其本身也被磨蚀。
二、冰蚀地貌 1. 冰斗: 积雪半圆形洼地。 ●通过挖掘而加深;高度在雪线附近。 ●冰川冰在底部流出,易产生雪崩,是登山危险地带
山爆发,一般要1-3年、有时4-5年才能降落到南极冰雪上)
● 生物化学循环与生物进化过程。 ● 美苏核大国60年代进行的频繁核试验均被南 极冰雪所记录。在南极研究冰川,一般在冰川流动很 小的古山顶平台上钻孔取冰芯,辅以井槽探测。
3.冰川的运动特征 ●冰川与河冰及其它自然冰的区别:是否运动。 ●冰床坡度大、冰的厚度大,冰川的运动速
向陡坡流动。如庐山的羊背石。 我国拥有23000亿立方米冰川冰储量。
西天山冰蚀谷
冰悬谷
冰蚀谷
冰悬谷与冰蚀谷示意图Fra bibliotek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一、冰川搬运作用 1.搬运形式: 推运、载运、冰山搬动 2.产物:底碛A、侧碛B、内碛C、表碛E、中碛D
表碛是二侧山上崩塌落下的碎屑。中碛是两冰川汇 合后几个侧碛的合并体,位于大冰川中间。
● 通常,积雪厚度达50米时,底部积雪就可转变
为冰川冰;冰川冰由高向低运动,就成为冰川。
● 以雪线为界划分为:冰川积累区(温带高山形成
粒雪盆) 和冰川消融区(温带高山形成冰舌)。 1)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增加,扩展延长。 2)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冰量减少,冰川退缩。 3) 积累=消融蒸发:冰川规模不变。
冰川的剥蚀作用
冰斗、刃脊、角峰示意图
2. 鳍脊(刃脊)与角峰: 前者是冰川的分水岭;三个以上冰斗的溯
源侵蚀便形成角峰(如珠峰)。 3. 冰蚀谷: “U”形谷。山谷冰川被挖掘、磨蚀
形成的谷地。冰川消失后才可以看到。 ● 谷底、谷坡可见冰川摩擦的痕迹。 4.冰悬谷:支流冰川侵蚀慢于主流冰川而形
成。二者会合后,支流冰川谷底高悬于主 流冰川谷底之上。 5.羊背石: 基岩被冰川流动刨蚀后形成的椭 圆状小丘。其长轴平行冰川流向,冰川从缓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