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方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希望得到什么?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人性。有些人认为人是恶的,他就会主用强制惩治手段治理社会,而认为人性善的人则会主人们修身养性,以善治国。我们也经常问别人:“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情欲的满足就是幸福,有的会说理性目的达到后的精神快乐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其实,前者就是自然人性论者,而后者则是诉诸人的精神本质的理想人性论者。

关于人性,古往今来有很多有名的学者讨论过。卢梭说过:“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我敢说,德尔菲城神庙里惟一碑铭上的那句箴言的意义,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其实,对人性的探究未必只是思想家们应当考虑的事。因为,有人就有人性,就有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的需要。我们只有了解自己存在的真相,理解人性,才可能更好地生存于社会并改造人类社会。由于有了这样的需要,就产生了许多关于人的、人性的理论和观念。

所谓人性论,无非是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对自己的本质及特性认识和理解的理论形式。在种种我们看到的人性解释中,我们将感受到闪烁于其中的“认识你自己”的人类智慧,将会感知到伟大人类认识自我的发展脉络和时间尺度,感受到人性理论如何从蒙昧时期带有猜测性的宗教知识,向现实性和科学性系统理论进化。

自然人性论。

古希腊最初的思想家把人看成是具有感性的自然物。他们对万物的始基和生命的源泉作了探究,觉得人和世界上万物一样,都是由某种自然物质产生和构成的,而不是由神灵创造的。

米利都学派是自然人性论最早的派别。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产生于火,又复归于火”。这些思想家把人的本源归结为某种自然物质,当然也就把人性看成是自然性了。古代自然哲学家最大的贡献,恐怕就在于把包括人在的自然,从原始的神话观念中独立出来,这是人类获得觉醒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当然还没有真正把人同自然区分开来。还没认识到认识高于一切其他自然物的独立主体,所以把人的感觉、欲望和思想等等,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物质性和自然原因,人性被理解为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们只要“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就一定会支配生活,幸福快乐。

上述只是早期的自然人性论的观点。在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后,自然人性论被宗教神学的人性论淹没否定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人性论才又复兴。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把关注的重点由神转到人,转到人的自然天性上,转到人间的世俗的精神。如薄伽丘明确肯定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的自然本性,不可压抑,也不可能回避,认为人类天生是平等的。

近代欧洲启蒙学者的人性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批判中世纪宗教神学以神性否定人性,代之以人性否定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欧洲的自然人性论者几乎一致的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本性就是最求幸福和快乐,逃避痛苦和灾难,所以,自我保存、自利自私是天性使然。当然,各思想家也有自己的小的异见。比如,托马斯·霍布斯激烈的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恶的。他的名言就是:“人对人就像狼一样。”霍尔巴赫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是爱自己,但是,

人与人要和谐一致的生活,就必须做到一点:自己获得了自然权利而又不致丝毫损及别人。爱别人是使自己得到幸福的手段,因为人们的幸福是彼此相联系的。卢梭认定人的本性是自然天生的,这个天生本性的首要法则就是自爱。自利自爱是天所赋予的权利,这个天赋人权是不可侵犯的、出于人性的、不可放弃的。然而他认为,人不仅有自爱之心,而且还有怜悯之心。

欧洲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以人性论为武器,反对神学唯心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自爱自利的自然天性反对禁欲主义,这些都是进步的。但他们所理解的人只是一种自然动物。但人的自然性只是多维人性中的一个方面。他们不了解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对人性所起的根本作用。

自然人性论者中,有一部分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用外在的社会规去强制约束。但也有一部分思想家,却从自然人性论中引出了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他们主按自然本性来生活,顺应自然。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感官需求应当得到满足,认为这是快乐和幸福的一个要求。其他如赫拉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自然人性论者,也都把趋乐避苦作为人的本性,认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痛苦。当然他们也看到了人的幸福还必须包括精神快乐。德国的感觉主义人性论者费尔巴哈坚持认为,追求感性生活幸福是人和有生命的东西的共同天性。但过分强调人的肉体需要,一切从此出发,一切以此终结,得出享乐主义结论,这是自然主义感觉幸福论的败笔。它在人们生活追求中产生了一种低级的引导,在理论上也是对人性、人生、人的幸福的一种曲解。但是,它肯定了人在自然属性方面的需要,这些都是合理的。感觉主义的另一个理论弊端是没有回答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矛盾问题。因此,感觉幸福论和利己主义原则遭到了崇尚理性和德性的思想家的抨击和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的思想家的批评。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人性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人的自然欲望和生理机能,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鱼自身动物性的关系。但人之为人,他的自然属性就不再有独立自存的意义。对于动物来说,人能够自觉地认识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世界。总之,人一方面是自然的,是受时空和具体自然条件以及自己的存在形式限制的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世界的主体,是一种可以掌握世界,创造不同于自然的社会文化的能动存在物。

理性人性论。

强调人有理性,人要过理性节制的生活,在早期希腊人那儿就已经开始提出了,如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等等,都主人应在理性调控下生活,然而讨论人的本性的理性人性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思想中。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理念”,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本体的影子。世界万物的真理以及人这个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都是理念所给予的。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一个非物质的实体,可以独立于人的肉体而存在。灵魂不会毁灭,它在人生前和死后都会永恒地存在着。灵魂中存在着理性、欲望和意志三种成分。他认为,对于人来说,三种因素只有理性应该居于主导地位。理性应当既统帅意志又控制个体欲望。

柏拉图的这种理性崇尚,在他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中就已有显示。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他强调人的德性行为如果不在知识理性指导下,则会变成有害而无益了。当然,无论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还只是在节制欲望的意义上谈论理性。他们对人性本质等问题还未形成明确意识。在古希腊,第一次明确把人和动物加以区分的,是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理性人性论”。

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人的本性就在于理性,人能用理性支配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