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传播到传播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0卷 总第41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5 2008(Vo l.10 Sum No.41)
从跨文化传播到传播文化
*
浅论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影响之嬗变
蔡小华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动画片进入中国至今,许多经典的日本动画片已经是中国受众耳熟能详的,特别是伴随着动画片成长起来的八零后那一代人。除此之外,在中国还到处充斥着与日本动画片相关的产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本文则旨在分析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实现跨文化适应的原因及其它的跨文化传播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动画片;跨文化传播;青少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8)05-0202-03
一、日本动画片在中国播出历史概述
动画(Animate)在英语字典中的解释是 赋予生命 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似乎具有上帝的权威,然而这种权威不是别的,正是人类思维的能力以及由思想支配的创造技能。这种技能使得本来没有生命的各种造型艺术符号活动起来,并能够赋予其某种含义。在日本,大约在1925年前后由山本藤延郎和村本安次创始动画片,此后持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80年代以来涌现了以宫崎骏、大友克扬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动画人,日本也成为世界上的动画大国之一[1]。动画片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还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从日本动画片的传播媒介来看,其在中国的传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动画片趁着中国改革开放之机进入中国,但这个时期从没有大规模、成系列地引进过日本动漫,但积少成多,各电视台陆陆续续引进的动画片数量仍不在少数, 变形金刚 、 一休 、 花仙子 、 忍者乱太郎 、 机器猫 等片子皆是在这一时期引进。这一传播时期,传者为官方电视台;是主流媒体;动画片的受者主要为当时就读幼稚园、小学、中学的学生,动画片只是作为少年儿童的娱乐手段之一。所以尽管此时的日本动画片也很受欢迎,但没能形成一股潮流。但这种情况很快被打破,1990年左右, 圣斗士星矢 开始在国内部分电视台播放,其精彩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角色、新颖的画面造型对孩童无疑有着无比的诱惑力。 圣斗士星矢 迅速在播放的当地受到青少年的热捧。看到了有如此热烈的反响,各地电视台竞相引进此片,并由此带动内地掀起一股巨大的 圣斗士星矢 热潮。现时众多二十岁左右的动画迷,几乎都是从那时开始真正喜欢上日本动画片的。但这时由于对动画片的播放仍然只限于官方的电视台,而且电视台的播出也是根据少年的闲暇时间来安排,所以此时日本动画片的影响范围还是很有限的。
第二个时期是从1998年开始,当年,几乎是全国的电视台都在热播同一部动画 灌篮高手 。并且,这部充满热血的作品引发了比 圣斗士星矢 更为巨大的反响。当年的中小学生,无论男女,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樱木花道或是流川枫(两人为片中主角)的名字。这一次的情况跟上次不同的是,还引发了盗版动画的风行,或许是巧合,当时正好产生了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将影像存储在光碟上的技术 VCD技术,而这是盗版所需要的。或许这一切已是历史的必然,正是受众对动画片的巨大需求量,催生了大量的盗版动画片,远远超过了官方译制片。这可能是因为通过官方引进的动画片不管从数量和内容上都不能满足市场和受众的需要。但盗版的产品就难以避免粗制滥造。这样受众肯定是叫苦不迭。但又无能为力。
第三个时期是互联网的出现。动画迷们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动画片资源,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观看动画片。但他们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字幕翻译问题。于是这时又应运而生了众多的字幕社,如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数十间高校都曾建立过基于动漫社的字幕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尝试使动漫迷开始正视互联网对于动漫本身的传播作用。除此之外原本只是作为动漫迷交流平台而存在的漫游、空间、极影、天香、花园等各大动漫论坛也纷纷成立字幕社。
*收稿日期:2008-07-02
作者简介:蔡小华(1980-),男,湖南湘潭市人,湖南省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新闻学。
二、日本动画片的跨过文化传播及影响
跨文化传播,从学理上说,是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2]。通过以上对日本动画片在中国播出情况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到日本动画片在中国的流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且它的风靡不是借助于主流媒体而是非主流媒体。但不管怎样,日本动画片在中国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得到了中国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的青睐,那么日本动画片是如何跨过文化体系界限实现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的呢?
1.作品本身的魅力
(1)多样的题材。日本动画片的题材从神话、科幻到现实均有,非常丰富。而其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如近几年走红的 樱桃小丸子 反映的是其貌不扬、爱偷懒、会耍小脾气、并且有些小心眼的小学生和其家人的普通生活故事。也许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并不完美,但他却是活生生的,也容易得到少年儿童的认同和喜欢。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日本动画片善于从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源中汲取素材。这一点,中国观众应该是感触最深的。比如 最游记 、 铁板三国志 等都是对中国的文化资源的借用,不过它对中国传统做了反叛,人物形象也做了不一样的刻画,让观众领略了别样的风格。
(2)普适性的主题。日本动画片包含了许多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宫崎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貌似浅显的动画中关注的是人性的真、善、美,讨论的是环保、科技发展、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等具有现实意义以及成长等容易引起共鸣的课题。作为已经遗忘了童真和童趣的成年人,你可以轻视动画,却不可以无视宫崎骏动画的深刻主题、宏大的叙事、渴望回归的淡淡哀愁。如 幽灵公主 这部影片的主题:描写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搏斗的经过,也道出了人类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人类追求生存与幸福的本能,就是自然界中其他种族冲突的来源,尤其是在人类开始掌握了更高的科学技术之后。在宫崎骏的笔下,人与自然、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3]。
(3)唯美的风格。日本动画片的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以宫崎骏的作品 幽灵公主 为例。首先是是影片中出现的画面与景物,大量葱郁的森林,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水光树影相映,还有夜晚涉水而来,满身透着绿色荧光的麒麟神以及在森林里游弋的绿色的小树精,以及最后出现的花草丛生的画面。都是很美。另外是其作品内容的感伤美, 幽灵公主 中的阿姗,自小被遗弃在山林中,被犬狼收养,面对人类对山林的无度开发,她头戴绳文时代的土偶面具,身披狼皮和森林诸神一道抗击人类的行为。她敏捷、凶猛带有原始的暴力和野性,多次孤身闯入达达城,与女总督展开激烈的斗争。孤独和对人类行为的愤恨使她用坚强和冷酷把自己包裹起来,面对少年勇士阿席达卡多次出手相助以及对她的爱慕之情,她刻意回避,但内心受到触动,从猪神手中救下阿席达卡。但是,她始终无法原谅人类对自然所犯下的罪行,当群山万壑被麒麟神重新赋予生命,她仍然不肯和爱慕她的少年勇士一起回归人类的队伍,仍然头戴面具、身披狼皮和犬狼神返回林,阿珊的悲剧境遇让这样一部阳刚气十足的影片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气氛。当然这些对美的描述都是基于日本文化对美的理解的基础上,不过有些是人类共同认同的。
2.技术的发展
在文章的上面段落里就谈到,VCD技术发展满足了盗版的需要。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才造就了今天日本动画片的繁荣。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也许如麦克卢汉那样的媒介决定论有些过火,但恐怕说没有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动画片的今天也并不为过。在主流媒体上的动画片的数量和内容都有限的条件下是网络挺身而出,为国内受众提供了种类繁多、十分精彩的影片资源,而且也是因为互联网那些对动画片感兴趣的迷才有机会参与到日本动画片的字幕翻译中,而正是他们的工作保证了更多的人能更好、更容易的享受日本动画片。
3.迷们的中介作用
随着日本动画的流行,它也就相应地培养了一批日本动画迷,作为一个 迷 ,这就意味着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 迷 和其他不太过分的大众读者的差别只是程度上而非性质上的差别。着迷主要包含两种行为的特殊性:辨识力与生产力[4]。根据费斯克的说法,迷比一般的受众更过的介入文本,当然地他们也就对文本及其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有更多的了解;他们还可能自己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作为介入文本的一种手段。基于这个前提,我们不妨做一个更进一步的探讨,当动画迷们在自己的日常的生活中、在网络上的论坛和社区讨论日本动画、发表与之有关的评论、创造与之有关的文本这种种行为肯定会对周围人产生影响。在罗杰斯和休梅克的著作 创新扩散 的早期版本中曾这样写道: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传播新观念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方法的最有效途径[5]。把这个观点用在动画迷身上,我们可以这样来做一个总结:动画迷和网络传播的结合推动了日本动画的风行。在这个过程中迷的作用有些类似于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的人际传播的作用。虽然这样说可能有些过,但起码他们之间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成熟的产业模式
日本动画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同与之相关的产品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有漫画、玩具、电玩、服装、生活用品等等。从产业的角度看靠播出动画片获取的利润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为后续衍生价值打基础而已,绝大部分的利润产生在衍生品的消费上。在日本,人们已经将动画片、电子游戏和漫画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这些产业的交融与互动创造新的价值,拥有较高收视率的动画片会在其他市场上进行新一轮的利益拓展。例如 灌篮高手 ,最初是以漫画的形式在 少年周刊 跳跃杂志上连载,获得好评后开始推出漫画的单行本,它所创造的纪录只有先前的纪录保持者 龙珠 才能抗衡,平均每400个日本人就拥有1册 灌篮高手 ,之后的动画版更是成为动画中的经典,其中的人物和剧情一度风靡整个东南亚,以片中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玩具、服装、卡片、贴纸等相关产品在市场上推出也是大受欢迎并且长盛不衰。一般讲,也就是日本动画,先是有漫画,如果它的销量好的话,就在它的基础上拍摄动画片,在动画片播出之后再制作后续产品。这样这些相关产品实际上对彼此就是一个广告,一种宣传,可以相互带动。
5.文化上的接近性
日本岛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而地理上与文明古老的中国的接近,使得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首先便接受了中国文化,并影响了整个日本历史的发展[6]。而中国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儒家文化,这当然就要追溯到孔子,而孔子的智慧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 仁者爱人 ;二是 和为贵 。和作为儒教文明的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想,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呼唤和时代精神的升华。管子、老子和孔子都主张 和 、 和合 合和 作为回应和化解天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最佳方式。而这些主题在日本动画片中也是随
203
蔡小华 从跨文化传播到传播文化 浅论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影响之嬗变 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