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一体化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肥一体化研究与应用

内容提要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理

三、目的意义

四、技术要求

五、技术路线

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概念

利用低压管道系统,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将肥料溶液注入灌溉输水管道,通过灌水器将液体肥料均匀、定时、定量直接提供给作物叶片或根区。具有节水,节肥,省劳力;同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通常的方法:

1、将肥料溶解后施用,包含淋施、浇施、喷施、管道施用等。

2、与灌溉同时进行的施肥,将肥料的溶于灌溉水,通过低压管道灌水器,将肥液直接提供给作物。由于滴灌施用延长了施肥时间,效果最好,最节省肥料。

二、基本原理

(一)植物吸收养分的过程

1、扩散过程

肥料溶解后进入土壤溶液,靠近根表的养分被吸收,浓度降低,远离根表的土壤溶液浓度相对较高,结果产生扩散,养分向低浓度的

根表移动,最后被吸收。

2、质流

植物在阳光下叶片气孔张开,产生蒸腾作用,导致水分损失,通过根系不断地吸收水分供叶片蒸腾耗水。靠近根系的水分被吸收了,远处的水就会流向根表,溶解于水中的养分也跟着到达根表,从而被根系吸收。

因此,肥料溶解后才能被植物吸收,不溶解的肥料不能利用。将灌溉和施肥同时进行,肥料得到充分溶解,施入土壤的肥料被充分吸收,肥料利用率大幅提高。

(二)作物施肥的规律

1、养分归还学说

作物产量的形成有40%~80%的养分来自土壤,为保证土壤有足够的养分,必须通过施肥措施来实现。通过施肥,可以把作物吸收的养分“归还”土壤,确保土壤能力。

2、最小养分律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存在限制作物产量的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因素,即使增加其他养分,作物产量也难以提高。只有提供作物所缺的各种养分,作物才会高产。

3、同等重要律

对作物来讲,不论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都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即缺少某一种微量元素,尽管它的需要量很少,仍会影响某种生理功能而导致减产,不能因为需要量少而忽略。

4、不可代替律

作物需要的各营养元素,在作物内都有一定功效,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如缺磷不能氮代替,缺钾不能用氮、磷配合代替。缺少什么营养元素,就必须施用含有该元素的肥料进行补充。

5、报酬递减律

当施肥量超过适量时,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同步增减模式,而呈抛物线模式了,单位施肥量的增产会呈递减趋势。

6、因子作用律

作物产量是由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施肥作为主导限制因子,必须与其他农业措施相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各种养分之间的合理平衡作用,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目的意义

1、节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平衡施肥和集中施肥,减少了肥料挥发和流失,供肥及时、作物易于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与传统技术施肥相比节省化肥30%~50%。能灵活、方便、准确地控制施肥时间和数量。通过滴灌系统施肥,可节肥至少20%,减少病害,可节省农药投入,一般增产10~30%。

2、节水。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减少水分的下渗和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在露地栽培条件下,与大水漫灌相比,节水率达50%左右。保护地栽培条件下,与畦灌相比,节水率为30%~40%。

3、改善生态环境。水肥一体化技术可降低棚内空气湿度8.5~15个百分点。提高棚内温度2~4℃,提高地温2~3℃,改善土壤物理性

质,减少土壤养分淋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达到80%以上,施氮肥当季利用率达60%,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30%~50%,节肥25%~30%,减少了水向深层的渗漏,减轻了面源污染和对地下水的污染。

4、减轻病虫害发生。空气湿度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投入,每亩农药用量减少15%~30%,节省劳力15~20个。

5、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善,设施栽培增产17%~28%。增产增收。

四、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

(一)建立一套灌水系统

根据地形、田块、单元、土壤质地、作物种植方式、水源特点等基本情况,设计管道系统的埋设深度、长度、灌区面积等。水肥一体化的灌水方式可采用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泵加压滴灌、重力滴灌、渗灌、小管出流等,以双上孔软管滴灌较为实用。

1、双上孔滴灌优点

(1)供水均衡且节约用水

目前设施蔬菜生产上,供水方法一般是沟灌、畦面浇灌和喷灌,用水量大且水量不易控制。采用软管滴灌方式,水直接滴在根际土壤,浇水量可人为控制,减少了土壤水分渗漏及表土水分流失,节约灌溉用水,对砂性土壤和盐碱土壤尤为重要,试验表明:采用软管滴灌比

沟灌节水70%左右,而且灌水均衡。

(2)降低湿度且减轻病害

软管滴灌水量易控制,土壤水分蒸发少,降低了棚内空气湿度,控制了病害的发生程度。黄瓜大棚栽培试验表明:采用双上孔软管滴灌方式,大棚空气湿度在65%-75%,清晨无雾气,黄瓜叶缘无水珠,没有霜霉病发生,整个生育期仅喷预防药4次。而对照沟灌大棚清晨多雾气,叶缘水珠多并形成水膜,2月下旬~4月上旬伴有白粉病、霜霉病发生,全生育期喷药14次,亩增加成本42元。番茄大棚栽培试验表明:空气相对湿度(3月20日下午2时测定湿度)分别是73%(软管滴灌大棚)和80%(沟灌大棚),同样,沟灌大棚前期早疫病和叶霉病明显增多,用药次数也明显增加。

(3)改善环境且促进生长

软管滴灌灌水均匀度达80%~90%以上,经实验表明:软管滴灌比沟灌土壤溶重降低0.08g/cm³-0.15g/cm³,孔隙度增加0.44%-2.53%,表层土壤中盐分积累少。由于土壤物理性状好,黄瓜根系横纵向伸展度比对照各长6.4厘米和10.2厘米,根毛数量明显多于对照,黄瓜长势好。由于供水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冬季棚室黄瓜栽培中,10cm地温比沟灌提高2℃,气温提高1.5℃。棚室番茄栽培中:早春(3月20日)下午2时测定,5cm处地温分别是18.2℃(软管滴灌)和15.3℃(沟灌),大棚内气温分别是21.7℃(软管滴灌)和19.5℃(沟灌)。

(4)性能可靠且操作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