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
徐锡广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对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于城镇化,国内一般称之为城镇化或者城市化,而国外一般称为城市化,
所谓城镇化,简言之即是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聚集而形成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转变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
(1)绝大多数农村人口逐渐进入城镇生活并与市民融为一体;
(2)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并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
(3)农村的地域自然景观、产品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变化,使整个社会形态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型。

2. 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加;城镇
用地面积扩大;城镇产业结构升级
城镇化水平的度量: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3.规律:
A、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心;
B、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犹如同胞兄弟,同生共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从人类城镇化阶段性看:城镇化发展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在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前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动力,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往往呈明显的正相关。

美国地理学家R.M.诺瑟姆提出的“S”曲线对钱纳里理论(美国)做了具体解释: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因此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城市人口比重才能提高到30%;在加快发展阶段,由于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城市化人口比重能在较短时间内由30%向上升至50%,进而又上升到70%;成熟阶段,农村人口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已经不大,农村人口的
转化趋于停止,最后相对稳定在10%以下,城市人口比重则相对稳定在90%以上的饱和状态,后期的城市化不再主要表现为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而是城市人口内部职业构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和“逆工业化”的过程。

C、城镇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觉选择
相对农村而言,城镇有更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等等。

因此,跃农门进城镇一直以来是广大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事情。

从全国“百村千户”农民调查来看,有66.7%的农民想过或很想离开本村到城市工作生活;有80.53%的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到城市工作和生活。

这显示农民进城具有广泛的现实需求。

D、城镇得以健康、顺利、持续发展壮大的条件。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正确把握重要机遇期的战略选择有关部门的测算,若未来20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30年,约有3亿农民将转为市民。

由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基本生活、住房、教育、卫生和对其他消费品的直接消费需求,由城镇化推进所带来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由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带来的农村消费
扩大,将创造出一个以万亿元为单位计算的巨大的市场空间。

2、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
A、城镇化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B、城镇化推动产业换代升级
C、城镇化带动区域平衡发展
D、城镇化加速统筹城乡进程
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步骤
A、要想繁荣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就是减少农民。

B、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这六个一体化。

最现实的路径就是城镇化。

C、新型城镇化才能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4、城镇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据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的历程
1949年城镇化率为10.6%,1978年17.9%。

第一阶段:1978-1984年
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产生的“推力”为主要动力。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24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3%,吸收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5208万人,占全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30.1%。

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民自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诞生了一大批以XX龙港镇等为代表的明星小城镇。

第二阶段:1984-1992年
该时期的城镇化以城市改革产生的“拉力”为主要动力。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

对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拨改贷”,深化企业“承包制”,实施“利改税”,推动了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全面发展。

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推动诞生以XXXX、XX沙市、XXXX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城市,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第三阶段:1992年-2003年
这一时期城镇化以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为主要动力. 房地产与土地制度的有机结合,成为了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
全国普遍设立了开发区。

仅1992-1993一年时间,全国设立县级以上开发区6000多个,占地1.5万平方公里,比当时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还多0.16万平方公里。

全国土地市场迅速建立。

1993年起,国家对土地市场进行了深化改革,商业性用地使用权实行公开招拍挂制度。

此举在规X土地市场的同时,也为城市地方政府建立“土地财政”奠定了制度基础。

住房制度改革。

1994年起国家推行城镇住房改革,1998年终结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分税财政体制改革。

1994年,国家进行了分税财政体制改革,强化了国家财政的分配协调功能。

在支出责任大体不变的情况下,也成为引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等一系列盲目扩X行为的重要制度因素
第四阶段:2004年-2008年
这一时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思想初步形成。

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标志着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折。

中央在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更加强调“五个统筹”。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平均以1%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造了一个XX市(2096万人)。

完成城镇化率50%,英国需要120年,美德80年,日韩40年,我国要30年。

四、中国城镇化的现状
1、中国城镇化的基本情况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的状况,2013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7.3亿,城镇化率达53.73%,这个城镇化率比2012年提高了1.16个百分点。

2、城镇化的潜力
第一、2030年可能要形成一个网络型的城镇化格局.
2030年形成的可能是一个四纵四横的城镇空间结构、
空间格局。

三个大都市连绵区: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珠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

一带六轴:沿海城镇带、京广发展轴、长江发展轴、陇海——兰新发展轴、哈大发展轴、京——呼——包——银——兰(西)——成——昆——北部湾发展轴、XX——XX——XX——XX——XX发展轴。

第二、未来中、西部可能是加快城镇化的一个主战场。

第三将要形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吸纳劳动力的局面
第四、传统农村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导致萎缩。

第五、由于功能不完善导致人口向高一层城市转移
XX的城镇化
一、XX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优先发展中心城市——XX市形成极核点, 以求带动次级城市及小城镇的发展。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
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
年首次提出的)
20 世纪80 年代后, 长期的单一增长极战略促进中心
城市XX市获得迅速的发展, 极核特征日益突出, 成为典型的
首位城市。

由于城市首位度过高,? 城市病?日益严重, 城市
拥挤、交通不畅。

过度的要素聚集不仅没有带来规模效益, 反
而使要素成本逐渐增加, 抑制了投资,使城市发展缺乏强大
产业支撑, 城市空洞化日益严重。

大城市的优先增长还抑制了次级城市的发展,造成全省
城镇化水平过低。

由于资源向中心汇集,次级城市及城镇的人
口与资源外流, 发展受到制约。

尤其是制造业比重过低, 工
业化发展缓慢。

XX省也曾制订了小城镇的长远规划, 试图通
过乡镇企业推动城镇的发展, 但没取得相应成效。

作为一个
经济落后的省份, 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经济发展基础差,公共
设施落后, 满足中心城市发展之需后再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
次级城市与小城镇, 效益并不明显。

可以说, 过往的大城市
优先增长战略, 促成了要素过度集聚的?“极化”, 却没有实
现原先期望的“扩散”带动效应。

因此, 时至今日, XX城镇化仍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

2013年,XX城镇化率达到38.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XX只有5个地级市, 19 个县级市和市辖区, 分别占XX
同行政区划数的44. 4%和21. 6% ,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一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只有XX, 城市发展极不均衡。

县级市与县有什么区别:
一是工作重心上,市以城市工作为重点,兼顾农村;县以农村为重点,兼顾城市。

二是在配套政策上,各级政府对市城建的方面支持多;对县的农业,扶贫较多。

三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上,市政府介入较多因而基本上是县级水平;县主要由驻地镇政府管理因而基本上是镇级水平。

四是机构设置上,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较强;而县在农业方面强。

五是对外招商引资的条件上,市的吸引力比县大的多。

二、黔中城市群概况
1、什么是城市群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X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 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 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经济联系紧密, 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
影响, 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 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 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目前, 在世界X围内已形成著名的6大城市群: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部城市群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目前中国公认的三大城市群是: 以XX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和XX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XX和XX 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2、黔中城市群
根据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 ,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XX省将加快培育以XX为中心, 以XX、XX、都匀和XX为支撑, 以XX——XX、XX——XX、XX——都匀和XX三大城市带为骨架, 以一批重要县城为节点的黔中城市群, 把其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的示X区和核心区。

具体打造路径是以快速铁路为发展主轴, 以黔中经济区为战略重点, 以其他重点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 以快速铁路沿线和高速公路网络节点上的城市为重要支撑, 使其能便捷地融入西部大开发和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城镇化战略新格局中。

黔中城市群包括XX市全部和XX市、XX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 以XX市为中心, 根据半径划分为三个圈层: XX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 距XX环城高速50 公里以内的带动圈, 距XX环城高速约100 公里的辐射圈。

按照XX 省“十二五”规划, 将以黔中地区开发区为龙头, 大力培育XX、XX、XX、都匀和XX五个城市, 其中XX按300 万至500 万人口来规划, 到2020 年全市人口争取达到400 万人左右, 2030 年为500 万人; XX市人口规模为200 万, XX 100 万, 都匀80 万, XX80万至100 万,整个黔中地区规划达到2000 万人口。

3、黔中城市群的优势与劣势
A、优势:
基础条件优势;
黔中地区拥有一定规模与数量的城市和城镇。

黔中地区城市密度大, 是XX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具有发展城市群的良好条件。

XX、XX、XX、都匀、XX等城市及众多小城市和小城镇, 构成了黔中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基础。

目前, 黔中城市群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XX是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 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黔中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带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的重要中心支点城市, 主要工业产品和工业行业在全国居于重要的地位。

区位交通优势:
黔中城市群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的长江、珠江上游地区, 背靠成渝经济区, 面向东部发达地区, 临近东南亚地区,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黔中城市群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交汇地带, 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黔中地区具有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设施。

加之正在建设的多条高速公路, 整个区域将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路网。

以XX市为中心的铁路横贯XX东西与南北,联系国内其他地区。

XX到XX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大大缩短XX到XX的距离, 打通XX省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 使XX省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联系起来, 有利于交通沿线的产业集聚和城市带的发展, 推动XX城镇化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两高路建好之后, 作为与沿海发达地区交通便利的西部城市XX市, 将成为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此外,黔中地区城市群还建有XX龙洞堡4D 级机场和XX黄果树支线机场, 其中龙洞堡机场是全国重要的骨干机场之一, 已开通到省内支线机场、全国各大中城市以及XX、泰国的40 多条航线。

黔中地区各城市间的综合交通网为中心城市XX市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对
近年来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及其辐射力度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了XX市与黔中地区各城市及全国其他各城市间的联系。

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方面, XX矿产资源丰富。

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 门类齐全, 储量丰富, 且成矿地质条件好, 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

XX水力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 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 开发条件优越。

XX素以“西南煤海”著称, 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 超过南方12省( 区、市) 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

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为发展火电, 实施“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

XX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黔中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黔中城市群区域内, XX、XX、XX三市乌江等河流水量丰沛, 落差集中, 便于多级连续开发, 而且境内磷矿、铝矿以及煤炭等资源储量非常丰富。

黔中地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景观方面。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就了XX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仅黔中地区就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形态最美的瀑布群——黄果树瀑布风景群景区、龙宫、红枫湖、都匀斗篷山等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以及百花湖、
花溪、花江大峡谷等省级旅游区。

XX素有“西部之秀”的称谓, 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中心和中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 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民族风情方面。

XX省和黔中地区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丰富多样, 由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 较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旅游。

红色旅游方面。

XX省是中国重要的红色根据地, XX会议会址、红军山、息烽集中营等许多红色旅游景区都保存着中国近代革命的历程痕迹, 红色旅游是对革命历史的追忆, 是发扬爱国主义和爱国情怀的必须,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产业优势:
在产业方面, 黔中地区各城市存在着产业协作与互补的良好条件。

黔中地区各城市具有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及各自的优势工业产业。

XX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生产基地, 全国的三大磷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全国三大精密光学仪器生产基地之一, 全国五大电工仪器仪表生产基地之一, 全国磨具、卷烟、轮胎、汽车配件的重点生产基地; 以微硬盘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已成为XX市发展的支柱产业。

XX是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工业城市, 拥有一批人员、技术、设备力量较强的航天、电子仪表等军工企业。

XX不仅是机械设备生产基地, 也是新材料基地, 并且烟酒产业发达,
已形成烟酒产业集群,
XX的锂离子电池生产、铝工业设备制造、大型液力变速器制造、精密齿轮加工、高低压电器、飞机平衡继电器等高科技产品能够为黔中地区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所需的机械设备及发展资料。

城市群从表面上看是城市之间的融合, 但实质上其实是产业的融合, 区域内城市合理的职能分工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黔中地区五个主要城市的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并且互补性很强, 已形成一定层次的产业分工和合作, 特别是在科技合作、农产品供应、劳务输出等方面有着较强的联系。

在旅游产业的共同开发上, 也已初具规模。

各城市间能形成产业互补关系, 进而可获得较大的区域内聚集经济效益。

城市圈内近邻的互补关系有利于各市镇的产业分工与专业化, 城市产业专业化的形成则有利于境内企业获得良好的聚集经济效益, 进而有利于吸引外来资金, 从而促进生产活动的扩X及经济的发展。

黔中城市群内各市镇也具有进行经济互补的条件。

XX市区及附近地区是全省的文化中心, 集中了全省最重要的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 可重点发展知识经济, 并向省内各地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

XX市近郊与远郊市镇资源禀赋又有一定的差异, 市镇产业也有所不同。

白云区拥有规模较大的铝建材生产基地, 具有发展铝制品的良好条件; 小河区
拥有大量的军工企业, 聚集了机械加工方面的大量熟练工人, 具有发展为机械加工制造城镇的良好条件。

同样, 清镇、XX、XX及都匀等城市都能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并形成专业城市,与黔中地区的其他市镇构成经济互补关系。

因此, 黔中地区各城市间有一定的经济联系和产业互补性, 具备了构建城市群所需的条件, 即: 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城市同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各地可以凭借各自的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 加强各地的分工与合作, 充分发挥其主导产业的回流效应、旁侧效应及前向效应, 带动整个黔中地区经济的发展。

B、劣势:
城市体系不健全
黔中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

除XX市是一个特大城市外, 中间缺少大城市, 第二大城市XX市离大城市的人口标准还很远; 而且中等城市也只有两个, 其余都是小城市和建制镇。

由于长期的大城市偏向政策, 使资源向首位城市XX 市汇集, XX市发展迅速, 城市规模逐年扩大, 其他城市与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与其他城市相比, XX市表现出“一城独大”的格局。

XX城市人口在100 万以上, 属于特大城市, 其他城市人口规模则不足30 万, 且数量少, 首位城市首位度远高于2. 5, XX整个城市规模结构体系呈典型的首位式序列。

城市畸形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传递的瓶颈。

这种现状导致大城市XX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受到限制, 并导致恶性循环。

一方面, 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涌入XX市, 使XX市变得更加拥挤, ? 城市病?凸现; 另一方面, 周边中小城市由于同XX市城市规模相距甚远, 导致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流出, 不仅没有因为XX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影响, 反而更加限制了其发展。

城市结构不合理, 龙头城市首位度过高, 中等城市发展不足, 这是XX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大突出矛盾。

唯一的特大城市XX, 作为XX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其有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难以彻底改变XX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的状况。

城乡差距较大, 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XX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并且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如表1 所示, 2009 年XX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由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的2. 4:1 左右, 扩大到4. 3:1;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上,城镇为85. 4%, 远远高于农村的14. 6% ; 而且农村人口数量远大于城镇人口数, 凸显了XX省城镇化率发展滞后的问题。

城镇化水平低对XX农村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使农村处于相对贫困状况。

农村发展缓慢, 经济落后, 农村增收缓慢, 贫困人口比重, 拉大了城乡间的差距, 使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强化。

城镇化水平低, 使XX农产品需求受到很大的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