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晃车整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岔晃车原因及整治方法
一、道岔晃车病害类型及成因
1、高低不良超限。

原因分析:一是混凝土道岔日常起道作业标准低,习惯预留起高道,以起代捣,造成高低一撬变两撬,有害作业增加工作量;二是针对道岔转辙部位、辙叉心等薄弱处所没有坚持定期捣固制度,道床不密实,造成高低、吊板;三是工区日常找小坑作业,为严格执行八面镐捣固,且岔枕中部由于长期没有加强捣固,造成混凝土岔枕屈曲,极易形成暗坑、吊板和φ30螺栓套筒失效。

2.方向不良超限。

原因分析:一是从根本上说,工区日常作业长期以改代拨,没有坚持定期拨道制度,在列车的动态作用下,道岔转辙部位、护轮轨前后等薄弱处所方向变化较快,极易形成惯性晃车点,目测方向不顺直;二是拨道作业不标准,没有顺拨道方向挖开轨枕头,拨道后没有及时回填、均匀补充石碴,造成拨道过车后方向回弹、保不住;三是作业前调查不细,日常改道作业时不注意改顺方向;四是作业标准不高,轨距递变不均匀,造成方向不良;五是局部一侧水平或暗坑、吊板,两股钢轨受力不均匀,造成方向不良;六是与区间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差超标,钢轨发生纵向位移,限位器(限位铁)扭曲或顶死;七是钢轨硬弯、铝热焊接头对轨不齐,造成支嘴;八是长期晃车没有得到根治,造成钢轨交替不均匀侧磨,
恶性循环。

3.道岔平、纵断面与直、侧向前后线路衔接不良。

原因分析:一是渡线道岔线路的设计线间距与实际线间距存在误差,道岔发生纵向位移,造成渡线方向严重不良;二是渡线道岔未统一设计,标高不一,造成渡线高低严重不良;三是线路大机捣固前的线路测量,未将岔区纳入一并设计,造成岔区与前后线路不平顺;四是大机作业前未提前测量岔后线路进行拨量,而是采用大机自动拨道,造成线岔结合部方向不良;五是有碴线路道岔的纵断面标高普遍低于线路,极易造成道岔晃车病害的发展和扩大。

4.翼轨垂磨,心轨低塌、轧伤。

原因分析:关键是没有有效掌握贝尔辙叉正确的养护方法。

辙叉心处的岔枕由于捣固不实,经常发生吊板,车轮通过有害空间时,对心轨和翼轨产生较大的冲击,造成心轨与翼轨相对高度不符合要求,加剧翼轨垂磨和心轨伤损。

5.护轮轨轮缘槽递变不均匀、护轮轨屈曲变形。

原因分析:整治查照护背距离时,未规范地加插护轨垫片,造成轮缘槽递变不均匀,列车通过时不能平顺地被引导通过辙叉,加剧了护轮轨的不均匀磨耗。

护轮轨不均匀磨耗和轮缘槽不均匀递变之间恶性循环,是辙叉部位惯性晃车的根源。

6.道岔框架尺寸不良。

原因分析:道岔框架尺寸不良,极易形成离缝,在列车动态作用下,成为动态晃车点。

一是日常检查时忽视了道岔
框架尺寸的标注、量测、检查;二是道岔“三道缝”(基本轨外侧轨鄂及轨底上部与轨撑接触部分离缝、基本轨轨底边与滑床台边离缝、基本轨轨撑尾端与滑床板挡肩离缝);三是SC330道岔25#枕尖轨外侧轨距块过大,造成顶铁不密,尖轨、基本轨离缝;四是道岔轨距块离缝。

7.固定辙叉位置偏斜。

原因分析:一是更换或组装辙叉时标准不高,形成辙叉位置偏斜;二是道岔轨距块离缝或辙叉垫板螺孔磨耗旷动,φ30螺栓剪断失效,造成辙叉方向偏斜。

8.轨下胶垫失效严重。

原因分析:道岔扣件失效,扣压力不足,轨下胶垫极易磨损、压溃,造成轨底不平顺,成为动态晃车点。

二、道岔晃车病害查找方法
对晃车病害要结合轨检车波形图分析开展现场病害调查。

顺行车方向全面检查,用眼看、用尺量、用绳拉。

认真检查轨道几何尺寸,观看动静态变化情况,综合分析。

对重点处所要全面测量,严格执行“3、2、1”检查标准。

具体查找顺序:
1.看道岔及其前后线路的大平大向;
2.看高低、方向、轨距、水平及其变化率(特别是转辙部位前后、护基轨前后);
3.看光带变化情况(分析钢轨受力的变化);
4.看离缝形成的假轨距,吊板形成的假水平(特别是转
辙部位、辙叉心、钢轨接头附近);
5.看接头压塌、钢轨异常磨耗情况(发生异常侧磨的处所肯定存在方向不良,如直尖轨侧磨);
6.看联接零件的整体状态;
7.看道床翻浆、石碴不饱满处所。

三、道岔晃车病害整治意见及方法
1.道岔晃车病害的整治应由车间组织,特别是针对惯性晃车的道岔,集中力量,组织车间级集中性修理,干一处、保一处。

2.道岔晃车病害的整治必须按全岔区进行管理,重点及惯性晃车道岔应对岔区进行平纵面测量,根据测量数据优化设计,并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合理制定整治方案,整治范围不少于道岔前后50米线路,必须重起全捣或全起全捣,综合整治。

3.作业前必须全面调查、划撬,制订详细的作业方案,作业后严格执行回检制度。

各作业项目的工作量应事先进行调查统计,包括作业项目、作业长度、作业方向等,并提前做好工、机具,材料的准备工作。

需要起、拨道的处所,应于天窗点前扒好镐窝、挖开轨枕头;改道处所,应事先调查明确基准股、划好撬等。

4道岔晃车病害的整治必须按照“一起、二拨、三改”的顺序。

一起,结合轨检车波形图和线路测量数据将道岔及其前后线路的断面起平、捣通、捣实。

起道作业尤其要改变
普通线路起道作业的陋习,严禁预留起高道,以起代捣,有害作业。

宁可起道量不够,过车回检后重新起;不可预留起高道后再前后顺撬,既增加工作量,重复作业,又破坏线路断面,引起晃车。

除按规定捣固外,起道后还应根据混凝土枕道岔的特点加强捣固,将岔枕全面捣通、捣实,对道岔转辙部位、辙叉心等薄弱处所必须坚持定期捣固(宜每周检查一次,重点捣固)。

通过综合抬道,全起全捣,使有碴道岔的纵断面标高略高于道岔两端线路,不超过5mm,可以有效减少道岔晃车病害。

二拨,“起道不拨道,等于瞎胡闹”、“三起不如一拨”,坚持定期拨道制度(每月量测,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对道岔转辙部位、护轮轨及前后等方向变化较快的薄弱处所,做到每月一拨,严禁以改代拨。

拨道前明确拨道长度以及拨道方向,并顺拨道方向提前挖开轨枕头,消除道床横向阻力,拨道作业后必须立即回填、均匀补充石碴,过车回检确保方向顺直。

三改,改道作业必须根据既有方向明确基准股,同时改顺轨距递变率,道岔区轨距严格控制在1mm内。

道岔转辙部位改道,必须优先改好道岔框架尺寸,调整适当的轨距块,消除“三道缝”和其他各类离缝,减少轨道在列车动态作用下的几何尺寸变化。

6.针对翼轨垂磨,心轨低塌、轧伤,一是贝尔辙叉上道后,立即将心轨垫高,始终保持使合金钢心轨比普通材质的翼轨提早受力,减少翼轨的垂直磨耗。

具体做法:心轨尖起连续5根轨枕,SC330道岔为57#~61#轨枕,心轨下增加约2mm~4胶垫(新换铺是采用2mm、后期采用4mm)。

要求:⑴翼轨下不加垫,保持心轨略高于翼轨;⑵必须加垫弹性胶垫,不可加垫钢板、竹片等硬物;⑶心轨下胶垫磨损、压溃时,应及时更换,增加弹性;二是对翼轨已发生垂磨的辙叉,在合理垫高心轨的同时,对翼轨采用周期性顺延打磨,减少车轮对翼轨的冲击和碾压。

7.护轮轨轮缘槽宽必须明确标注每个轨撑垫板处的间距,逐一量测,垫全、垫平、垫顺,并经常保持轮缘槽宽度正确,减少护轮轨不均匀磨耗和辙叉部位晃车的产生。

8.注意日常观察、原因分析以及细节养护。

一是加强各部分零件的养护维修,及时“紧松补缺”,充分发挥各种扣件的紧固作用,坚持做好扣件周期修,按周期做好φ30螺栓以及扣件涂油工作,尽量避免扣件点油过多造成胶垫溶胀、老化失效。

二是及时检查发现并更换磨损、压溃的轨下胶垫,确保胶垫位置正确,轨底平整,受力均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