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孔子的文学思想

(1)、文学和道德修养的关系:

夸大了诗歌对道德修养的作用,忽略了诗歌的审美倾向。过分渲染了文学的道德修养作用,对后世的文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不学诗,无以言”《季氏》,其他的文论见于《论语》。

(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兴:启发人群(孔安国和朱熹注)

观:认识现实(郑玄和朱熹注)

群:团结人群的作用(孔安国和朱熹注)

怨:怨刺上政,表达民情,体现生活中的幽怨。(孔安国注)

“诗可以兴……”《论语·阳货》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等作用。

(3)、文学批评的标准:

孔子重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其评价的标准是:思无邪(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从艺术上讲,“无邪归于政”,又是一种综合之美的体现。

从音乐的角度,强调一种平和的音乐,对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追求强烈的思想冲击,并强调一种综合之美。

2、孟子的文学思想

(1)、知人论世:理论来源于《孟子·万章下》

在阅读中应该分析不同的背景,做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在阅读中,推求作者之意。

(2)、知言养气:理论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

养气是人工大道德修养;知言是辨别言辞的能力。重点在于养气。

由于人有性善的根,在培养善根就应该有“浩然之气”。

3、《诗大序》及封建正统文论观的确立

(1)、诗歌的社会特点和作用

特点:是先秦诗乐思想的总结。说明诗歌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表现,是诗乐舞的三位一体的,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面貌

作用:从《荀子》、《乐记》的主张,强调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2)、诗之六义

1、六义的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郑玄注:风,一国使事;雅,天下之事;颂,祭祀之事;赋,直铺陈其事;比,托事于物;兴,取善事以喻劝

刘勰;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黄侃:比:比附事理;兴,因物起情

2、诗的美刺:认为诗歌的美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咏物性情,以风其上”。要求诗歌为封

建政治服务。是对《诗》的狭窄的理解。

3、对诗歌的风格要求:在诗歌进行讽谏的时候,应当比较委婉,是孔子“敦柔施教”的体

现。“上以讽化下,下以讽刺上”郑玄说:“不斥言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不

直言君之过失……”

4、变风变雅: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就是“乱世之音”。郑玄是从时间上来

划分变风变雅的。其实际上是从政教得失来划分的。变风变雅的特点:“发乎情,止乎

义”。

4、《典论·论文》——我国文学批派是史上的第一篇专论

(1)、作家论:侧重于作家的气质,才智与作品联系的“文气说”。“文以气为主”造成作家创作差异是因为“禀气”形成的。关于“气”的说法:孟子的“浩然之气”;王充“元气说”;《礼记·乐记》中的“以气论乐”。曹丕“文气说”的特点:1。曹丕的文气说类似于今天的风格品质;2。说某人气的时候,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天赋气质和情性,是人物个性的特殊体现,是区别与孟子的浩然之气的。

该种气体现在文章中,便形成了作品独特的风格。其价值在于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之间的关系。(2)、文体论:

“夫文,本同而末异”。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末,文章的各种体裁。

贡献:开创了文体的全面概括;提出了“”诗赋欲立的观点,将文学与非文学区分开来,看到了文学的美学特征,突破了汉代“诗言志”的思想,将文学解放出来。

(3)、文学价值论: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给予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经国之大业”,指的是对国家来说的;

“不朽之盛事”,指的是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来说的。

——附注:古代对文学价值的观点:孔子的“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先秦是文史哲不分;汉代是依经立论。

(4)、文学批评论:

—文人相轻现象:

原因:1创作主体在认识上的缺陷。对自己长处“善于自见”,2创作主体在掌握各种文体上的不同。“问非一体,岂能备善?”

解决办法:应该“审己度人”。

—阻碍人们正确认识文学作品的现象:“贵远贱近”“相生背对”

5、陆机的《文赋》

(1)、主要内容:

首次全面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包括了创作论和风格论。细致地分析了文学的创作过程,提出了文学理论上许多重要的问题。

(2)、理论贡献:

1、论述具体的创作过程:

a准备阶段:“停中区以玄览,遗情志于典坟”,该阶段是在“意不衬物”的基础上的,先观察外物,然后体验。

B构思阶段:由想像活动开始——艺术形象形成——用适合的文辞表达出来。“情瞳龍而弥鲜,物照日折而互进”(为解决文辞的独创)

C灵感过程:指出是难以把握灵感的并且指出林感的“突发而短暂”“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但是把灵感归结于“天机之骏利”,指灵感不是人所能左右的,而是因该顺其自然。

2、“诗缘情而绮靡”:

讲出诗歌的特点:诗是缘情,并不是止乎礼仪的束缚,有巨大的开辟作用。应该抒发情感。“缘情”在突破传统的经学上有很大的突破。与曹丕的“诗赋欲立”无较大区别,其主要指的是“精妙之言”是对当时文论的总结对南北朝文学有指导作用。3、风格论:总结了当时个中问题的风格,并从理论上总结了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体:文章的体裁与风格,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多样化的风格是与作家本人创作个性做决定的。

风格的不同是与问题的本身相关的。

6、文笔说:

文:有韵为文。

笔:无韵为笔。

关于文笔划分的沿革:(1)汉代出现了“笔札”。

(2)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明确指出了文与笔的区分:“手笔差异,文不拘韵故也”,“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3)刘勰的《文心雕龙》接受“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的说法的。

(4)萧绎《金楼子·立言篇》“不便为诗……善为章奏”将诗歌称为是“文”。(同时也是对笔的轻视态度)

—文笔说代表该时期人们对文学的功利的认识体现于:(1)、“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抒情性质和巨大的感染力量。(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2)、辞藻的华美“宫征靡曼…”

(3)、声律和谐,是对诗歌应月美的追求。

7、声律论:

形成于南齐,要求诗歌语言变化的和谐,并提出比较严格的格律。

兴起的背景:

(1)(《世说新语》)传统的影响。

(2)佛教中佛经的宣传是相当注重佛经的。

(3)音韵学本身的发展

(4)在永明时期之前,人们对诗歌中阴韵之美有一定的认识。

(5)《西京札记》司马相如:“性别宫商”。范晔与谢庄的先驱知道作用。

内容;——代表人物:王融、谢眺、沈约(《四声谱》《宋书·谢灵运传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