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后现代主义文学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社会中出现 的范围广泛的文化潮流,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 艺术、语言学等领域。
2、后现代主义文学:
指二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发展, 同时又超越和悖离的席卷欧美的文学现象。它 在70——80年代达到高潮,主要包括存在主义 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 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
代表作有海勒《第22条军规》,托马 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等。
(六)、魔幻现实主义:
三、四十年代形成于拉丁美洲,六十年代后达到 高峰。作家以“印地安人的灵魂”自命,一般都 很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题材来自现实生活, 同时大量引入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使作品披上了 一层神秘的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是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法国哲学教授让·吕克·南希最近在《世界报》 上著文说,萨特是个古往今来从未出现过的两面神: 没有一个哲学家象他那样在文学海洋中游弋,也没 有一个文学家象他那样大举进行哲学操练;我们无 法理解,逻辑思辩和形象推演,这两种完全不同的 思维方式竟然在同一支羽毛笔下毫无妨碍地非常清 晰地表现出来。
第三节 贝克特 (1906-1989)
二、代表作:
诗歌《婊子镜》、小说《莫尔菲》, 剧本有: 《等待戈多》(1952) 《结局》(1957) 《呵,美好的日子》(1961) 《喜剧》(1964) 《来和去》(1967)
《结局》(1957)
全剧只有4个人物,都是病人。主人公汉姆是 一个双目失明的瘫痪症患者,终日坐在轮椅里;汉 姆的父母失去了双腿,各坐在一个垃圾桶里,不时 从伸出头来要东西吃;仆人克洛夫只能站,不能坐。 全剧唯一的动作就是仆人推着汉姆的轮椅在室内转 动,汉姆把这叫做“周游世界”。剧中所有的人都 处在绝望的痛苦中。“结局在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 然而还在延伸。”戏剧结束并不意味着人生痛苦的 完结,它还在延伸……
他人就是地狱
(1)如果你不正确地对待他人,那么他人 就是你的地狱。“他人即地狱”:
(2)如果你不正确地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 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3)如果你不正确地对待自己,那么自己 就是你的地狱。
“……我的意思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 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 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பைடு நூலகம்生 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信赖别人的判断 了。” “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禁锢 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
2、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 拒斥深沉意识,将其消解或平面化;它怀疑乃至否定 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
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即所谓“零度写 作”,写作转向了它自身。
3、后现代主义则否定中心和结构的存在,带有 强烈的“不确定性”。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 的界线,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 的倾向,并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线。
“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 的,而是变成女人的。”
二、存在主义与萨特
存在主义哲学:
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 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 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
存在主义并不是统一的哲学派别而只是一种 具有某些共同理论倾向的思潮,被冠之以存在主 义的哲学家之间的差异甚大。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2、题材
贝克特取材于生活中琐屑乃至无聊之事,脱 靴子,戴帽子,梳妆打扮,自言自语,以示生活 之无意义、无价值,体现人生的荒诞本质。
一、生平与创作
爱尔兰剧作家。人称小乔伊斯。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 得到振奋。”
1906年4月13日,贝克特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 一个犹太人家庭。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 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士学位。
1928-1930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英语,担 任双目失明的意识流大师乔尹斯的助手,参与整理 《芬内根的觉醒》手稿。
五、《禁闭》
萨特戏剧代表作, 是其哲学观点的体现。 独幕剧,五场。
1、故事梗概
《禁闭》创作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3),最初命名为《他人》(1944),刊登 在杂志《弩》上, 同年在“老哥伦比亚剧院” 首演,大获成功,1947年获得了美国“最佳外国 戏剧奖”。
加尔森
埃司泰乐
伊奈司
2、思想主题:
《墙》、 《房间》、 《密友》 、《一个工厂主的 童年》 、《艾罗斯特拉特》 。
情节:
短篇小说《墙》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战争期间。
共和党战士巴布洛被俘,拒绝招认领导雷蒙藏身之处, 被判处死刑。当天晚上巴伯罗万念俱灰不留一句遗言,法西 斯给他一刻钟,供出雷蒙可免一死,为嘲弄敌人,随口胡诌 说雷蒙在墓地里,他知道雷蒙在表兄家,雷蒙为不连累别人 真的躲到墓地,被敌人抓获。巴布洛免死,他得知这一结果 后即刻昏厥,苏醒后“哈哈大笑,连眼泪都笑出来了。”小 说结束笑声却在回荡,笑世界的荒谬、人生的荒谬。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
1、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2、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非理性思潮的产物 3、受益于存在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推动。
丹尼尔·贝尔: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后现代主义文学从根本上否定 “旧”传统,摒 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无视任何既定规范, 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萨特
一个极端是自己任别人摆布,还有一个
极端是自己任意摆布别人。其实这反映了人 与人间相处很难的人生苦恼——自己要么把 别人当客体,要么自己变为别人的客体。
2、艺术特征
第一,题材的荒诞性。作品意欲揭示世界的荒 诞,因而也采取了荒诞构思。
第二,境遇的极限性。所谓极限,就是边缘, 界限。 三个亡魂在特殊的极限境遇——地狱里相 遇,这个环境是人生最坏的处境,没有上帝、真 理,没有希望、仁爱,没有出路、归宿,人与人 彼此为仇,互相迫害。
《啊!美好的日子》
女主人公维妮半身已 埋在沙漠里,只露出 脑袋,大地咔咔作响, 即将崩溃,但她仍然 自得其乐。
主题:
对生活本质的绝望描述,彻底解构了人生的意 义和价值,残酷地揭示了现代人恶劣的生存处境, 以及自欺欺人的假面。
三、贝克特创作特征
1、人物
贝克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悲惨人物:孤独者、 贫困者、流浪者和残疾人。
的《百年孤独》
第二节 萨特
“我要同时成为斯宾 诺莎和司汤达。”
哲学家 文学家 政治家
一、充满个性的人生
萨特于1905年出生于法属阿尔萨斯,中产阶级家庭,父 亲是海军军官。
两岁丧父,11岁母亲改嫁,萨特与继父一直不和。由学 识渊博的外祖父抚养成人。
19岁萨特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并 结识了波伏娃。•
24岁,他通过全国中学哲学教师会考获第一名,从此开 始了任教生涯。
他1939年应征入伍,1940年在帕杜被德军俘虏,1941 年因病获释。
1946年起,他先后到欧、亚、非、拉美的许多国家 旅行;
1955年访问中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9月29日 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周恩来主持的国庆招待会, 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毛 泽东、陈毅分别接见了他们。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研究笛 卡儿哲学,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8年定居巴黎,二战期间因参加抗德运动, 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战后一直在巴黎写作。
1989年贝克特在一家简陋的养老院悄然去世。
贝克特开始以诗歌和小 说登上文坛,50年代后转向 戏剧创作,是荒诞派戏剧的 代表家,一生共写了几十个 剧本。
第一,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第二,世界是荒诞的,人对自己的处境难以理 解,因此,存在就是虚无,就是孤独、不安、痛 苦; 第三,然而人是自由的,人必须行动,行动即 选择,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存在先于本质”首见于萨特所著的《存在与虚无》。 这里所谓人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包 括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 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这一名称最早由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 提出。在思想上深受欧洲存在主义观念的影响。
代表作有杰克·克鲁亚克《在路 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等。
(五)、黑色幽默:
六、七十年代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在思想上深受 存在主义的影响,作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 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并加以放大,扭曲,使其 显得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 苦闷。“黑色幽默”亦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 “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第三,哲理的深刻性。
第四,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禁闭》通过
象征手段,表达作者对荒诞人生的思考,呼吁善的 选择。
链接 境遇剧:
萨特为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特设的一种 戏剧类型。强调对情境的刻画,把人物逼入一种 或几种特定的艰难情境甚至是绝境中,让他们通 过自由选择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种戏剧极为有效地表现了当代人普遍的忧患意 识和两难选择状态。
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东西,这 些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 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 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 他的行动来定义的。
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因而人的存在是荒 诞的,现实世界是令人恶心的。 在荒诞现实 面前,人的理性、自由选择受到局限,事与 愿违,荒谬可笑。
“新小说”,是指二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盛行 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英、美、等西方国家产 生较大影响的小说流派。新小说家贬低文学的思 想性和倾向性,对文学的社会意义和道德功能没 有兴趣,他们关切的是技巧和表现手法。
1、叙述视角的转换 2、消解深度的描写 3、蒙太奇和拼贴 4、戏仿与元虚构
(二)、荒诞派戏剧:
二战后不久首先产生于法国。它是“对某些存在主 义和存在主义之后的哲学概念的艺术吸收”,揭示 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 以荒诞的“梦呓”代替传统戏剧中机智的应答和犀 利的对话等。
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代表有:尤奈斯 库《秃头歌女》、贝克特《等待戈多》
(三)、新小说:
人的出生或不出生本来是完全偶然的;人的存
在因此并不是按照某种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而规划的, 人应当“自由地”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应当完全介 入到自己生存的社会中去,以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自 己的命运。
由此出发,萨特认为所有选择都是个人单独进 行的,完全根据个人在特定境遇下的意愿,不遵循 任何普遍的或先天的标准,不受任何因果和逻辑关 系的约束。但他又强调要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所应 担负的道德责任联系起来。个人在作出任何选择时, 要为此既对自己、又对他人和世界负责。
三、创作情况:
(1)文论:文学介入生活 萨特的文学观具有强烈的倾
向性。诸如反对不义战争,反法 西斯,反种族歧视,反伪善道德 等。 (2)小说:《墙》、《恶心》、 《自由之路》
(3)戏剧:
《苍蝇》、《间隔》(最初 《他人》)
《死无葬身之地》、《毕恭 毕敬的妓女》。
四、小说《墙》
小说集《墙》包括5个短篇:
代表作有罗布·格里耶《橡 皮》、克洛德·西蒙的《弗 兰德公路》 等
(四)、“垮掉的一代”:
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派作家都是性格 粗犷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 作和学业,拒绝承担社会义务,蔑视社会纪秩序和 法规,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 他们寻求刺激,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传统价 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一)存在主义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 个西方世界。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 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 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 主义哲学。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萨特的《禁闭》、加 缪的《局外人》等
196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萨 特拒绝接受:“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 萨特是一个热心的社会活动家,反对侵略战争, 支持学生运动
1980-4-15,萨特因患肺水肿辞世,享年75岁。• 数万巴黎群众自动参加他的丧礼,送葬队伍长达
三公里,是雨果逝世后最盛大的葬礼。
萨特和波伏娃
萨特之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