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 12 (中)
◆社会观察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分析
高 抗
摘 要
于白云
胡美红
本文首先阐述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 介绍了土地整理的主要类型, 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
水文、 植被、 土壤环境、 气候环境、 敏感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 护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作者简介: 高抗,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 于白云、 胡美红,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 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 D922.6 一、 土地整理的内涵 我国的土地整理历史悠久, 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建国初期, 以实现 “耕者有其田” 为主要目的进行土地权属变更, 将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的人民公社化, 土 地收归集体, 土地整理以变更土地权属关系为主; 70 年代, 以平 整土地、 合并田块、 兴建新村等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直到 1998 年 《土地管理法》 修订通过,符合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的土地整理概念才正式提出, 其基本内涵是: 在一定区域内, 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按照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采取行政、 经济、 法 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 综合整治, 增 加可利用土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确保经济、 社会、 环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环。土地整理的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 方面。狭义的土地整理即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等, 对田、 水、 路、 林、 村进行综合整治, 调整土地关系,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 生活条件, 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 提高耕地质量; 本文所谈的土地 整理, 指的是广义的土地整理, 包含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 二、 土地整理的内容 (一) 农用地整理 指在以农用地 (主要是耕地) 为主的区域, 通过平整土地, 改 良土壤; 修建道路、 挖沟开渠、 布置林网、 埋设浇水管线等综合措 施,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居住 环境以及生态环境, 最终造福农民的活动。 (二) 土地复垦 指通过生物、 工程等措施, 对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 坏的土地采取治理措施, 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三)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对宜农未利用地采取整治措施, 以增加耕地面积、 改善生态 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活动。 (四) 建设用地整理 分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两大类。 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主要是针对农村中散乱、 废弃、 闲置 和利用率低下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 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 改善农村的生产、 生活条件, 提升农村建设用地总体利 文献标识码: A 用水平的活动。 2.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 对旧城镇、 旧厂房和旧工矿企业 等进行改造, 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 使城镇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土地价值得到提升, 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节约集约用地水 平得到提高的活动。 三、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 程,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利用一系列的生物和工程措施, 其整理过程在所难免地对项目区实施区域及影响范围内产生许 多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 对水环境系统的影响 1. 影响水文结构 水利工程项目、 农田排灌系统以及梯田改造等难以避免地对 地表水系结构和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同时, 还可能影响伴随 原有水系结构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如中断水系补给联 系, 造成流域补给过程受阻等。 2. 影响区域水资源分配 在一些水资源紧张的地区, 新增耕地的整理、 耕地的再开发、 植树种草等土地整理活动会增大区域水资源需求量, 加剧区域生 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矛盾, 加速水资源的枯竭。 3. 污染水体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 工矿企业安置、 迁村并点、 移民建 镇等都会导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增加。 其次, 通过加大 化肥、 农药、 农膜的使用量来改良土壤, 增加土地产出率, 较容易 诱发整理区内部及其周边乃至区域水体的污染。 (二) 对植被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影响 1. 数量结构 部分地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盲目扩张建设用地, 导致土地 垦殖系数的提高, 再加上宜农未利用地的开发等在一定程度上降 低了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和覆盖程度, 造成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 减少和退化。 同时, 过度提高土地垦殖系数和开发未利用土地让 单一的农业作物替代了多样化的植被, 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异 质性,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频率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2)12-167-02
2012 ・ 12 (中)
(二) 加强土地整理规划的景观生态设计 坚持规划先行, 项目立项和设计必须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 目规划为依据。 土地整理的内涵正在由单方面考虑经济效率, 片 面追求耕地面积扩大化, 转移到考虑经济、 社会、 生态综合效率, 全面提高人们生产条件、 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土地整理, 即景观生 态型的土地整理。 为了实现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改善目前 土地整理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的状况, 必须在土地整理项 目的设计前期阶段加入景观生态设计的观念, 以景观生百度文库学理论 为指导, 提高项目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编制 土地整理专项规划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土地整理规划的景 观生态设计, 同时, 提高外业调查水平和群众的参与度, 提高规划 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也有利于使农民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到 规划编制中所体现的生态保护意识, 从而保证土地整理项目达到 改善并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 (三) 对土地整理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 加强对规划实施进行跟踪监测与评价, 以掌握工程实施环境 保护措施的效果与区域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 监督工程规划 实施后的环境影响, 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 规划环境 影响及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 并确定为 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 总结该规划环境影 响评价的经验和教训。 (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使土地整理有法可依 《土地管理法》 和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 奠定了我国土地 整理工作的立法基础。 但是土地整理是一项影响范围广、 涉及利 益多的社会经济综合活动, 因此设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 束参与这项活动的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势在必行。在今后的土 地整理工作中, 我们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 尽快制 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法律法规体系, 使土地整理工作有法 可依, 并逐步实现法制化。 五、 结论 可以说任何一项土地整理活动都可能对项目实施区域造成 有利或者不利或者二者兼有的影响, 因此人们在土地整理活动中 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正视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 响, 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对其可能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 价, 坚持经济、 社会、 生态三效益的统一, 在满足工程建设标准、 实 现建设目标的前提下,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手段, 维护实施区域 生态平衡、 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严金明, 钟金发, 池国仁. 土地整理.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2]罗明, 张惠远.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资源科学. (2) . 2002. 24 [3]尹力军.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3). [4]边振兴, 张心昱, 刘芳等. 浅析土地整理中的生态观.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4). [5] 张慧, 付梅臣. 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2005. 36(2). [6]杨晓艳, 张秋惠, 张海峰.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资源与产业. 2008. 10 (5).
◆社会观察
与程度, 减少了野生动植物的存活空间。 2. 空间格局 多种类型的植被单元组成的地表景观格局对生物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转换以及多样性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农 村居民点的拆建、 宜农未利用地的的开发、 大量农村道路、 沟渠的 修建等一系列的土地整治活动打乱了现有的空间格局甚至中断 某些生态过程。 如土地开发活动中, 对耕地开发面积的片面追求 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影响了植被的空间结构。 (三)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 破坏土壤结构 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 机械压实或开挖可能改变或者破坏 原有的特征结构; 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将导致土壤的酸化和板结, 造成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的破坏。 2. 加剧水土流失 施工期由于植被的破坏和地表的开挖, 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 显著增加, 流入溪沟和江、 河、 湖泊, 不仅影响水体水质, 且可导致 局部地段的溪河水道和湖泊的淤积与阻塞。尤其是施工方法不 当, 土地平整后闲置或植被恢复措施不足和不及时, 带来的水土 流失问题将更趋严重。 (四)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主要从污染大气环境、 影响局部气候过程、 降 低区域大气质量三个方面影响大气环境。施工场地的植被和土 壤被破坏后, 施工车辆行驶和渣土装卸以及水泥及石灰堆场会产 生大量的扬尘, 再加上施工车辆排放的废气和临时生活设施产生 的燃气污染物和油烟, 经过长期积累必将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负 面影响。 (五) 对敏感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过程 中, 部分地区由于受到眼前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地方政绩考核评估 机制的影响, 破坏了一部分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 景观, 造成了难以补偿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 在工程的施工过 程中将一定地域的农田连片集中, 形成相应的作物产业带, 可能 使片区作物趋于单一或生物多样性趋于均化, 系统异质性降低, 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抵抗性的减弱。 (六)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土地整理过程中路、 沟、 渠大量铺筑水泥, 原有河道的截弯取 直, 减少了寄养野生动植物的栖息之所, 线状工程设施的铺设使 得生物的活动和生存空间被隔断或孤立, 对农田物种的生殖和扩 散产生不利影响, 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四、 土地整理过程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一) 强化土地整理的工程保护措施 充分利用农田防护林、 水土保持林等生物性的保护工程以及 抗旱、 防洪、 防涝等工程所形成的工程防护体系防止土地退化, 提 高土地生产力, 提高土地整理的社会、 经济和生态效益。
◆社会观察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分析
高 抗
摘 要
于白云
胡美红
本文首先阐述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 介绍了土地整理的主要类型, 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
水文、 植被、 土壤环境、 气候环境、 敏感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 护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作者简介: 高抗,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 于白云、 胡美红,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 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 D922.6 一、 土地整理的内涵 我国的土地整理历史悠久, 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建国初期, 以实现 “耕者有其田” 为主要目的进行土地权属变更, 将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的人民公社化, 土 地收归集体, 土地整理以变更土地权属关系为主; 70 年代, 以平 整土地、 合并田块、 兴建新村等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直到 1998 年 《土地管理法》 修订通过,符合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的土地整理概念才正式提出, 其基本内涵是: 在一定区域内, 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按照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采取行政、 经济、 法 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 综合整治, 增 加可利用土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确保经济、 社会、 环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环。土地整理的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 方面。狭义的土地整理即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等, 对田、 水、 路、 林、 村进行综合整治, 调整土地关系,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 生活条件, 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 提高耕地质量; 本文所谈的土地 整理, 指的是广义的土地整理, 包含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 二、 土地整理的内容 (一) 农用地整理 指在以农用地 (主要是耕地) 为主的区域, 通过平整土地, 改 良土壤; 修建道路、 挖沟开渠、 布置林网、 埋设浇水管线等综合措 施,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居住 环境以及生态环境, 最终造福农民的活动。 (二) 土地复垦 指通过生物、 工程等措施, 对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 坏的土地采取治理措施, 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三)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对宜农未利用地采取整治措施, 以增加耕地面积、 改善生态 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活动。 (四) 建设用地整理 分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两大类。 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主要是针对农村中散乱、 废弃、 闲置 和利用率低下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 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 改善农村的生产、 生活条件, 提升农村建设用地总体利 文献标识码: A 用水平的活动。 2.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 对旧城镇、 旧厂房和旧工矿企业 等进行改造, 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 使城镇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土地价值得到提升, 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节约集约用地水 平得到提高的活动。 三、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 程,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利用一系列的生物和工程措施, 其整理过程在所难免地对项目区实施区域及影响范围内产生许 多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 对水环境系统的影响 1. 影响水文结构 水利工程项目、 农田排灌系统以及梯田改造等难以避免地对 地表水系结构和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同时, 还可能影响伴随 原有水系结构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如中断水系补给联 系, 造成流域补给过程受阻等。 2. 影响区域水资源分配 在一些水资源紧张的地区, 新增耕地的整理、 耕地的再开发、 植树种草等土地整理活动会增大区域水资源需求量, 加剧区域生 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矛盾, 加速水资源的枯竭。 3. 污染水体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 工矿企业安置、 迁村并点、 移民建 镇等都会导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增加。 其次, 通过加大 化肥、 农药、 农膜的使用量来改良土壤, 增加土地产出率, 较容易 诱发整理区内部及其周边乃至区域水体的污染。 (二) 对植被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影响 1. 数量结构 部分地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盲目扩张建设用地, 导致土地 垦殖系数的提高, 再加上宜农未利用地的开发等在一定程度上降 低了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和覆盖程度, 造成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 减少和退化。 同时, 过度提高土地垦殖系数和开发未利用土地让 单一的农业作物替代了多样化的植被, 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异 质性,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频率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2)12-167-02
2012 ・ 12 (中)
(二) 加强土地整理规划的景观生态设计 坚持规划先行, 项目立项和设计必须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 目规划为依据。 土地整理的内涵正在由单方面考虑经济效率, 片 面追求耕地面积扩大化, 转移到考虑经济、 社会、 生态综合效率, 全面提高人们生产条件、 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土地整理, 即景观生 态型的土地整理。 为了实现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改善目前 土地整理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的状况, 必须在土地整理项 目的设计前期阶段加入景观生态设计的观念, 以景观生百度文库学理论 为指导, 提高项目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编制 土地整理专项规划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土地整理规划的景 观生态设计, 同时, 提高外业调查水平和群众的参与度, 提高规划 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也有利于使农民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到 规划编制中所体现的生态保护意识, 从而保证土地整理项目达到 改善并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 (三) 对土地整理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 加强对规划实施进行跟踪监测与评价, 以掌握工程实施环境 保护措施的效果与区域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 监督工程规划 实施后的环境影响, 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 规划环境 影响及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 并确定为 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 总结该规划环境影 响评价的经验和教训。 (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使土地整理有法可依 《土地管理法》 和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 奠定了我国土地 整理工作的立法基础。 但是土地整理是一项影响范围广、 涉及利 益多的社会经济综合活动, 因此设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 束参与这项活动的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势在必行。在今后的土 地整理工作中, 我们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 尽快制 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法律法规体系, 使土地整理工作有法 可依, 并逐步实现法制化。 五、 结论 可以说任何一项土地整理活动都可能对项目实施区域造成 有利或者不利或者二者兼有的影响, 因此人们在土地整理活动中 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正视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 响, 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对其可能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 价, 坚持经济、 社会、 生态三效益的统一, 在满足工程建设标准、 实 现建设目标的前提下,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手段, 维护实施区域 生态平衡、 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严金明, 钟金发, 池国仁. 土地整理.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2]罗明, 张惠远.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资源科学. (2) . 2002. 24 [3]尹力军.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3). [4]边振兴, 张心昱, 刘芳等. 浅析土地整理中的生态观.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4). [5] 张慧, 付梅臣. 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2005. 36(2). [6]杨晓艳, 张秋惠, 张海峰.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资源与产业. 2008. 10 (5).
◆社会观察
与程度, 减少了野生动植物的存活空间。 2. 空间格局 多种类型的植被单元组成的地表景观格局对生物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转换以及多样性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农 村居民点的拆建、 宜农未利用地的的开发、 大量农村道路、 沟渠的 修建等一系列的土地整治活动打乱了现有的空间格局甚至中断 某些生态过程。 如土地开发活动中, 对耕地开发面积的片面追求 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影响了植被的空间结构。 (三)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 破坏土壤结构 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 机械压实或开挖可能改变或者破坏 原有的特征结构; 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将导致土壤的酸化和板结, 造成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的破坏。 2. 加剧水土流失 施工期由于植被的破坏和地表的开挖, 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 显著增加, 流入溪沟和江、 河、 湖泊, 不仅影响水体水质, 且可导致 局部地段的溪河水道和湖泊的淤积与阻塞。尤其是施工方法不 当, 土地平整后闲置或植被恢复措施不足和不及时, 带来的水土 流失问题将更趋严重。 (四)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主要从污染大气环境、 影响局部气候过程、 降 低区域大气质量三个方面影响大气环境。施工场地的植被和土 壤被破坏后, 施工车辆行驶和渣土装卸以及水泥及石灰堆场会产 生大量的扬尘, 再加上施工车辆排放的废气和临时生活设施产生 的燃气污染物和油烟, 经过长期积累必将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负 面影响。 (五) 对敏感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过程 中, 部分地区由于受到眼前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地方政绩考核评估 机制的影响, 破坏了一部分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 景观, 造成了难以补偿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 在工程的施工过 程中将一定地域的农田连片集中, 形成相应的作物产业带, 可能 使片区作物趋于单一或生物多样性趋于均化, 系统异质性降低, 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抵抗性的减弱。 (六)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土地整理过程中路、 沟、 渠大量铺筑水泥, 原有河道的截弯取 直, 减少了寄养野生动植物的栖息之所, 线状工程设施的铺设使 得生物的活动和生存空间被隔断或孤立, 对农田物种的生殖和扩 散产生不利影响, 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四、 土地整理过程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一) 强化土地整理的工程保护措施 充分利用农田防护林、 水土保持林等生物性的保护工程以及 抗旱、 防洪、 防涝等工程所形成的工程防护体系防止土地退化, 提 高土地生产力, 提高土地整理的社会、 经济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