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病毒性肝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并发症
大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
肝 ① 脑水肿

脑 ② 氨中毒学说
病 的 ③ γ-氨基丁酸()假说
发 生
④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机 理
⑤ 氨基酸代谢失衡学说
:苯丙、酪、色
:缬、亮、异亮
淤胆型肝炎
可见于各型肝炎病毒感染
➢起病类似急黄肝,但消化道症状较轻,黄疸重; ➢胆汁淤积表现: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 ➢化验:轻度升高,PTA >60% ➢ 显著升高,以 为主 ➢ γ、及胆固醇明显升高 ➢与肝外梗阻性黄疸不易鉴别 ➢少数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30
70
50
未定
40
急性肝炎
各型病毒均可引起 多为自限性,自然病程2~3个月 慢性化:甲、戊型不转为慢性
乙肝(成人):10-40% 丙肝:50-85% 丁肝:70%
急性黄疸型肝炎
甲、戊型多见 可分三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平均5~7d)
黄疸期(2~6周)
恢复期(1~2月)
急性黄疸型肝炎
公用品) 握手、拥抱 同住一宿舍 同一餐厅用餐
发病机理
乙肝
损伤肝细胞的机理
以细胞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 本身无细胞 致病性
8+:识别肝细胞膜表达的和Ⅰ→肝细胞溶解 4+:识别B细胞膜表达的、和Ⅱ→
B细胞释放抗→清除病毒 慢性化机制——免疫耐受,病毒变异,细胞因子
乙肝发病机制复杂,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 机体免疫反应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
肝炎肝硬化
代偿性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属 A级 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 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失代偿性肝硬化 中晚期肝硬化,属 B、C级 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 如血清白蛋白< 35,<1.0,
特殊人群的肝炎
小儿肝炎 多为隐性感染 感染后易成为携带者 有症状者以无黄疸型或迁延性肝炎为主 老年肝炎 发病率低 黄疸发生率高,黄疸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 淤胆型较多见,合并症较多 重型肝炎比例高,病死率较高 妊娠期肝炎 症状较重,尤其以妊娠后期为严重
是病毒复制最直接、最特异和灵敏的指 标。
图 基因组结构
基因型与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有关: (A高于D,B高于C,A和D又高于B和C)
基因型是否影响核苷 (酸) 类似物的疗效尚未确定
350
(2007): 7%
a : 9.09% : 4.51% : 9.51%
传播的主要途径
• 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已较少发生
肝炎病毒
• A () • B () • C () • D () • E ()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 G ()? • ()??
病毒性肝炎的类型
HAV 甲肝
HBV HCV 乙肝 丙肝
HDV 丁肝
HEV 戊肝
急性肝炎 重症肝炎
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 肝硬化 原发性肝细胞癌
病毒性肝炎 分型
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
期肝硬化的表现。
表 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ALT和/或AST(U/L)
≤正常3倍
胆红素(mol/L)
≤正常2倍
白蛋白(g/L)
≥35
A/G
≥1.4
电泳球蛋白(%)
≤21
凝 血 酶 原 活 动 度 ( PTA , %)
急性肝衰竭 ( ,)
亚急性肝衰竭 ( ,)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 ,)
慢性肝衰竭 ( ,)
肝衰竭的分类 (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
治方案)
三种类型:急性、 亚急性、慢性
急性重型肝炎相当于国外的: “急性肝衰竭( )”
或“暴发性肝衰竭( )” 慢性重型肝炎可能相当于:
“慢性急性发作型肝衰竭 (—— )”
重型肝炎发病机理
过强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细胞 体液免疫 早期产生大量 ,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产生“”反应, 肝细胞凋亡 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炎性细胞
肝炎的典型病理改变
肝细胞变性、坏死,伴不同程度的炎细胞侵润和肝细胞再生
变性: (气球样变性) (嗜酸样变性)
➢ 乙肝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抗体可阳性;
➢ 化验:反复轻~中度升高,球蛋白持续升高

严重者白蛋白减(少 可分为轻、中、重度)
慢性病毒性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 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
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 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慢性肝炎: 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慢性肝炎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
肝脏炎性表现达顶峰:
(12~月)
, 黄疸, 部分有肝脾肿大、肝区叩痛
(2~6周,平均3周)
急黄肝
急性黄疸型肝炎 (恢 复 期)
黄疸渐退 症状消失 肝脾回缩 肝功能复常
(12~16周,平均1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 型的黄疸前期相似
➢ 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 ➢ 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
概述
是由嗜肝病毒()引起的, 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 染病。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消化道 症状、全身疲乏无力,肝脏肿大。 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病毒性肝炎
由肝炎病毒所致 以肝脏炎症和肝细胞坏死为特征的
一组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
粪-口、血液或体液 临床特点
疲乏、食欲减退、肝(脾)大、肝功异常 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无症状感染常见
推断乙型肝炎的病程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非常重要。
◎重肝的早期诊断依据:
在急性或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 ①黄疸进行快速升高:数天内达171 ②乏力及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 ③酶—胆分离; ④进行性延长,降低。
胆碱酯酶(CHE,U/L)
>70 >5400
中度 >正常3倍 >正常2~5倍 <35~>32 <1.4~>1.0 <21~>26
60~70 ≤5400~>4500
重度 >正常3倍 >正常5倍
≤32 ≤1.0 ≥26 <60~>40 ≤4500
重型肝炎(肝衰竭)
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分为四类:
常用方法:肝穿刺活检术 普通染色、免疫组化染色
其他检查: B超、、等
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可明确病因诊断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可明确病因诊断 如血清: 抗 、 抗、 、抗 抗 肝组织:、、等
感染的诊断
•血清学检测:

: 血清学标志(两对半)
•血清病毒学检测:

定性和定量检测
病因 A、B、 C、 D、E 甲、乙、丙、丁、戊型 肝炎
临床 急性、 慢性、重型、 淤胆型、 肝炎后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人 死于肝炎或肝癌
下面主要以乙型 肝炎为例,来谈谈病 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乙型肝炎病毒()
带包膜的病毒,属嗜肝病毒科( )。电镜 下有三种形态:
大球形颗粒(颗粒):直径42,核心直径 27,完整的乙肝病毒。
小球形颗粒:直径22 管形颗粒:直径22,长度为100-1000
不等
乙肝病毒
的结构及意义
为一不完整的环状双链结构,全长3.2, 由正(短)链、负(长)链组成,含全 部遗传信息,有4个开放读码区编码全部 病毒蛋白。
坏死: (点状坏死和灶性坏死)
(碎屑性坏死,) () (桥形坏死,)
慢性肝炎的分级分期标准
炎症活动度(G)
纤维化程度(S)
G 汇管区及 周围
小叶内
0 无炎症 无炎症
S 0无
纤维化程度
1 汇管区炎 变 性 及 少 数 点 , 灶 状 1 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

坏死灶
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
2 轻度PN
变性,点、灶状坏死 2 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
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临床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尤其是乙肝和丙肝
与急性黄疸型肝炎比较,有以下特点 ➢ 整个病程无黄疸,仅少数可转为黄疸型 ➢ 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
慢性病毒性肝炎
定义:肝炎病毒感染后,症状迁延或 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个月。
★ 许多病人以慢性肝炎为首发表现

基因分型

耐药突变株检测
•组织病毒学检测:



乙肝两对半及其意义
• 感染(过)与否? • 病毒存在与否? • 病毒存在状况? • 有无传染性?(与结合) • 有无免疫力?
定性和定量检测
反映病毒复制情况或水平
评价疾病活动度(活动与非活 动)
筛查抗病毒治疗的对象
➢诊断
病毒性肝炎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病原体:主要见于 、和 感染, 尚无 、 引起慢性肝炎的证据。
慢性病毒性肝炎
轻度者表现可不典型
活动期主要表现为:
➢ 乏力、倦怠、下肢酸软、肝区隐痛;
➢纳差、腹胀、面色灰暗(慢性肝病面容)
➢病情较重者可有黄疸、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
➢ 可有肝脾肿大;
➢少数有肝外表现:皮疹、关节痛、乙肝相关性肾炎、
或嗜酸小体
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
3 中度PN
变性、融合坏死或见 3 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
BN
无肝硬化
4 重度PN
BN范围广,累及多个 4 早期肝硬化 小叶(多小叶坏死)
根据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分别分为1~4级(,G)和1~4期(,S)
目前国际上常用 评分系统
亦可采用、和等评分系统或半定量计分方案
肝衰竭的表现
① 极度乏力; ② 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常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及顽固呃逆; ③ 黄疸迅速进行性加深;(每天上升17.1 或大于正常 值10倍); ④ 出血倾向进行性加重,后期消化道大出血; ⑤ 腹胀明显,腹水;后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 ⑥ 可出现肝性脑病表现; ⑦ 肝浊音界缩小; ⑧ 酶—胆分离; ⑨ 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了解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以及评价药物疗效
慢性肝炎的程度划分
轻度慢性肝炎:G1~2,S0~2 中度慢性肝炎:G3,S1~3 重度慢性肝炎:G4,S2~4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 一周后大块坏死,或亚大块性坏死,或桥接坏死 坏死肝细胞占2/3以上 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呈亚大块坏死,坏死面积小于1/2 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 小胆管增生和淤胆 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病的病变背景上,出现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
• 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围生 (产) 期传播
• 经皮肤黏膜传播主要发生于:
•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
• 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
• 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
• 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

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
• 与阳性者性接触: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如: 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
急黄肝
(黄疸前期)
➢发热及上感样症状:热程多 < 1周 ➢乏力:全身疲乏、四肢无力 ➢消化道症状:纳差、厌油、恶心、呕吐 ➢少数可有关节痛、皮疹等血清病样表现 ➢体征多不明显 ➢后期开始升高
(数天~21天,平均7天)
பைடு நூலகம்
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期)
发热好转
出现黄疸: 尿黄、眼黄、皮肤黄染
黄疸加深,消化道症状减轻
肝衰竭的分类
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 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肝衰竭的分期
★早期:①极度乏力,②黄疸进行性加深, ③PTA <40%,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腹水。 ★中期: ①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或明显腹 水, ②出血倾向明显,且20 %≤PTA≤ 30%。 ★晚期:①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 ②严重 出血倾向,PTA≤ 20%, ③有难治性并发症, 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 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
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
急性肝炎 无黄疸型、 黄疸型
慢性肝炎 轻度、中度、重度
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早、中、晚期
肝炎肝硬化
潜伏期
范围(d) 平均(d)
各型肝炎潜伏期
甲型
乙型
丙型
丁型
戊型
5~45 30~180 15~150 未定 10~70
鲜的肝实质坏死,尚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
➢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 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
症状:乏力、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 区痛
体征:黄疸、肝大、脾肿大、肝病面容、肝掌、蜘 蛛痣、腹水等
肝功:、波动或持续升高
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凝血酶原活性降低
()
()
(“ ”)
图 瘀点(腹部)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急性肝炎: 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 慢性肝炎、肝硬化:后期和均可减少
生化学检查
反映肝细胞损伤指标: ,
肝脏严重损害指标: :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 及: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 胆碱酯酶:反映肝脏合成功能 血清白蛋白及白/球比值:反映肝脏合成
功能
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