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著名小说《在路上》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读美国著名小说《在路上》有感
一.调研目的
1957年,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发表了他的个人第二部小说《在路上》,这部小说后来被视作所谓“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宣言书。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凯鲁亚克,其代表作《在路上》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
不可否认的是,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
它是一部关于勇气、尝试和生命的不确定性的小说。
就像这本书的至理名言“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满满的期待开始了我的暑期“读寓行”活动。
二.调研的主要方法
读:第一遍粗读;第二遍精读。
寓:读完后思想总结,让自己思想跟随作者一起遨游。
行:来到深圳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一个人的行走。
三.调研对象
认真品味完《在路上》后,去深圳开始一个人的行走。
四.内容及分析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作品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一群美国青年,漫无目的地漂泊在美国大地上。
他们过着一种脱离了惯常轨道的生活,酗酒、吸毒、四处流浪。
他们介乎流氓与圣徒、浪荡子与朝圣者之间。
没有信念的信念,就是他们的宗教。
在西方古典文化走向黄昏的背景下,这些文化游离分子在路上投下的长长的身影,则是对古代东方哲人和游方僧的片面模仿。
主人公迪安•莫里亚蒂半夜三更喝得烂醉,在街头喊出了他们的困惑和质问:“人类啊,你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呢?无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漂渺的道路,闲扯淡的道路,随你怎么样的道路。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现代主义风格的哈姆雷特式的质问。
“垮掉的一代”游走在路上,只有行走,没有目标,混合着颓废与反叛的双重精神,构成了二战后一代人的精神特质。
《在路上》的出版,在当时的美国乃至西方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精神事件。
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机会了解这一事件。
在这一年,中国人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况且,“在路上”
有什么值得可说的呢?《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宣言。
尽管都在道路上行走,但后者是阳关道,前者是独木桥,彼此泾渭分明。
事实上,在几年之后,《在路上》就有了中文节译本,译者署为石荣,1962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不过,这个译本是作为内部发行的“黄皮书”中的一种,只有极少数人能读到。
这一阅读禁忌,让广大中国民众失去了一个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机会,并很可能因此而缺乏抵御西方没落的“文化病毒”之感染的免疫力。
此后的情况的确证实了这一点。
经过“文革”高潮时期的混乱,一些内部发行的“黄皮书”流落到民间,其中就包括《在路上》。
一批经历过“文革”造反运动的年轻人,以炽烈的热情秘密传阅着这些“黄皮书”。
据当事人回忆,他们甚至手抄了这部几十万字的作品。
尽管流传的范围并不大,仅限于北京、上海知青群体中的少部分人,但引发的精神裂变的力量却是难以估量的。
一些人被书中那些被禁锢的思想和情感所蛊惑。
时为知青的芒克、彭刚等人在看了《在路上》后,甚至模仿着离开知青点,去四处流浪。
当然,他们很快穷途末路,不得不求助于当地警方,才得以返回。
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分,日后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角色,如北岛、多多、芒克、赵振先等“今天派”群体。
对于1970年代初的这些知青来说,“在路上”,显然并不是当时主流观念中的那种被组织起来的集体行走,也不是在某种狂热信念驱使下的“文革”大串联,而是一种对惯常道路的偏离和叛逃,是行走在漫无目的的迷途中的怅惘和游移,还混杂着一丝朦胧的希望、一种漂渺的诱惑和冲动。
但他们还称不上是“垮掉的一代”,而更像是“迷惘的一代”。
“文革”结束后,官方媒体也发现了年轻一代人对于人生道路的焦虑。
一场关于“人生之路”的大讨论由是展开。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一篇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标题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当信仰的虚热退烧之后,年轻一代精神虚脱,已经无力上路。
这些被信念的道路抛弃的孤儿,在歧路上啜泣。
主流文化对《在路上》式的精神难题的积极回应,是将青年规劝到国家经济建设的“新长征”大道上,鼓励他们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晨读,在“画着大问号”的小道上勤奋工作,借此建立起新的理想主义价值体系和乐观主义人生态度。
但也依然有人不爱在人群拥挤的路上行走。
1990年《在路上》又出了两种版本,199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陶跃庆、何晓丽译本,199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文楚安译本。
据称,后者为全译本。
我们终于得以完整地一览凯鲁亚克这部名作的全貌。
然而,与此同时,“在路上”精神经过了1990年代“小资”式的柔性化之后,开始变得亲善起来。
这一代人的精神时尚,既不是垮掉和堕落,也不是浪漫和希望,而是混合了波希米亚和布尔乔亚两种文化精神的所谓“背囊族”的文化消费。
他们也将
《在路上》奉为精神教科书。
“背囊族”行走在康庄大道上,既不是无望的自我放逐,也不是愤怒的精神叛逃,更不是未知的心灵历险。
相反,它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结合了旅游、健身、休闲等诸多时尚元素的流行运动。
道路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被“背囊族”的捷足所消费。
1970年代生人组成的麦田守望者乐队,其精神毕竟是塞林格和凯鲁亚克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其演唱风格则像是崔健和“小虎队”的媾合。
一首《在路上》听上去就是对崔健的柔软化模仿。
从精神柔软化的层面上讲,“背囊族”一代人的生存状态看上去像是“在路上”,而也有人将其本质描述为“在床上”。
过一种舒适、慵懒、安全的“床上”生活的同时,又渴望有某种冒险刺激。
“在路上”只是其在有安全保障前提下的惯常生活的一次小小的越轨,是为自己百无聊赖的日子准备的一份鲜美的调味品。
总体上说来,称得上是一次有益于身心的愉快旅程。
小资歌手许巍的专辑《在路上……》,唱出了这种慵懒中的几分忧郁的情绪。
不过,这些歌手的“在路上”主题,虽然损失了“垮掉的一代”的那种痛苦的反叛精神,但尚且保持某种“在路上”的外表,那种茫茫然无所事事的漂泊感。
另一种“在路上”却把这种漂泊感也抛弃了,在路上成为追名逐利的奔忙。
2006年,中央电视台的“赢在中国”真人选秀节目的主题歌,名字就叫《在路上》。
歌手刘欢以其嘹亮的歌喉唱道:“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温暖我的人”。
这种温情脉脉和循循善诱的励志辞令,包含着成功与财富的郑重承诺。
被这种承诺所鼓舞,追逐名利的人们匆匆上路,投入到一场“在路上”的表演当中。
在刘欢的清越歌声里,精神的伤痛被成功的承诺所治愈,“在路上”的内在焦虑和撕裂感被修复。
表演者实际上是在听从表演和成功的诱惑和召唤,但在表面上装成一副“无为在歧路”的表情,并为自己的姿态所感动。
于是,“在路上”不再是一曲无奈和焦虑的哀歌,而变成了一幕热烈的享乐主义的精神喜剧。
在2007年时,当人们开始纪念《在路上》发表50周年的时候,回望半个世纪以来《在路上》所引导的蜿蜒曲折的精神小径,应该是饶有兴味的事情。
作为这个纪念的前奏,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06年10月推出了由著名翻译家王永年先生翻译的《在路上》的中文新译本。
据称,该出版社还有出版“杰克•凯鲁亚克作品系列”的计划。
这些出版计划,当然会在读者中引起某种反响。
然而,当我们穿过半个世纪的光影变幻而瞩目当下的路标,《在路上》的精神之旅似乎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这些纪念也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葬礼上的时尚狂欢。
《在路上》50年了,凯鲁亚克如果健在,也85岁高龄了。
可是他依然很年轻,而年轻的我
们似乎早已衰老。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垮掉的一代”是出现在美国五十年代的一个作家群体。
维系他们的主要是私人的朋友关系,他们的观念不尽相同,但互相影响很深。
(现在认为的中心成员是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伯罗斯。
“垮掉的一代”这个词是凯鲁亚克1948年“发明”的,但凯鲁亚克对于这个词的含义要强调的是,处在社会底层,作为异类,潦倒,的特别的神圣性和至福感。
凯鲁亚克从来没有让批评家们相信“垮掉的一代”基本上是“信仰宗教的一代”,但《在路上》的任务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
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五.主要体会与思考
生存是什么?生存是——不断从我们身上排除任何会趋向死亡的东西。
生存是——对即将就木的人,可怜的人和年老的人毫不留情。
也就是一种持续的谋害。
尼采在《知识》中这么写。
这样,人们的责任其实就是在谋害对方,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
当然尼采的言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但责任看的太重一定不是什么好事。
为了获得责任,有的人选择受人摆布,有的人选择一意孤行,受人摆布者若是没得到甜头就逐渐转变成一意孤行者,反之亦然,这就形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管怎么看都是病态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看,凯鲁亚克应该是很负责任的写了《在路上》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作品。
导致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
矛盾的东西总是无法诠释清楚,所以有了《圣经》。
我认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可以比喻为两种:在一个绝对协调的世界里,一种是被关在笼子里,却饱吃饱住,这是物质的绝对满足;另一种是在笼子外面,但需要冒着性命去未知的领域给笼子内的人和自己找食物,不过他们拥有更宽广的世界,这是精神的绝对满足。
《在路上》描述了第三种生活方式,吃饱了从笼子里逃出来,跑去外面送死。
吃饱证明你有生活,愿意去送死证明你有理想,既有生活又有理想活着似乎很有意义。
但责任告诉你,你的理想是追求第一种或第二种生活方式,这永远是个悖论。
你若追求第一种,你的送死显得毫无根据。
若是第二种,你又愚蠢到否定自己。
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不负责任地在为责任埋单,这种压力让活着显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为了消费生命。
《在路上》书中有一句名言:“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这句话充分地反应出了凯鲁亚克对于青春的态度和理解。
年轻的心总是不安分的,年轻总想让人感觉与众不同,超凡
脱俗,年轻总有发泄不完的精力。
年轻的人儿总幻想着创造出一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伟绩。
于是年轻的我们开始象夸父追日一样追逐幻想。
也许《在路上》根本就不是一本小说,它所有的激动人心之处,只在于它的真实。
“远走高飞”这个词,总是对年轻的心有着太大的诱惑,再没有什么比“为所欲为”更令人神往的事情了:半夜搭乘陌生人的汽车,陌生的城镇,新鲜的朋友,彻夜的狂欢,酒精,眩晕,睁开双眼后看见的黎明,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不见尽头的公路,等等,就算是将这一切写下来,也要采取最激烈的方式,而年轻的冲动与热力,就像熔岩一样,从字句的背后,从纸张之下,喷涌而出。
对于凯鲁亚克来说,年轻,有什么不可以?年轻,就是用来放肆的!而杰克"凯鲁亚克的幸运在于,他不需要面对年轻之后的事情。
看看《在路上》那段忧伤的结尾吧:“……除了衰老以外,谁都不知道谁的遭遇……”或者,我们不需要知道谁在年轻之后的遭遇,相比那种没有青春期,生下来就已经成熟,年纪轻轻却已经学会了圆滑世故的人,再激烈再荒唐的青春,也不需要后悔!我们忘记一切,只是想上路,去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那些真实的人,他们各自不同,但都极其精彩的生活,真实地记录下来,或者忘记。
世界并不因为我们自由的流动而美好,但我们可以通过自由的流动而美好,但我们可以通过自由的流动来检验和感受这个在我们面前越来越自由的世界。
也许自由和真实,才是这本书在中国得以流行的原因。
六.结束语
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在这里我送给我的深圳个人驴行以及临近毕业时一句话:我还年轻,我就要上路。
江城“读寓行”读书实践活动成果报告
选题类型课外书籍
成果名称读《在路上》有感
所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学生姓名余小龙
班级学号3700080429
成绩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2011 年9 月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