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4、辽、金、元本 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 刻书内容:农书较多 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
• 5.明本 • 明代有经厂刻书、国子监刻书、藩府刻书、家刻、 坊刻。 • 刻书单位:藩刻本、家刻本较精,经厂本、书帕 本、坊本名声不佳。 • 刻书时间:前期:嘉靖以前多善本,质量较高。 后期: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以后,私意删改书 籍的现象比较严重。
• • • •
3.宋本 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的昌隆时代。 刻书单位: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鼎足而立。 刻书内容:官刻偏重经史,也刻律书、医书等。 私刻本遍及四部而偏重子集 • 宋本在版式、字体、装帧、避讳等方面都有特点
• 人们特别重视宋本的原因: (1)刻印时间早,比较接近书的原貌。 (2)经过认真的校勘 (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 (4)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 二、古书版式术语简介
• 1.单页版式 • 版面 版框 书耳 界行 版心(版口、书口) 鱼尾 象鼻 • 2.成册线装书 • 书皮(书衣) 书签 书脑 书脊(书背)书口 书首(书头) 书根
单页版式
书耳
版记
成册线装书装桢结构图
第三节
版本的类型
• 我国古籍,都是以抄写本和刻印本两种形式流传 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域有异,写刻 者有别,以及写刻方式的差别,因而便产生了各 种不同的版本类型。
• (2)包背装
• 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装订方法是:将书 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 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
• (3)线装
• 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 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因此,多为线装书。因而有人甚 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 最进步的一种。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 • • • 通行本: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残本:不完整的书。火灾后幸存的残本称焦尾本。 善本: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的本子。 珍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 性而又流传甚少的书。 • 孤本:世间仅存的书。
第四节 版本的鉴别与选择
一、善本述要
• 1.善本的产生及其原因 •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 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 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 事半功倍。” • 古人读书因不择版本,特别是选用劣本而造成重 要失误: • 《颜氏家训· 勉学篇》: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 《蜀都赋》注,解‚蹲鸱(dūn chī ),芋也。‛ 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捐惠蹲 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 此。
• 2.私刻本
• 家刻本:私人所刻,包括个人、家族和家塾刻本。自宋以 来,私家刻书历代皆有。到了明清两代,更有了以收藏、 校订、刻印书籍著名的个人和家族。如明末毛晋的汲古阁, 清代卢文弨的抱经堂,鲍廷博的知不足斋,纳兰性德的通 志堂,顾嗣立的秀野草堂,黄丕烈的士礼居等,都刻印了 不少图书,并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古籍版本中的独立 品种。 • 坊刻本:书商所刻,由书坊主人主持其事,其目的主要是 为了赢利
• 2.卷轴体式 • (1)卷轴装
• 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 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 (2)卷子装
• 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 多相似之处。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 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 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第一节 版本及版本学
• 一、版本的概念
•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 • 狭义的古籍版本专指雕版印本。 • 广义的古籍版本泛指包括写本、印本在内 的,用各种方法制作而成的古代图书的各 种本子。
• 王欣夫先生认为: • “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 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 稿本在内。”(《古文献学要略· 版本的起源和发 展》) •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 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 各种形态的本子。
• 活字本: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活 字等。
活字制版
武英殿銅活字版印刷品
• 石印本:用石材制版印刷的书本。 • 珂罗版印本:多属于影印本。 • 批校本、题跋本:写本或印本,经过读书人批注、校勘或 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题跋本。名家批校、题跋本一向 受藏书家重视。
石印
珂罗版
(六)按流通情况区分
(二)按地域区分
• 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 ,浙本中又有杭州本、越 州本、婺州本、严州本、衢州本等。 • 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蜀本又有成都本、 眉山本等。 • 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建本之中又有建 阳本、麻沙本、泉州本等。 • 平水本:平水即今山西临汾,又称平阳,金、元 北方刻书中心 。
第3章 :古籍文献的版本
• 参考文献:
• 1.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岳麓书社1999年版 • 2.毛春翔著:《古书版本常谈》,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年版 • 3.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版本编》, 齐鲁书社1998年版
目录
• • • •
第一节 版本及版本学 第二节 古书的装订形式 第三节 版本的类型 第四节 版本的鉴别与选择
(三)按刻书单位区分 • 1.官刻本
• 监本:各朝国子监刻印的书称“监本”。 • 经厂本:明、代为刻印诸经,司礼监专设刻印了许多其他 图书。 •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的书称“内府本”。 • 殿本:清武英殿刻印的书,简称“殿本”或“殿版”。 • 聚珍本:即木活字本。乾隆皇帝命金简制木活字印书,因 嫌“活”字不雅,赐名“聚珍”。 • 局版:清同治、光绪年间各地成立书局,如江苏书局、淮 南书局、湖北崇文书局等,他们所刻印的书,简称“局本” 或“局版”。
(二)刊刻本
按时代划分
• 1.唐本 • 唐代是我国雕版印刷的初创时期。 • 刻书内容:唐雕印本以佛经最多,历书、字书、 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常用杂书次之。 • 刻书单位:坊刻最多,其次家刻。
• 2.五代本 • 刻书内容:在大量刻印宗教、杂书的同时,开始 刻印经书、类书、诗文集等。 • 刻书单位:官刻和家刻发展很快。国子监刻书、 封建士大夫私家刻书
(四)按形式区分
• 1.以版式(尺寸规格)区分 • 巾箱本: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 两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下两栏的印本。或上图下 文,或下栏为正文,上栏为注解或批语,多为民 间通俗读物。 • 三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中下三栏的印本。和两节 版本相似。
• 2.以字体区分
• 大字本:纸幅宽大,版式疏朗,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 20字 • 中字本:框高20厘米左右,广13、14厘米,每半页11、 12行,行20字左右。 • 小字本:版框不一定比中字本小,每半页13行以上,行 23、24字以上,行紧字密。
• (3)旋风装
• 是从卷轴体式到册页体式的一种过渡形式,古人称之为 “旋风叶子”、“旋风叶卷子”。因其书叶鳞次栉比,貌 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 3. 折叠体式 • 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 4. 册页体式
• (1)蝴蝶装 • 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 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 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 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 《汉书· 河间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 与之,留其真。”这里的“善书”,就是“善 本”,这是读书强调“善本”的开端。 • (宋)朱彧(yù)《萍州可谈》卷1:三舍法行 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 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 ‚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 也。‛
• 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 • 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 册页过渡的旋风装: • 3.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 • 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
• 1.简策体式 • 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 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 部书的基本单位。一部书 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 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 亦称“简策”。 • 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 最为流行,到东汉、魏、 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 式。
• (明)陆深《金台纪闻》:金华戴元礼,国初名 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盈户,酬应不 间。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 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 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錫一块。‛麾之去。 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錫入煎剂法,特叩之。答 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餳‛ (同‚糖‛)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 ‚餳‛‚錫‛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
• 二、版本学
• 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 和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问题的一门科学。版本学 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 后得到真的善本,以便学者利用。
• 三、学习版本的目的
• 文献学专业:鉴定善本 • 汉语言文学专业:知善本、用善本
第二节 古书的装订形式
• 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
(一)抄写本
按时代、抄写者、抄写形式分: • 写本,即作者手工写成之书。 • 稿本又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上版稿本。 • 抄本,依据某种底本传写的书籍。
写本(抄本)
《湖北通志-舆地志》不分卷,此书为民国杨守敬编撰,为手稿本。
清稿本
太平天国天条书 民国间梁启超抄本(自荷兰抄回)
《冠悔堂丛书》清杜浚编,抄本,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此本为海内孤本。
• 写本需要说明的三种情况
• 其一,宋时亦主要靠传抄,故统称写本,其中,唐人抄 写的书通常称“唐写本”,又因多为“卷子装”,如手 卷之状,故又名“唐卷子本”。唐宋以后手写传抄的书 籍统称抄本; • 其二,一书传抄出自名家之手,无论时代早晚,概称写 本; • 其三,凡抄写的宗教经典,也统称写经,而不是抄经。
• 3.以颜色区分
• 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用不同颜色分几次 印刷的书称套印本。 • 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
• 蓝印本:用蓝色刷印的本子。
(五)按刻印情况区分
• 祖本:原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 翻刻本:重刻本,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 重新付刻的本子。 • 影刻本:覆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 • 修补本:用经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用屡经修补的书 版印的书称递修本。 • 邋遢本:用模糊不清的书版印的书。大花脸本指墨色深 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印得又模糊不清。 • 百衲本:配本,用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一部书或一套丛书。
• 这些差别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所 以古人就提出古籍善本的概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到宋代,学者普遍有了善本的概念。如叶梦得《石林燕语》 卷8说: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 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 朱弁(biàn)《曲洧(wěi)旧闻》卷4说:宋次道(敏求) 家藏书,皆校雠三五遍,世之藏书,以次道家为善本。
• 从刻书地区看:各地水平不平衡 • 胡应麟:“天下印书,以杭为上,蜀次之,闽最 下。” • 明本的缺点:校勘不精,脱漏甚多;随意窜改古 书;多序;作伪较多。
• 6.清本 • 宫廷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清代后期的官书 局刻本、家刻本较精,盖过了坊刻本。 • 刻书时间:前期比较发达,尤其是康、雍、乾三 朝刻书最多。 • 刻书地区:北京和江浙地区刻书最多。 • 刻本内容:丛书较多。
• 可见,读书应选择版本,余嘉锡先生对版本的差 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极为透彻:
• 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 而刻版,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 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士者。于是有断烂而部 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 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目录学 发微·版本序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