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沙溪镇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溪导游词
旅游路线:
沙溪牌坊-舞蹈馆(吴晓邦祖居)-“第一楼”文化书场-沙溪文史馆-邱家巷-庵桥-沙溪古街-义兴桥-促织馆。

欢迎辞:
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这次游览的导游员/讲解员——某某某,大家可以叫我(小明)。

首先,我谨代表沙溪古镇旅游公司欢迎你们来到我们水乡古镇——沙溪。

今天天气很好,我相信今天大家也一定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天气不好:今天天气不是很好,但是大家的运气却很好,因为烟雨朦朦时才能品出水乡的味道!)
在游览过程中,我会尽力为大家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如果有任何游览过程中的问题大家都可以向我询问我,我也希望大家能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另外,我希望大家能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注意好自身的人生和财产安全,不要在游览过程中发生任何不愉快的情况。

下面,大家跟我来…(走到沙溪古镇介绍的牌子下)我们今天游览时间是*小时,我们现在这里(指出图片中的位置)从这里出发,依次经过…等(再简介牌上依次指出下来要参观的各个点),之后回到这里。

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跟上,游览结束会给大家拍照自由活动时间。

(古镇的牌子上要有导游图和所处位置){沙溪牌坊-舞蹈馆(吴晓邦祖居)-“第一楼”文化书场-沙溪文史馆-邱家巷-庵桥-沙溪古街-义兴桥-促织馆。

}
好了,下面我就着这张图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以下我们沙溪古镇。

沙溪概况:
(城市面貌概述―地理位置和地形―历史沿革―得名由来―气候特征―交通状况―旅游资源)
沙溪镇呢,位于我们江苏太仓市中部,东靠太仓港,南边是上海和浦东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距上海50多公里,苏州70多公里,太仓港国际货运码头10公里。

现在的沙溪镇历经三次区划调整,分别与直塘镇、归庄镇、岳王镇合并,目前全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万人,外来人口约6万人。

其地形为平原地带,物产丰富,河流纵横,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沙溪,又名沙头,意为海滩的边缘,因为这里是长江的冲击平原,很早以前这里是河流入长江的源头地带。

这里又名印溪、团溪和七溪。

在唐宋时期,大约距今1300年左右,这里就形成村落,定名为涂松市。

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在姑苏称王后,在涂松修筑土城,建立义兵营防御海盗,百姓苦于战乱骚扰,纷纷西迁,在如今的沙溪地界定居下来。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了集镇。

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太仓建州,沙溪开始隶属于太仓州。

沙溪镇周边公路网络发达,交通十分便利。

境内水道交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

陆路交通方面,沿江高速公路、二Ο四国道纵贯南北,苏昆太高速公路、锡太公路贯穿东西,公交车对接上海轻轨十一号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

而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沙溪古镇区,沿七浦河两岸古宅民居枕河而建,错落有致,绵延1.5公里。

与七浦河平行的以“一河二街”为核心的川字形保护区里,明代建筑占5%,清代建筑占84%。

“古巷同户宽,古街三里长,古桥为单孔,古
宅均挑梁,户户有雕花,家家有长窗,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正是沙溪水
乡古镇的独特写照。

古朴的老街有它自己特有的民俗和特产:这里最主要的民俗节日就是妙趣横生的民间灯会。

当然沙溪自古香火很旺,以普济寺、长寿寺最甚。

沙溪的小吃也较多,有桃珍糕、盘香饼、涂松山芋等风味小吃。

1915年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的糟油,叶复隆黄酒、鼎盛祥猪油米花糖更是远近出名。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我们美丽的沙溪古镇。

舞蹈馆:暂缺,
走在古镇上大家很容易找到历史遗留的痕迹,像这几间房子上,就还有文革
时候留下的毛主席语录:“毛泽东思想万岁!”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现在我们都知道,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动集团利用,给党、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于沙溪古镇来说也不例外,当时很多
好东西和好的建筑样式都就被毁。

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
“第一楼”文化书场:
这里是沙溪“第一楼”文化书场。

沙溪是拥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名镇,可谓
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自宋代起至清末,有史料记载的进士就有54位之多,被
誉为“沙溪书乡”,这在一般的乡镇中是不多见的。

这些进士也许有人成为了当
时的第一,有人一生都在梦想着第一,第一对于当时的这些才子文人来说都具有
着莫大的吸引力,因此,现在这个文化书场取名“第一楼”也是祭奠过去以及过
去的文人墨客。

这个文化书场下午1点开始演出,一般都是苏州评弹,楼下的黑板上会写着
今天的剧目。

苏州评弹可作为辅助介绍,视情况而定。

需要了解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

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
用苏州方言演唱。

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
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

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
廷四大名家。

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
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
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
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
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

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
琶琮铮,十分悦耳。

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
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
三人的三个档。

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

唱腔音乐为板式变
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

〔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

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

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

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

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沙溪文史馆: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沙溪文史馆,在这里,大家将进一步了解到这座古镇的历史。

大家随我进来,一进门大家看到的是一面照壁,照壁呢,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

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

在古代,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

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

另一说法是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

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

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又不能封闭,所以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右走)
沙溪,在2005年9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座文史馆记录了1300多年来沙溪的历史和文化名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几块墓碑,上面的字大家还能清晰看见,墓主人名叫曹逵,那么曹逵是何许人也呢?
在沙溪的老年人中,相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曹家坟,后有沙溪镇”。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相传在明朝时候,沙溪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村落,离长江的冲积沙滩不远,大家叫它沙头。

在这个村落居民中,有姓曹的三弟兄。

老大叫沙溪,老二叫印溪,老三叫团溪。

说起这位曹沙溪,名逵,在当时任御史,是一位刚直的人物。

他对上不阿谀奉承,对下不贪赃徇私,清正廉洁,两袖清风,这几块墓石碑就是曹逵和他妻妾的墓志铭。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沙溪的名字起源这样一个故事:
当曹逵在朝做官的时候,一次皇帝召见他,皇帝偶然问起他家乡的名字,曹逵因为耳朵不好,误认为问他的别名,当时他就以名叫沙溪回答了皇帝。

在退朝的时候,同僚提醒他刚才万岁问的是家乡地名,而你却把自己的别名回答,这样答非所问,万一被奸党知道,借端生事,弹劾你欺君之罪,如何是好?曹逵听了,非常紧张,因为在封建时代,君权至上,确实随时有酿成大祸的可能。

他经过一番考虑,立即写了一封家信,派人连夜送到乡下老家,说明原委,把家乡的地名改称“沙溪”,以防诬陷。

由于曹逵为人正直,一向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所以不但立即把“沙溪”作为居住的地名,而且把两位弟弟的名字,也联系在一起。

同时把“印溪”和“团溪”作为“沙溪”的别名一起沿用下来。

沙溪名字的由来我们介绍到这儿,大家继续看这这边。

刚刚介绍沙溪的时候说过沙溪是平原地区,其实很久以前在沙溪归庄这个地方是有座山的,大家看到的这幅画,就是当时被叫做穿山的山,在古代也是做小有名气的山,大家看看墙
上的这些古诗,全是描写当时穿山的名句。

穿山在沙溪镇归庄凡山境内,原为太仓境内唯一的一座山。

因山有洞通南北往来,故名穿山。

穿山既有真山嶙峋气质,又有假山的灵秀精巧。

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和海浪冲击下,使岩石风化剥蚀如雕刻,成了奇妙的天然景观。

与唐伯虎、仇十洲等并列为明吴门四家的大画家沈周的咏《穿山》诗最有意思:“遍观天下山多少,唯有穿山山最小,巍然一洞洞然开,未必此中无可宝。

”那穿山之小,在这首诗句中可见一斑。

其实穿山究竟有多小呢,史料记载穿山高是17丈,周长350步,用今天的计量单位来说山高是57米,周长是560米。

穿山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是一座神山,有着很多神奇美丽的传说(有秦始皇赶路石成空山,有观世音菩萨花篮变成穿山等)。

但可惜的是,因为无序开发,开山取石造路,五十年代的时候,这一名山被无知地夷为平地,如今穿山的秀丽风貌,我们只能在记忆和史书中寻找它的踪迹。

大家如果路过归庄现在还能找到山根遗址。

那这面介绍的是沙溪八景,《沙头里志》记载:沙头八景“文衡山俱有诗,今失”,有传说文征明当年题咏沙溪八景,这八景正是吴门才子文征明,到沙溪游玩,深深地领略到了沙溪百姓的纯朴、环境的优美、人文的浓厚,他看过几处名胜古迹,列出了这八景的名称,虽然大多数景致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通过史料记载,这八景在当时可谓一绝。

(向前走~)
沙溪不仅风景美丽,经济在当时也是相当发达的。

明清时,沙溪镇经济十分繁荣,几乎户户经商,大家可以从这张图上看到当时每家商铺的经营内容。

不仅是经济,在悠远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的百姓一向注重教育,提倡文化,宣扬道德,好学向善,刻励奋发,与时俱进,因此形成了纯朴敦厚的学风,沙溪也被后人津津乐道为“书乡沙溪”。

从上面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宋代至清末仅进士(包括武进士)就产生了54位,举人、秀才的数量则更多,他们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他们的名字,值得后人记取。

其中比较有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19,第一位是凌汝成,字云翼,他是在古代官职最高的沙溪人,从南京工部主事,右佥都御史一直做到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

14,接下来这位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曹逵,当时的一位清官,不爱钱财,带领州民抵抗洪水,人们都喊他“绝顶曹”,因为政绩优秀而进南京入工部,后来去广州做了知府,他官至三品却一生清贫,晚年辞官回乡后,这边人以他的名号立为乡名,沙溪便得名于此。

34,第三位,唐文治,字颖候,历任户部主事,外务部主事,商部右丞、左丞、员外郎、郎中、农工商部左侍郎。

署理尚书,南详公学校长,无锡国家专修学校校长,也担任过上海交大的校长。

中国文学院院长。

接着大家看到的是沙溪历代名人墙,其中不乏各个领域的大师,
第一位就是吴晓邦,我们在之前舞蹈馆有向大家介绍过,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归庄呢,可能大家不熟悉,现在的归庄是个地名,在沙溪镇北面,盛产黄酒,正是因为这位归庄而得名的。

他和顾炎武是同学,也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两人志同道合,17岁的时候一起参加了当时有名的文社——复社,明朝灭亡以后,又一起参加了抗清斗争,武侠里有形容并列的顶尖高手如大家熟知的“东邪西毒”,那么文学上也有类似的说法,“归奇顾怪”就是大家多归庄和顾炎武在文学造诣上的评价和概括。

(走到沙溪之最墙下)
沙溪历史悠久,文脉深远。

这里每一座桥、每一片瓦、每一棵树都讲述着古镇跌宕的传奇。

大家看看这面的“沙溪之最”,我也挑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给大家看下。

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历史实物(有图片)
10号,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的第八代子嗣赵伯旺,就住在沙溪涂菘十五年。

去世后又葬于涂菘。

由他的外甥立下了一块碑铭,此铭全名为《故检察主奉成忠赵公志铭》,铭长2米17,宽1米09,厚23厘米,共27行满行60个字。

此碑距今已有750年,现置放于沙溪乐荫园内。

最古老的树木(有图片)
19号,沙溪古镇现在还存在三棵古银杏树,分别在古镇区东和东南,还有一棵在镇西的延禧万寿观,俗称南道院,现为沙溪高级中学,这些树的树龄都在500年以上,树干挺拔雄伟,十分壮观。

现在银杏已被确定为江苏省的省树。

现在我们将上二楼,了解下文革时期沙溪有名的洪泾大队。

现在,我们来到了沙溪文史馆的二楼,洪泾展厅。

这里记述着20世纪60、70年代太仓洪泾大队的历史演变。

洪泾村,位于沙溪镇西北面,是个远离县城和集镇的普通农村,没有繁华,没有喧嚣的景致,却在那段特殊的历史下,像火山爆发一样,作为全国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典型,一下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据史料记载,当时在五六年时间里,慕名前往洪泾参观的人数达200余万之多,最多的一天达14000人,其中不乏外国友人。

这在洪泾经济尚不发达,交通尚不方便,对外交往尚不广泛的当时,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回忆洪泾往事,就是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真实历史所进行的深刻思考。

通过解读历史,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洪泾,一段真实的历史,从而警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以史为鉴,明辨是非,将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右一区,1956年,由名为洪泾、沙浜、八字、井宁、音泾、周泾、方盘等的七个初级社合并为一个高级社。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这个高级社便成了沙溪公社的七大队。

只因洪泾河是七大队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于是七大队便以洪泾命名。

洪泾大队就这么诞生了。

右二区,1965年的初秋林彪反党集团成员来到洪泾蹲点。

9月5日,“四清”工作队一行20多人,以搞“社教”、“四清”为名进驻洪泾大队。

至于为什么
会到太仓来,据说是因为时任华东局书记的魏文伯和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曾分别在太仓县的城郊公社和浮桥公社蹲点搞“四清”,所以太仓的社教工作基础比较好。

为此,她们也要到太仓来搞个点。

那么为什么选上洪泾了呢?据说一是因为当时洪泾的农业生产在太仓已小有名气;二是社员成分较纯,还有一二百个在利泰纱厂做工的工人;三是交通也比较方便。

选好了点之后,他们就着手选拔“典型苗子”,然后选上了一个名叫顾阿桃的普通农村妇女,为什么选她呢,顾阿桃符合林彪集团三点的要求。

第一,她目不识丁不识字,第二,她出身贫苦,对地主阶级苦大仇深。

第三,能说会道。

顾阿桃出身在贫苦家庭,8岁到利泰纺纱厂做工。

12岁做童养媳,可谓目不识丁苦大仇深,但是她本人比较聪明在专人的帮助下,不仅能将“老三篇”中的一些名言警句背的滚瓜烂熟,还能用通俗易懂的乡言俗语颂今批古,扬新抑旧,继而被树立全国“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型。

她的别具一格还在于:她的演讲稿是用简单的图形组成的,相类于现在儿童的看图说话。

大家到这里可以看到…比如说,画个烟囱就表示其“八岁在利泰纺纱厂”做女工,一把扫帚三个人表示毛主席著作中《为人民服务》中的张思德,《纪念白求恩》里的白求恩,《愚公移山》中的老愚公。

1966年她与沙溪公社印南公社曹云霞一起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介绍中间墙上的图),毛主席将一颗外国友人赠送的芒果赠送给了顾阿桃。

顾阿桃当时如获至宝的将这颗芒果供奉起来,结果谁也没尝到这颗芒果的味道。

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许多人家里都会供奉芒果,也是因为有毛泽东送芒果这样一个故事。

左三区,顾阿桃的“成名”使洪泾大队也名声大噪。

各省、地、县各级党委相继来洪泾大队召开现场会、交流会,大力推广洪泾大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经验,掀起了一个火热朝天的“学洪泾”运动。

左二区,1968年,在全国“学洪泾运动”的推动下,太仓县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更是空前高涨。

全县8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早请示、中对照、晚汇报”制度,90%以上的生产队做到“五到田”,即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语录牌、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革命大批判和唱革命歌曲到田头。

仅9月21日一天,太仓县革委会便向全县人民发放毛主席像章38.42万枚。

左一区,九一三事件后,林彪集团粉碎,顾阿桃也从政治舞台退下,恢复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从1986年起为了贴补家用,她毅然背起了冰棒箱,沿街叫卖,因为她性格开朗,及时当官的时候也很平易近人,所以颇有人缘。

洪泾大队也回归到了那个跟以前一样的普普通通的洪泾大队。

现在的洪泾人真正走上了小康、富裕的幸福道路,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正如顾阿桃当年常说的那句口头禅:“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好了,二楼我们参观到此~大家跟上队伍下楼~
(下楼后)这边是沙溪的利泰纺织厂的历史,这个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位刘师竹,如果大家看得仔细,在刚刚沙溪历史名人墙上也有介绍,就是他创办的现在的沙溪高级中学。

文史馆我们就介绍到这~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一下古街上的建筑。

~
邱家巷: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巷子,就是被称为“古镇一线天”的邱家巷了,这条巷子长约80米,宽约80厘米,两侧墙高4~8米不等。

这里也是沙溪古镇的“回音壁”,在巷口发出声音,即可以听到时差为零点几秒的回声,衰减较小。

在弄内行走时足下声音在整条弄都能听见。

现在大家可以走进去看一下我们古镇的一线天景观,听一下回音的效果,不过大家可能需要一个个来,因为它很窄,基本只能容纳一人通行。

在这条巷子里,两个相向的路人都需要侧身才能通过。

也许大家要问,为什么建这么窄的巷子、树这么高的墙呢?最初这个巷子成型时当为两旁人家的界弄,即两旁人家为了避免日后发生不必要出现的麻烦和纠纷,便“先小人后君子”地各自让出边沿的一点空隙土地,从而渐成人行通道,且在弄的纵深处筑有巷门,以防盗之用现已被废毁。

《沙头里志》记载该巷有深入,苍古,狭窄,隐蔽,高耸五大特色。

另外,大家都知道,西方人是信仰上帝的,他们相信上帝是住在天上的,因此他们把房子修的很高,以求能够接近神明。

而我们中国古人在信仰上是奉行“举头三尺有神明”,那么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都不会刻意追求高度,那么在这里一般的民家建这么高的围墙是为了什么呢?主要是为了防火,因为古代房子都是木结构的,一旦一家着火很容易波及一片,那么为了能控制火势,古人在房屋建造上就有了这么高的围墙,避免一家着火殃及池鱼。

这个就叫作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一会儿到了下一个景点我们能够俯瞰我们古镇时,我再向大家详细介绍我们沙溪古镇其他的一些建筑特色。

庵桥:
下面我们来到了沙溪古镇保存最完好,艺术形式最独特的一座古桥——庵桥。

这座古桥横跨老戚浦河,桥长15.3米,宽2米,为单孔拱形石桥,桥身的三分之一嵌入北岸民居之中。

桥北堍也建有形式独特的桥门洞,因这门洞对准原来长寿庵的山门,故得名庵桥。

庵桥的这种设计既可减轻古民居对桥身的压力,起到巩固作用,又可关闭桥门,具备防盗功能大家可以看到,这边原来是一道门,地上的这个凹槽就是关门的时候用来抵门的支架留下的痕迹,另外桥北堍还有这样一座小阁楼,这座阁楼名为更楼,每晚打更的人在这里,一来为镇上的人们打更,二来正对桥门也有站岗放哨的作用。

这样桥北堍的古桥建筑形式在苏南水乡古桥中是很少见的。

庵桥始建于宋代景佑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开凿七浦塘后,就建了这座桥,当时为木桥。

清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1705年,重建把它改成石桥。

清光绪十年九月重新整修,一直保留至今。

目前,桥身略向东倾,但现在基本保持清代古桥的风貌,前身拱圈基本维持原状,石阶因行人行走而显光滑,桥门洞下为石础,上为砖木结构,桥门已不存在,地下仍留有关门时所用支架的印痕,桥两侧桥联保留完整,石榴等植被嵌入桥身,上刻有八卦、莲花图案及表示安庆吉祥的文字。

荷花是印度国花。

由于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荷花在印度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和这座桥正对长寿庵有关,长寿庵又名灵宝长寿禅寺,当时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