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壹、民族主義的起源與發展──存在已久但古今異議的概念

一、楔子:美國史家卡爾頓•海思說:「民族情感與愛國情緒都不是新鮮事,然而民族主義則為現代的產物。」

二、西方民族主義的乍現:古代希伯來人(或猶太人)與希臘人,都有明顯的民族情感,但都沒能形成民族主義。

(一)事例:1.宗教上的自信:希伯來人的猶太教信仰,使他們自信是上帝特別眷顧,而可望得救的「選民」。

2.文化上的驕傲:希臘人打敗波斯人後,對於自己的文明成就極感自負,而將其他族群視為野蠻。

(二)結語:希伯來人的部落信仰和希臘人的文化優越意識,都只是一種「種族中心立場」,而不是民族主義。

三、中古時代政教的壓抑:羅馬帝國與基督教會兩者的統治態度,都屬於大同一統觀,無助於民族主義的發展。

(一)中古初期:1.超越國界:跨越上古與中古的羅馬帝國及其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均強調一統天下的霸權。

2.信仰無限:掌握統治權的基督教會,則提倡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超越民族、國家的一統信仰。

(二)中古末期:1.政治上:羅馬帝國已經滅亡(東羅馬亡於1453年),建立歐洲一統帝國的想法,才大為消退。

2.宗教上:基督教會因長期統治而出現爭權奪利的腐化情形,已為人詬病,勢力也大不如前。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演化:中古以來,割據一方的封建君主開始建立獨立政權;各地方言也有利於國語的形成。

(一)發展:1.初現時代:民族國家的體制與民族主義的概念,約在十五、十六世紀出現;打破了一統的觀念。

2.新興背景:此時建立的民族王國,主要是各地君王對抗外侮、反對大一統帝國與教會控制的產物。

(三)結果:新興君主推展其絕對權力於國內,但各國都還未努力在本國內塑造一個平等、自由而團結的民族。

五、現代民族國家的發展:現代的民族主義思想及真正的民族國家建國運動,是遲至法國大革命以後才形成的。

(一)理念上:十九世紀,各種主義爭鳴,經過學者與革命家的闡述,民族主義的思想才呈現龐大精深的面貌。

(二)實踐上:1.意義:民族主義表面上為政治的思潮,但其推動的歷程與成果即是一場建立民族國家的運動。

2.方法:透過國家力量的鑄造,對特定區域進行血統、語文、宗教信仰與文化傳統等的同質化。貳、民族主義的轉變──既能團結國民也能迫害他族的雙刃刀劍

一、民族主義的實踐:民族主義者的目標,就是建立民族國家;一旦面對其他民族,這個理念就無法徹底實踐。

(一)理念:歷史上,建立民族國家的目標極難達成;所以民族主義是現代的產物,有人視之為現代化的表徵。

(二)內涵:民族主義講求各民族的平等自治,建立在民族國家基礎上的國際社會,才是平等和平的大同世界。

二、民族主義的質變:諷刺的是,十九世紀後期歐洲竟發展出「新帝國主義」,進行對亞、非民族的侵略剝削。

(一)起因:德意志與義大利完成統一後,西方工業國家挾科技力量與民族優越感,對亞、非進行瘋狂的侵略。

(二)內涵:新帝國主義不僅涵括舊帝國主義的經濟掠奪,還有領土上的野心與證明進入列強之林的政治目的。

(三)發展:民族主義在漸為世人肯定之後,歐洲列強對傷害其他民族情感和權利的帝國主義行徑也漸感不安。

(四)結果:西方人提出許多自圓其說的辯詞,以掩飾保守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罪行,並合理化殖民侵略的霸道。

1.白種人的負擔:表面上強調西方人對落後地區的教化與開發貢獻,以此作為指揮和奴役殖民地的藉口。

2.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學者及新帝國主義者引用生物學理論,強調適者生存的競爭有助於文明的進步。

三、民族國家的勃興:廿世紀的二次世界大戰,亞、非兩洲的民族主義蜂起雲湧,新興民族國家競相爭取獨立。參、補充──

一、關鍵字詞:大一統觀、民族主義、民族國家、新帝國主義、白種人的負擔、社會達爾文主義。

二、新帝國主義:高亞偉著,《世界通史》(下)〈第十三章新帝國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臺北,1986年5月。

「十九世紀間,世界各國受到產業革命的影響,而被劃分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國家:一是工業發達的強國,一是工業落後的弱國。任何……發達的國家,都注意於工業製成品的外銷與工業原料的爭取,工業落後的弱國,就恰巧成為各工業強國外銷商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的對象。因此伴隨着工業強國的興起,世界上又引起一次爭奪殖民地的狂潮……至十九世紀後期達到最高峰。……十五世紀末年新航路和新大陸發現後,歐洲白人即向世界各地瘋狂侵略,除將整個西半球佔為己有以外,還向亞洲各地侵略。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間向外侵略的國家,我們稱之為舊帝國主義……十九世紀侵略他國的工業強國……稱之為新帝國主義。新舊帝國主義比較……:(一)舊帝國主義時代侵略與被侵略國家,同以農業為基礎,國力相差不遠,許多被侵略的國家如我國、日本等尚可閉關自守,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侵略國家改為工業強國,而這些國家又都挾着優勢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力量,來侵略工業落後的弱國……弱國不僅無法閉關自守,甚至缺乏抵抗的能力。(二)自從經過舊帝國主義時代約三

百年的瘋狂侵略,世界上大部份的地區已被歐洲白人佔奪,及至十九世紀可供新帝國主義侵略的地區,已經所剩無幾,因此十九世紀各工業強國就只得集中在幾個地區作激烈的爭奪。新帝國主義間因爭奪殖民地所產生的新仇,再加上它們彼此間原有的舊恨,後來就形成兩個敵對的軍事同盟,終於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三、社會達爾文主義:引鄧元忠,《西洋近代文化史》〈第25章機械觀的完成與變更〉臺北,五南,1990年。「(三、達爾文主義的影響)美國哲學家杜威說:『達爾文著“物種起源論”,介紹了一個新的思想模式,勢將改換知識之邏輯。吾人對道德、政治以及宗教的看法,亦因而有異。進化論對社會以及整個思想界的重要性,不是理論是否正確的問題,也不是一個是非的問題,而是一個影響力的問題。』……在社會政治方面,達爾文主義的影響甚廣,『適者生存』之說替競爭得勝的新興中產階級賦予一有力證據。同時在政治上引起進步分子與反動分子的衝突。各種不同的革命人物,更以進步為名,推展其活動。白種人的優越感,特別是安格魯撒克遜族,得到達爾文主義道德上的支持,他們向世界的侵略,却被認為是『白種人的負擔』或『天賦使命』,而有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之出現。幾乎整個世界變成屬於白人的,主要是英國的殖民地。達爾文即深信此說。

一八八一年,在他臨死前不久,曾說:『高加索人種(白人)已為生存競爭而擊敗土耳其人。不久全世界內,次等落伍的種族會被高等文化的種族所消滅。』」

四、近代的民族主義:引F. M. Watkins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的時代》臺北,聯經出版,1986年三印。「〈第五章民族主義〉隨著拿破崙帝國在一八一五年的崩潰……保守的君主復辟了,以前的統治階級又恢復其原有的地位。……此後戰爭已不再是自由主義者與保守主義者之間壁壘分明的鬪爭;民族主義至此也已是要加以考慮的一個因素。在推翻拿破崙時達到最高峯的有力的反抗運動,一直是以保守主義和民族主義來激勵人心;並且有著民族主義者所宣稱的,要反對其所拯救過的君主。一代的帝國榮光也增強了法國人在民族上的自我意識。當路易十六恢復其波旁王朝的王位,而在越過邊境時所公佈的第一個告示是:『又一個法國人正在返回法國。』這張正合時宜的佈告默認了一項事實:今後君主不再只是擁有繼承權而已,最好是能做為國家的代表。民族意識已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從那時起,所有其他的信條都必須與之媾和。很明顯的,民族主義在現代世界中是一股勢力。然而若要說明構成民族的成因是什麼,就困難得多了。對於部族、地方與職業的忠貞是很容易加以解釋的。具有共同背景的人總是很容易把他們自己想成是一個團體,並且視其他人為外人。民族也是一個自覺的團體,但是卻具有一個完全屬於它自己的特性。它的特色是:相當大,總數達好幾百萬人,包括所有的階層與職業階層,而且時常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地區次文化(regional sub-culturds,譯註:次文化於此是指組合成民族的各地區人民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其成員可能信仰不同的宗教,甚至也可能是使用不同的語言。

然而,儘管如此,在他們過去或現在的經驗裏,總有某些事物使他們感覺為一體,而所有其他人都被總括為外國人。由於民族的成因常是難以見到,因此只能從其後果來加以界定。一個民族即是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不論是基於何種理由,都意識到自己團體的獨特性,以致憤恨受外國人的統治,並且要求自己成為一主權國家。」五、馬志尼的民族主義:出版資料(《意識型態的時代──從1750年到現在的政治思想》)仝前,pp.47-48。

「一位傑出的早期民族主義者──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是一位義大利的愛國主義者;在將義大利人民團結於一個單一民族政府下的長期與艱苦的奮鬪中,他是一位領導人物。同時馬志尼也是一位一般的理論家,信仰民族自決是解決所有政治問題的普遍原則。他的學說在許多方面聽起來都好像是,民族主義者對於自由主義意識型態的詮釋。但是,馬志尼本人根本不是一位自由主義者。對他而言,任何形式的個人自我追求都將被視為是背叛民族。其最著名的論文題目〔人的職責〕(The Duties of Man),就是刻意針對自由主義的個人權利原則挑戰。他的著作以一種非常清晰與毫不妥協的方式,顯示了自由民族主義所固有的一切難題。(1.其自由主義面)世界主義是馬志尼思想中最具自由主義色彩的部分。自由主義者總認為他們不僅是在為一個民族而努力,而且是為全人類而努力。他們的終極目標……民族國家和平地合作,彼此所爭者只是欲求為全體服務……

致力於人類的共同福利。(2.其反自由主義面)雖然馬志尼在論述國際事務時,使用了『自由』與『進步』等名詞……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相似而已。基本的差異是在於他關心的是民族集體的自由,而非個人的自由……進步是有關集體行動而非個人行動的問題。對於人類福利的貢獻是屬於民族的貢獻,而個人能夠為人類服務的唯一方法是,為其民族服務。……他拒斥思想自由……強調民族統一……政府主要的責任之一就是:使所有的公民都能享有共同的民族傳統,以維護與發展民族性。而這需要有集中控制的教育體系,也需要審慎消除所有偏差的思想模式……如果新觀念有可能危及民族的共識,就不應加以容忍。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創造自由思想的個人,而是在產生具有愛民族之表現的民主社羣……因此他對於經濟上的個人主義此一觀念,同樣不表同情。」六、帝國主義的時代:引艾瑞克•霍布斯邦著,賈士蘅譯,《帝國的年代》,臺北,麥田出版,1997年3月。「一個由已開發或發展中的資本主義核心地帶決定其步調的世界經濟,非常容易變成一個由『先進地區』支配『落後地區』的世界,簡言之,也就是變成一個帝國的世界。但是,矛盾的是,從一八七五到一九一四這段期間之所以可稱為『帝國的年代』,不僅是因為它發展出一種新的帝國主義……在世界近代史上,正式自稱為『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