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世界的人口与粮食安全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世界的人口与粮食问题
一、世界的人口与粮食
1、粮食问题的三因素
世界的人口
粮食的生产力 粮食的分配 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测,在1990年,世界上 大计8亿人为慢性营养不良人口。
推测的二个依据
1)各国的每人每天DES(Dietary Energy Supply 饮食能量供给量),可以根据粮食平 衡表得出。表8-1 2)BMR(Basal Metabolic Rate 基础代 谢率),人们维持生命而必需的能量。 只能 摄取BMR的1.54倍以下能量的人为慢性营养 不良人口。 据估计到2010年世界的营养不良人口为 6.37亿,其中亚洲为2.72,非洲为3.25亿。
四、几个大国粮食生产及其政策
美国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欧盟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澳大利亚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一)美国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用占世界8.2%的面积生产出了占世界 15.7%的粮食,总量仅次于中国。 ®在其总量中,玉米的面积占其总面积 的50%,产量占其谷物总产量的61%。 ®单产较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播 面变化不大,但总产增加了近1倍, 主要是科技进步因素的贡献。
由于粮食的生产与消费相互依存,解决 了粮食的分配并不意味粮食问题的解决。因 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的生产与分配是在 市场经济的体系中进行的。正是市场经济创 造出了8亿的营养不良的人口。粮食的生产与 分配象1枚硬币的两面。
表
人均供 给量kg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世界 238 610 330
谷物的分配
随后提出两个假设:“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
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 比率增加”,即“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 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 相应得出三个命题:“人口没有生活资料便无 法 增 加” , “只 要 有生 活 资料 , 人口便会增 加”,“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若不产生贫困与 罪恶便不会受到抑制”,从而达到实际人口与 生活资料的平衡。
图
全球粮食生产可能性边界向上提升的趋势
农产品生产增长供应充裕不等于没有食物安全
问题。也就是说,粮食安全不完全是技术问题。 美籍印度学者阿玛蒂亚· 森(Amartya Sen)在 他的代表作《贫穷与饥荒》(1981)中指出, 饥荒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食物的可获得性减少了, 而是缺乏对生产足够食物或购买食物的资源控 制。
1972—1974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推动了联合国1974年1月的罗马 世界粮食大会。世界粮农组织理事会通过《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 定》,给出了粮食安全概念:“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 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食品”。
1983年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总干事爱德华· 萨乌马 更为明确的粮食安全概念:“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 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只有农业技术进步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农业技术进步使得单 位面积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资金等经济 资源而增加产出,得以拓宽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使等产量曲线外 推(见下图)。 质量效率型的、内涵型的集约经营方式:相对较多的经济资源被 集中投入相对较少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其他农业劳动对象), 主要依靠增加土壤肥力(农用土地生产率、畜禽生产率)、提高 单位面积土地(单位畜禽)产出来提高农业总产出。 依所集中投入的经济资源的不同类别,集约经营可以分为劳动密 集型、资本密集型两种类型,分别以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劳动力数 量和投入资金量两种指标衡量集约程度。 技术可以分为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两者所适用的土地条件和所 需劳动力、资金量不尽相同,在这个含义上可以将它们进一步明 确为劳动—生物技术密集型和资本—机械技术密集型。
20世纪最后的一次“警钟”,起自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 所长莱斯特· 布朗(Lester R. Brown)发表于1994年 9—10月号《世界观察》的论文《谁来养活中国》。90 年代上半期,中国国内粮食价格以每年20%至50%的速度 上涨,引发大量进口及相应的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 在这个背景下,该文及随后发表的报告认为,食物安全 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 16亿人,粮食需求猛增,生态环境破坏,将使粮食总产 量不断下降,中国粮食将不能自给,供求缺口很大,超 出了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以至于所有粮食出口国都不能 养活中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将导致世界粮食危机。虽然, 1996年起,随着高价刺激下的国内国际粮食供应过剩、 价格下落,“布朗旋风”已去,但是,他所指出的中国 人口、粮食、资源高度紧张的长期趋势仍然存在。
(一)美国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图 饮食能量的构成
其他15 水产1 谷物51 畜产品15
蔬菜 水果4
砂糖类9 薯类5
2、马尔萨斯灾难性的人口预言及其破灭 (1)马尔萨斯人口论主要观点 英国牧师托马斯· 罗伯特·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1798年年出 版 《 人 口 原 理 》 (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伦敦),首次系 统展现了人口、粮食、资源关系的困境。 他提出两项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 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 几乎会保持现状。”
2、依然严峻的人口、粮食、资源问题
尽管如此,人口基数大、发展基础差的中国,仍然不能对13 亿人的吃饭问题掉以轻心。
通常认为,在有效控制条件下,中国人口达到16亿左右时可 能实现零增长,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还将增 加3亿人。 中国人口密度2.89倍于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每平方公里人 口中国133人,世界平均46人),国土资源的开发总体上已经 高度密集。而经济起飞、加速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将更多 地吞噬耕地、消耗水资源。再增加1/4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承 载能力将受到重大考验,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全体人民不断 提高的食品消费需求,将更为艰难。中国的人口、粮食、资 源 的 紧 张 关 系 , 将 “ 警 钟 长 鸣 ” 。
他展示了他的理论的政策含义。 反对政府对穷人的赈济。逻辑是:赈济穷人,使之更易 于结婚生子,并助长其懒惰挥霍;而土地提供的食物一 定,增加的需求抬高食物价格;虽然会刺激生产,但增 加的财富会进一步刺激人口增长,并超过财富的增长, 迫使每人所得下降,贫困复归。因此,“根据我们本性 的固定法则,要使社会下层阶级完全摆脱匮乏的压力是 绝对不可能的”。 反对提高工人工资。逻辑同上:工资增加导致劳动者境 况改善,人口受到的抑制会有所放松,这在导致食物价 格上升的同时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迫使劳动者 结婚生子困难,这又使人口不再增加,直至生活资料与 人口回复最初比例。他还因此断言,“随着美国人口的 增加,劳动者的报酬将大大降低。”
(2)马尔萨斯预言的缺陷
马尔萨斯灾难性的人口预言,未能在迄今两个世纪 的历史中得到证实。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 国经济学家保罗· 萨缪尔森的说法:“马尔萨斯从未 预料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奇迹,也未能遇见到 1870年后,生活水准和实际工资快速增长的同时,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却在下降的事实。” 萨缪尔森指出:“在马尔萨斯以后的一个世纪里, 在欧洲和北美,技术的进步拓宽了生产可能性边界。 实际上,技术的变化发生得如此之快,产出增长远 远超出了人口增长,从而使得实际工资有了极大的 提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除了指出马尔萨斯预言与
现实的差距之外,还更多地揭示了马尔萨斯 为不合理制度辩护的错误,指出“不同的社 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 增长规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 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 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年份
1960 2003
年增%
30.8 63.03① 1.72
8.77 20.75 2.07
6.48 6.74 0.094
1.35 3.08 1.98
285 329 0.35
表1-1显现了农业的集约经营的趋向。 农业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对应。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代表 了农业发展先后两个阶段经营的不同技术特征。 发展之初,耕地、森林、草原、水面等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充裕, 而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资源相对较少。因此,相对较少的 经济资源被投入相对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主要依靠土地数量 及其自然肥力,即自然力,满足人类对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需要。 这种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即粗放经营。 粗放经营的标志是单位面积土地等农业劳动对象产出量低,总产 量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是一种外延 型的增长方式。当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毁林 (草)开荒、围湖造田、滥砍滥伐、酷鱼滥捕、超载过牧,以破 坏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人口—食品紧张关系的一时缓解,而陷入 环境破坏——农业产量下降——更严重地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 粗放经营是不可持续的。
(一)美国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单产高出世界平均的近1倍(8627kg与4399kg) ®玉米产量高出中国70%,占世界玉米产量的 40%(主要是转基因玉米的贡献). ®美国玉米产量波动对世界玉米影响极大,因 为他占去了世界产量的40%的份额。 ®小麦是美国的第二大作物,面积占35.6%,产 量占谷物产量的比重为16.4%。单产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每公顷低21kg)
21世纪第一次重提粮食安全问题,背 景是自1998年粮食总产达到5.1亿吨峰顶 后连续5年减产,总共减产15%,终于反映 在2003年第三季度开始的粮食和其他农产 品的恢复性涨价,并刺激了2004年夏粮播 种面积增加和产量增长。
三、粮食政策目标
1、粮食危机的避免(安全问题): 基本政策手段为 提高粮食自给率,确立粮食安全保障体制 2、粮食供给的安定化: 综合粮食流通体系 量性稳定化(储藏体制的确立) 的建设 经济性稳定化(价格安定体制的确立) 3、饮食生活的多样化,高级化: 综合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 基地的建设
1992年中国提出的食物安全概念是:“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 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其包括的五个方面是:“食物生产安全,具有促进食物生产持续 稳定增长的能力;食物卫生安全,具有保障食物卫生品质的能力; 食物储备安全,具有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食物流通 安全,具有对食物市场进行调控的能力;食物消费安全,具有引 导科学消费的手段和能力”
总供给 100万t 940 760 1700 量 % 55.3 44.7 100 人口比 例 % 75.1 24.9 100
二、发展中国家现实的粮食安全问题
1、人口、食物、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世界
性的难题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都指 出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谬误,但是,人们仍然如实地 承认,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出版并一版再版, 促使人们广泛关注世界性的人口、粮食、资源之间 的紧张关系。粮食安全,就是这样成为各国政府农 业宏观指导的基本着眼点。
3、粮食的分配 实际上,在1990年,世界谷物产量为20亿 吨,人口为53亿,如果平均分配,人均为380 公斤,每天每人的饮食能量可达2500大卡以 上。加上蔬果、薯类,可以超过3000。因此 只考虑粮食问题的三因素的前二个,世界的 人口及粮食的生产力 并不存在粮食的不足。 20亿吨粮食并没有被53亿人平均分配,这 是事实。 20亿吨粮食中的40%作为家畜饲料 生产的畜产品主要被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的人 们消费。
Fra Baidu bibliotek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业
土地的产出,在农业用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 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全球粮食供应增长速 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见下表)。
1960—2003年全球人口增长与谷物生产增长比较表
人口 谷物年总产 收获面积 (亿人) (亿吨) (亿公顷) 每公顷产 量(吨) 人均谷物 (千克)
世界的人口与粮食问题
一、世界的人口与粮食
1、粮食问题的三因素
世界的人口
粮食的生产力 粮食的分配 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测,在1990年,世界上 大计8亿人为慢性营养不良人口。
推测的二个依据
1)各国的每人每天DES(Dietary Energy Supply 饮食能量供给量),可以根据粮食平 衡表得出。表8-1 2)BMR(Basal Metabolic Rate 基础代 谢率),人们维持生命而必需的能量。 只能 摄取BMR的1.54倍以下能量的人为慢性营养 不良人口。 据估计到2010年世界的营养不良人口为 6.37亿,其中亚洲为2.72,非洲为3.25亿。
四、几个大国粮食生产及其政策
美国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欧盟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澳大利亚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一)美国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用占世界8.2%的面积生产出了占世界 15.7%的粮食,总量仅次于中国。 ®在其总量中,玉米的面积占其总面积 的50%,产量占其谷物总产量的61%。 ®单产较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播 面变化不大,但总产增加了近1倍, 主要是科技进步因素的贡献。
由于粮食的生产与消费相互依存,解决 了粮食的分配并不意味粮食问题的解决。因 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的生产与分配是在 市场经济的体系中进行的。正是市场经济创 造出了8亿的营养不良的人口。粮食的生产与 分配象1枚硬币的两面。
表
人均供 给量kg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世界 238 610 330
谷物的分配
随后提出两个假设:“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
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 比率增加”,即“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 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 相应得出三个命题:“人口没有生活资料便无 法 增 加” , “只 要 有生 活 资料 , 人口便会增 加”,“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若不产生贫困与 罪恶便不会受到抑制”,从而达到实际人口与 生活资料的平衡。
图
全球粮食生产可能性边界向上提升的趋势
农产品生产增长供应充裕不等于没有食物安全
问题。也就是说,粮食安全不完全是技术问题。 美籍印度学者阿玛蒂亚· 森(Amartya Sen)在 他的代表作《贫穷与饥荒》(1981)中指出, 饥荒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食物的可获得性减少了, 而是缺乏对生产足够食物或购买食物的资源控 制。
1972—1974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推动了联合国1974年1月的罗马 世界粮食大会。世界粮农组织理事会通过《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 定》,给出了粮食安全概念:“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 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食品”。
1983年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总干事爱德华· 萨乌马 更为明确的粮食安全概念:“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 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只有农业技术进步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农业技术进步使得单 位面积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资金等经济 资源而增加产出,得以拓宽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使等产量曲线外 推(见下图)。 质量效率型的、内涵型的集约经营方式:相对较多的经济资源被 集中投入相对较少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其他农业劳动对象), 主要依靠增加土壤肥力(农用土地生产率、畜禽生产率)、提高 单位面积土地(单位畜禽)产出来提高农业总产出。 依所集中投入的经济资源的不同类别,集约经营可以分为劳动密 集型、资本密集型两种类型,分别以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劳动力数 量和投入资金量两种指标衡量集约程度。 技术可以分为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两者所适用的土地条件和所 需劳动力、资金量不尽相同,在这个含义上可以将它们进一步明 确为劳动—生物技术密集型和资本—机械技术密集型。
20世纪最后的一次“警钟”,起自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 所长莱斯特· 布朗(Lester R. Brown)发表于1994年 9—10月号《世界观察》的论文《谁来养活中国》。90 年代上半期,中国国内粮食价格以每年20%至50%的速度 上涨,引发大量进口及相应的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 在这个背景下,该文及随后发表的报告认为,食物安全 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 16亿人,粮食需求猛增,生态环境破坏,将使粮食总产 量不断下降,中国粮食将不能自给,供求缺口很大,超 出了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以至于所有粮食出口国都不能 养活中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将导致世界粮食危机。虽然, 1996年起,随着高价刺激下的国内国际粮食供应过剩、 价格下落,“布朗旋风”已去,但是,他所指出的中国 人口、粮食、资源高度紧张的长期趋势仍然存在。
(一)美国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图 饮食能量的构成
其他15 水产1 谷物51 畜产品15
蔬菜 水果4
砂糖类9 薯类5
2、马尔萨斯灾难性的人口预言及其破灭 (1)马尔萨斯人口论主要观点 英国牧师托马斯· 罗伯特·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1798年年出 版 《 人 口 原 理 》 (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伦敦),首次系 统展现了人口、粮食、资源关系的困境。 他提出两项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 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 几乎会保持现状。”
2、依然严峻的人口、粮食、资源问题
尽管如此,人口基数大、发展基础差的中国,仍然不能对13 亿人的吃饭问题掉以轻心。
通常认为,在有效控制条件下,中国人口达到16亿左右时可 能实现零增长,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还将增 加3亿人。 中国人口密度2.89倍于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每平方公里人 口中国133人,世界平均46人),国土资源的开发总体上已经 高度密集。而经济起飞、加速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将更多 地吞噬耕地、消耗水资源。再增加1/4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承 载能力将受到重大考验,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全体人民不断 提高的食品消费需求,将更为艰难。中国的人口、粮食、资 源 的 紧 张 关 系 , 将 “ 警 钟 长 鸣 ” 。
他展示了他的理论的政策含义。 反对政府对穷人的赈济。逻辑是:赈济穷人,使之更易 于结婚生子,并助长其懒惰挥霍;而土地提供的食物一 定,增加的需求抬高食物价格;虽然会刺激生产,但增 加的财富会进一步刺激人口增长,并超过财富的增长, 迫使每人所得下降,贫困复归。因此,“根据我们本性 的固定法则,要使社会下层阶级完全摆脱匮乏的压力是 绝对不可能的”。 反对提高工人工资。逻辑同上:工资增加导致劳动者境 况改善,人口受到的抑制会有所放松,这在导致食物价 格上升的同时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迫使劳动者 结婚生子困难,这又使人口不再增加,直至生活资料与 人口回复最初比例。他还因此断言,“随着美国人口的 增加,劳动者的报酬将大大降低。”
(2)马尔萨斯预言的缺陷
马尔萨斯灾难性的人口预言,未能在迄今两个世纪 的历史中得到证实。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 国经济学家保罗· 萨缪尔森的说法:“马尔萨斯从未 预料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奇迹,也未能遇见到 1870年后,生活水准和实际工资快速增长的同时,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却在下降的事实。” 萨缪尔森指出:“在马尔萨斯以后的一个世纪里, 在欧洲和北美,技术的进步拓宽了生产可能性边界。 实际上,技术的变化发生得如此之快,产出增长远 远超出了人口增长,从而使得实际工资有了极大的 提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除了指出马尔萨斯预言与
现实的差距之外,还更多地揭示了马尔萨斯 为不合理制度辩护的错误,指出“不同的社 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 增长规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 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 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年份
1960 2003
年增%
30.8 63.03① 1.72
8.77 20.75 2.07
6.48 6.74 0.094
1.35 3.08 1.98
285 329 0.35
表1-1显现了农业的集约经营的趋向。 农业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对应。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代表 了农业发展先后两个阶段经营的不同技术特征。 发展之初,耕地、森林、草原、水面等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充裕, 而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资源相对较少。因此,相对较少的 经济资源被投入相对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主要依靠土地数量 及其自然肥力,即自然力,满足人类对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需要。 这种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即粗放经营。 粗放经营的标志是单位面积土地等农业劳动对象产出量低,总产 量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是一种外延 型的增长方式。当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毁林 (草)开荒、围湖造田、滥砍滥伐、酷鱼滥捕、超载过牧,以破 坏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人口—食品紧张关系的一时缓解,而陷入 环境破坏——农业产量下降——更严重地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 粗放经营是不可持续的。
(一)美国的粮食生产与政策
®单产高出世界平均的近1倍(8627kg与4399kg) ®玉米产量高出中国70%,占世界玉米产量的 40%(主要是转基因玉米的贡献). ®美国玉米产量波动对世界玉米影响极大,因 为他占去了世界产量的40%的份额。 ®小麦是美国的第二大作物,面积占35.6%,产 量占谷物产量的比重为16.4%。单产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每公顷低21kg)
21世纪第一次重提粮食安全问题,背 景是自1998年粮食总产达到5.1亿吨峰顶 后连续5年减产,总共减产15%,终于反映 在2003年第三季度开始的粮食和其他农产 品的恢复性涨价,并刺激了2004年夏粮播 种面积增加和产量增长。
三、粮食政策目标
1、粮食危机的避免(安全问题): 基本政策手段为 提高粮食自给率,确立粮食安全保障体制 2、粮食供给的安定化: 综合粮食流通体系 量性稳定化(储藏体制的确立) 的建设 经济性稳定化(价格安定体制的确立) 3、饮食生活的多样化,高级化: 综合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 基地的建设
1992年中国提出的食物安全概念是:“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 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其包括的五个方面是:“食物生产安全,具有促进食物生产持续 稳定增长的能力;食物卫生安全,具有保障食物卫生品质的能力; 食物储备安全,具有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食物流通 安全,具有对食物市场进行调控的能力;食物消费安全,具有引 导科学消费的手段和能力”
总供给 100万t 940 760 1700 量 % 55.3 44.7 100 人口比 例 % 75.1 24.9 100
二、发展中国家现实的粮食安全问题
1、人口、食物、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世界
性的难题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都指 出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谬误,但是,人们仍然如实地 承认,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出版并一版再版, 促使人们广泛关注世界性的人口、粮食、资源之间 的紧张关系。粮食安全,就是这样成为各国政府农 业宏观指导的基本着眼点。
3、粮食的分配 实际上,在1990年,世界谷物产量为20亿 吨,人口为53亿,如果平均分配,人均为380 公斤,每天每人的饮食能量可达2500大卡以 上。加上蔬果、薯类,可以超过3000。因此 只考虑粮食问题的三因素的前二个,世界的 人口及粮食的生产力 并不存在粮食的不足。 20亿吨粮食并没有被53亿人平均分配,这 是事实。 20亿吨粮食中的40%作为家畜饲料 生产的畜产品主要被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的人 们消费。
Fra Baidu bibliotek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业
土地的产出,在农业用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 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全球粮食供应增长速 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见下表)。
1960—2003年全球人口增长与谷物生产增长比较表
人口 谷物年总产 收获面积 (亿人) (亿吨) (亿公顷) 每公顷产 量(吨) 人均谷物 (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