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美术教育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都会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而感到自豪。
中国传统文化囊括了思想、道德、文字、典章、艺术、民间习俗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传”,即传布和流传;
“统”,即一脉相承、互相联系的系统。
传统是无形的思想与有形的行为模式,具有延续不断的规范力量,并且形成了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规范。
文化是生活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即成就人德行的礼仪教化,并被当作人人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形成良风美俗。
因此,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的积淀和精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根基所在。
可在庆幸前人留给我们如此辉煌成就的同时,当前一些人对传统文化逐渐疏远,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是陈旧、过时的文化。
因此,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课堂教育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其的认同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中讲到《五福捧寿》(图1)这件剪纸作品,很多学生对画面中的蝙蝠形象感到困惑、反感,他们想到的更多是欧洲小说中的德库拉伯爵和国外恐怖片中的吸血蝙蝠形象,而不知蝙蝠形象在中国传统纹饰中的吉祥寓意,更没有发现蝙蝠形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而且体现了中国含蓄、朴实的传统思想内涵和文化趣味。
《弟子规》属于国学启蒙类图书,而今人们对它十分陌生。
再看我们的传统节日,当前很多人对外来节日的关注度远超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已找不到往日的气氛。
清明节祭祖扫墓,以纪念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中秋节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亲情的传统;重阳节表现了尊老爱幼、提倡孝道的伦理思想……然而,外来的圣诞节、情人节更受人们的关注。
笔者并不否认外来文化的价值,在文化交融的今天,外来文化的注入本应该是值得庆幸的,但如果以舍弃自我为代价,那就实在令人痛惜了。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远离与对洋文化的热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一度较低,究其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
近年来,许多学校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活动中。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发挥美术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巨大优势和良好作用。
1.将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美术课堂
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
语文课上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离不开对作品文化背景的了解;历史课中的知识更是建立在时间轴上,如果仅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对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缺乏了解,对当时的典章、制度、思想等缺乏深入研究,就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
美术课也是如此。
如,中国民间美术中的门神,画面的形象、颜色、构图、纹饰体现了和谐、祥和、平安的文化内涵。
此外,剪纸作品《和合二仙》、年画作品《麒麟送子》,以及兽面纹、祥云纹等纹饰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文化、审美情趣密切相关。
如果忽视了作品背后的文化现象,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就会存在巨大的障碍,这些作品也只是停留在画面上的形式罢了。
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
如,朱耷的《荷石水禽图》构图、布局、章法不拘一格,其中的水禽体貌怪诞、神情奇特。
教师若单对朱耷坎坷的生平、个性的笔法进行讲解,学生恐怕仍不能深入理解。
因此,教师要从朱耷的气节、精神等方面入手,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又如,夏圭的《渔笛清幽》图大面积的留白体现了中国画与禅文化的意境。
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一语双关,意境深远,而这幅画正是我们民族特征的体现。
美术课堂本身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
无论是自然、朴实的陶艺,灿烂、辉煌的青铜工艺,巧夺天工的玉石雕刻,质朴、生动的陵墓雕塑,借物抒情的中国画,还是妙造自然的园林艺术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和学习这些作品,可以将传统文化思想有机融入美术课堂,既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美术教育的思考
□王明瑞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但当前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逐渐疏远。
怎样摆正传统文化的位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美术课堂,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术教学传承
106
教学心得
ART EDUCATION RESEARCH
图1
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说:“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一份关于学生兴趣点的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更愿意了解与现代科技有关的内容,仅有26%的学生愿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是陈旧、过时的。
如果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兴趣和认同感,那么无论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讲解其精华,学生都会无动于衷。
单纯地讲解传统文化事倍功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融入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1)兴趣是影响成败的关键
兴趣是人们做事情的内在动力,一旦有了兴趣,许多困难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美术课程改革中,为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往往将美术课程分成若干内容体系和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
学生有了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教师便可以在各个门类的美术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
如,可在电脑绘画模块中用软件绘制图画模仿水墨画创作,使学生在学习电脑软件操作的同时体会中国画的意境;可在书法和篆刻模块中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进而使其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民族传统和创造智慧。
此外,摄影、工艺、雕塑等选修模块也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能够减少教学阻力,达到宣传传统文化的目的。
(2)发掘闪光点,增强认同感
认同不是感情上的迁就,而是心灵深处的钦佩。
教师要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就必须发掘传统文化的闪光之处,使学生感受其深厚的魅力。
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如果一股脑儿地将传统文化搬上课堂,夸夸其谈地大讲传统文化,学生不但不会接受,反而容易出现厌学情绪,甚至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讲授绘画课程《卡通形象绘画》时,学生表示对日本和美国的动画更感兴趣,不知道中国传统动画的辉煌成就。
如果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国际地位和现代新形式水墨动画的魅力,定会为之惊叹和自豪。
3.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注入新的活力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就无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最终将停滞不前,被历史湮没。
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
力,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最终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绵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果仍然遵循陈旧的审美原则,只会增加人们对其的困惑与反感。
梅兰芳曾在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等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新的元素,最终创立了“梅派”的艺术风格。
梅兰芳不仅继承了传统,更发展了传统,他给京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使之再次走上高峰。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内掀起了设计行业兴起了“中国风”,设计者将传统纹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给这些纹饰赋予了新的生命,这些元素也闪烁出新的光彩。
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更加谨慎地选择传统文化内容,并允许学生选择性地接受与再加工。
这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的再创造与积极传承。
总之,在美术课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会给美术课程增色不少,同时使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如果教师能以发自内心的热情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将一片辉煌。
曾经的辉煌只能代表过去,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我们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发展它,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让传统文化贴近生活。
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杭间,何洁,靳棣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2]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实验中学)
编辑倪昌立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