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辰山植物园实习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辰山植物园实习报告
上海辰山植物园实习报告
孔德淼
111001210
1基地现状
上海辰山植物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山系中,距离上海市中心区约35km。
其东北面与著名旅游景点西佘山相望,南邻松江大学城,与A9高速公路和318国道相连,东面是轨道M9线,对外交通便捷。
植物园所属地块多为平地,仅有一处独立山体辰山,缺乏地形变化,生境过于单调,地下水位较高,水质低劣,土壤偏碱,给植物的引种驯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东西走向的佘天昆路和南北走向的辰山塘运河将整个园区分割成3个部分,使各景区间的联系难度增加,尤其是园区内外的交通分工和组织的问题比较突出。
2设计理念与总体布局
在全面系统分析研究场地特性的基础上,找出制约因素,遵循本地文化脉络,营造理想的自然与人文空间。
根据植物园的功能要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园”的解析,即“园”字的各部首中包含了“山、水、植物”和围护界限等要素,从而勾画出能够反映辰山植物园场所精神的
山体以及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中心植物专类园区。
植物园3个主要空间构成要素——绿环、
附属区如林荫停车场、河水净化场、科研苗圃、果园和宿营地等则分布在绿环外围的4个角上,总体结构简洁明了,功能分区合理。
符合中国传统的造园格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绿环面积约45hm2,被城市道路、运河分割的3个地块有机连成一个整体,形成辰山植物园主次空间的分界以及主要外来植物的引种区,并且植物园的主要建筑——主入口综合建筑、科研中心和展览温室等巧妙地镶嵌在绿环上,丰富的竖向变化形成具有雕塑感的大地艺术景观。
南面主入口的综合建筑将主入口、科普中心、接待服务中心以及行政管理等多项功能巧妙地构筑在一个屋檐下,节省了用地空间。
科研中心与地形完美结合,屋顶绿化在视觉上与绿环浑然一体。
展览温室采用单层铝合金玻璃网架结构,设3个展馆,展示8个不同气候区的植物。
造型独特、晶莹透彻的温室亦为植物园东入口大堂,和佘山主峰交相呼应,构成一幅具有时代感的动人画卷。
通过绿环上下起伏的地形塑造,形成平均高度约6m,宽度为40~200m不等的环形带状地形,改变原场地多为平地,仅有一处独立山体辰山的地貌特征,构筑延绵的大尺度山水格局,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生境,形成乔木林、林荫道、疏林草地、孤赏树、林下灌丛以及花境等多层次的植物生长空间,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为植物园引种驯化奠定了良好的立地基础,基本解决了园区地形缺乏变化、生境过于单调的矛盾。
绿环上的各段将按照与上海相似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分别配置欧洲、美洲及亚洲等不同地理分区具代表性的引种植物。
中心植物专类园区面积约63.5hm2,被绿环围抱,由西区植物专类园区、水生植物展示区以及东区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构成。
和绿环大尺度的地形塑造不同,该区基本保持原有农田、水网的尺度和肌理,仅通过微地形处理,专类园相对高程控制在0.8~1.2m左右,改善地下水位偏高的立地条件,西区专类园边缘由块石垒砌而成,构成能反映江南水
乡景观特质的岛屿状植物专类园,具有浓郁的地域风貌。
并且专类园内外空间的植物景观形成精致与粗放,多样与简单的强烈对比。
辰山植物园共设置约35个植物专类园,分4种类型,第一类是世界湿生植物专类园3条平行水渠有效构建水生、湿生及旱生生境,展示自然水体沿岸植被分布模式,即形成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及深水区无植物的梯度变化特点。
特殊水生植物专类园收集所有能在上海生长的水生植物品种,作为科普科研的场所,29
水池大小有3种,深度各异,通过池中基质断面形态、种水生植物类型在这里充分展示,
基质营养条件、酸碱度等因子的变化,模拟了自然条件下的典型11种生境,为收集、展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及沼生植物等4大类型水生植物提供了科学的物质基础,清晰地表现了它们的生态群落特征、系统进化进程及不同生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各地植物园普遍设置的,按照植物季节特性和观赏类别集中布置展示区,如月季园、春花园、秋色园、观赏草园等;第二类是为增加植物园游园的趣味性,吸引某类特殊人群或为游客科普活动设置的园区,如儿童植物园、能源植物专类园以及染料植物专类园等;第三类是结合植物园的研究方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专类植物收集和引进植物新品种展示区为主,如配合桂花品种国际登录,建设桂花种质资源展示区,收集华东区系植物,建设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第四类是根据辰山植物园场地特征营建的特色专类园区,如水生植物专类园、沉床花园和岩石草药专类园等。
水是植物园中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利用中心区现状河道和鱼塘开挖面积适中的湖面,形成湖泊、河道、湿地、溪流、池塘等富有变化的水景序列,突显地带性水乡景致。
水生植物专类园收集、展示不同类群的水生植物品种,着重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同时强
展示丰富多样的水生植物景观,主要通过5个不同主题的专类园系列表现。
调科普性,
鸢尾园位于整个水生植物专类园的东南侧,东高西低,落差1.3m,结合矮墙形成了适合不同鸢尾——旱生鸢尾、湿生鸢尾及水生鸢尾——生长的3个典型生境,成为国内收集鸢尾种类最多的鸢尾专类园。
南侧及东侧设置小码头广场和木栈桥,满足游客集散、休憩的需求,加强鸢尾园亲水性。
蕨类专类园由富有变化的3个起伏的土丘围合成谷地地形,
种植高大乔木,形成郁闭小岛,与对面的鸢尾园开敞空间形成对比,在林下结合造雾系统种植各种蕨类植物如树形蕨、荚果蕨等。
睡莲与王莲园池位于水生植物专类园的中心,通过木栈桥与蕨类专类园及特殊水生专类园相连,荷叶状游步道漂浮水上环绕成种植池,睡莲、王莲等沉水植物生长其间。
佘天昆公路以北为科研苗圃区,面积约30hm2,主要从事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鉴定、分类、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繁育以及技术开发等植物科研工作。
其中,科研中心与绿环融为一体,游客可以通过绿环进入该区,观赏科学实验和苗圃生产情况。
水生植物专类园设计
上海辰山植物园水生檀物专类园区占地约20hm ,位于植物园中心展示区的东南湖区(北侧以滚水坝分隔为西湖和南湖(南侧紧邻绿坡。
由形状各异的5个小岛组成总岸线长度约4 500m,每个岛有一个主题(分别为阴生及蕨类植物园、王莲和睡莲园、湿生植物园水生植物品种园、鸢尾园等(展示湿生、水生植物(包括耐阴湿的蕨类植物独特的景观形态。
1.1 总体设计
1.1.1 定位
由于湿地植物专类园是辰山植物园中的一个区域,所以其规划设计首先应服从总体的定位和要求。
以展示多种湿生、水生、耐阴湿植物创造特色景观为主,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同时兼顾湿地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
1.1.2 规划形态
模拟自然界的岛、半岛、溪、塘、泉、滩等多种湿地形态(创造相对的大、中、小水面及内湖、外湖景观,提高5个岛空间异质性(为湿生、水生,耐阴湿植物创造适宜生长的生境条件,引导、培育乡土动植物资源(最终形成丰富、多样、自然的湿地生态群落,形成“人造的自然。
1.1.3 水环境处理
1)水体的流动贯通及水位控制。
为了防止挺生洪水时辰山塘的木进人园内水体带^污染物(园内水体与辰山塘的交汇处修建了高4 2m的水坝。
在植物园的西北侧设计了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净化水统一汇^辰山市河。
并通过3条溪流注^西湖中。
西湖水面控制标高为2.7m(再通过滚水坝流八湿地园所在的南湖。
南湖水面控制标高为26m。
求生融与辰山塘相连通。
当水位扭过2.6m日于可以将水排出园外;当水位不足时则通过污水处理后的净化水补充。
园此(全园的水体是流动贯通的(并通过人工控制水位。
2)创造不同的水深条件
根据植物对水深的要求,通过详细的竖向标高设计,形成不同的水深生境。
以适应湿地植物陆生一湿生一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
专类园中除了外湖的水面以外,还特意设计了岛中湖、岛中溪,岛中池。
通过岛中大大小小弧形种植水池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水位和池底标高。
满足不同湿生植物对水位的不同要求,同时通过涵管沟通,形成活水。
减少单个的小水池,提高水的自净功能,便于后期养护管理。
3)尽量创造蜿蜒曲折的岸线。
在湿地岛形态设计时,尽量创造蜿蜒益折的岸线。
增加陆地--水体的界面及水与岸的自然过渡区域(为水生植物品种圈的植物设计创造条件。
1.1.4 交通组织
根据水生专粪目5个独立的岛的形态,交通组织中充分考虑游人的便捷到达、最佳观赏角度、与目外绿环的变通联系等。
园内部的4岛交通成环,环绕中心的睡莲池3个主要出口考虑不同的景观和心理感受,增加可识别性和情趣。
1.1.5 观赏视线
充分考虑水生专类园的观赏性,处理好看与被看的关系。
在睡莲池的中心处形成景观视线焦点、充分考虑空间的疏透。
留出相应的透景线、同时形成面向西北侧大湖面的围台空间。
1.1.6 湿地驳岸
在驳岸处理中,既要考虑湿生一沼生植物在不同水位下的陆生、水生的两栖要求。
又要满足驳岸自身的稳定性功能。
还要处理好由于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的关系。
因而一定不能采用硬性的人工驳岸形式一刀切,它不但违背湿地景观的自然要求,而且将池底与陆地硬性分离,阻碍了其植物、水分、能量等因素的相互交换。
根据5个岛的不同标高特点和景观要求,分别采用了自然生态驳岸、杉木桩驳岸+局部块石驳岸、土石砌块软质驳岸、半自然退台驳岸和少量的直立式人工驳岸多种形式。
1.1.7 循环经济、生态建园
通过水生专类园湿地的净化水质功能。
缓解整个植物园水系靠人工动力系统水处理的压力和能耗,使用环保、生态等绿色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对常规能源的消耗,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
1.1.8 种植设计
水生专类园以生态的岸线建立起水与岸的自然过渡区域,种植湿地植物。
形成地带性湿地植物景现。
收集各类上海及华东地区适应的水生、湿生、沉水植物约300多种。
鸢尾类植
物约500种,阴生及蕨类植物约200种。
1.2 详细设计
1.21 水生植物品种园
上术设计——根据全岛竖向标高的界定,围绕8个观赏内湖形成2个圈层。
内圈种植高大挺拔的朴树、银杏七叶树(配以常绿的香泡,适当点缀牛荆条、樱花等开花乔灌。
外圈种植垂柳、金丝柳、沼生栎、弗吉尼亚栎等耐湿乔木(配以常绿的红果冬青、石楠、石竹等,
体现简洁大气的景观风格,作为湿生植物专类品种展示的衬托背景。
空间疏透,
专类品种设计——以展示水生植物丰富的种类及其类型为主(分成29类(集中展示300种以上水生植物(并加以标识(成为科普观光的休闲场地。
收集的水生植物种类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沉水植物——收集展示沉水植物约50种(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优势沉水植物、灏危种类、跟子菜属、水憨科;黑藻属、苦草属、海菖蒲属、水车前属、狐尾藻属、狸藻科植物;食虫植物等。
2)浮叶植物——收集展示浮叶植物5O种(主要包括:芡实属和莼属、萍蓬草属
植物、菱科植物、水皮莲、金银莲花、水龙、黄花水龙等、萍科及萁境叶萍科植物、其他浮叶植物等。
3)挺水植物或沼生植物——收集展示该类植物18。
种左右,主要包括:蕊姑属
植物、禾本科植物、麓草属植物、莎草属植物、各种品种芋约13种、雨久花、刺果泽泻、泽菩草、长缘毛茬泽泻、其他种类或品种。
4)综合展示——收集展示植物20个种或品种以上,主要包括:具有研究和科普意义的水
水生蔬菜、濒危水生植物种类。
生植物
1.2.2 鸢尾园
鸢尾园是以不规则的小块园圃分隔(用50cm矮墙创造4.0m一3.5m-3.0m 3个层次的标高(种植旱生、湿生等各类鸢尾品种。
包括有髯鸢尾、无髯鸢尾、原种鸢尾及路易丝安娜系列、花莒蒲系列、西伯利亚系列的鸢尾品种约500多种,通过不同的花期、花色植株高度、耐水湿性的鸢尾品种,创造缤纷花海。
上术以孤植树为点缀(4.0m一3.5m标高的2层台地上的乔木品种选择黄连木、合欢30m标高的台地上,由于地下水位很高(乔术品种选择水松、枫杨(两侧局部配植蚊母、美、茶等阔叶常绿灌木。
整体空间开阔(为阳性的鸢尾创造适宜生境。
亲水平台部分采用直立式硬质驳岸(其他部分采用台阶式硬质驳岸(并尽量采用杉木桩等自然材料,减少城市化和人工痕迹。
3可持续性发展
在设计理念中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贯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设计手法。
例如在地形处理上避免大动干戈人工造景,尽量减少因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和污染。
从因地制宜、经济节约的角度入手,充分尊重地域原有地形地貌演变发展的脉络,为各种植物群落的生长寻觅适宜的区域。
中心区依托原有的地形基础,将鱼塘水网的肌理稍加梳理整饬,构筑面积适中的中心湖区,开挖湖面的土方集中用来堆积绿环,基本维持土方平衡。
在水景创作中,注重自然降水的收集,对水域进行综合治理,形成水系的循环、净化以及合理利用的系统工程。
流程如下:在西区的入水口进行水体的前期净化,并利用水生植物使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后,汇至湿地和中心湖区。
通过净化后的汇水用于灌溉植物,并形成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水生植物群落展示区。
植物园
的整个水系就是一个天然的水质净化系统,相对独立于外部水系,在与外水相连的河汊皆设立水闸,使内外水可分可合。
植物园的建筑设计也非常注重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应用。
针对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技术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降低建筑建造和使用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
染,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建筑采用集中式布置,节省用地及建设成本,最大程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雨水收集及地热能等,降低使用及维护成本。
通过以上诸项措施,为辰山植物园构建了一个稳定的、低能耗的、多样的植物生长空间,真正成为理想的植物王国。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辰山植物园将笑迎世界各国游客来访,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人们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