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作者: 日期: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科学论文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李红李进

图书进万家,阅读欢乐多!在读书逐渐成为民族复兴助推器、百姓生活新常态的“全民阅读”大背景下,科学老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人们一提到阅读,往往想到的就是文学类阅读,但不少学者指出:不能仅将阅读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都应纳入我们的阅读视野……

但是,到底什么是“科学阅读”?它与语文阅读有什么区别?科学阅读的内容包括什么?科学阅读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科学阅读的途径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笔者在查阅报刊杂志、浏览网络文稿的过程中,发现很少有清晰的界定和具体的介绍。

鉴于此,笔者试从“我眼中的科学阅读”及“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两个方面,结合实践谈谈我们对当前科学阅读的认识。

我眼中的科学阅读

要界定什么是“科学阅读”,首先应该说说阅读。《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网络上说,“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

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思维的过程。”

综合上述内容,可概括为“阅读是信息搜索、存储、内化的过程”。

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及使命,我们知道语文阅读的落脚点在口头及书面的表

达与交流,即信息的提取和应用。

但其重要落脚点在于引领与探究,而非语文阅读的表达与交流

先来看一看下面的事例,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一课中有如图所示的一段文字

试问,这段内容的阅读是不是科学阅读?

笔者以为它是“科学课上的阅读”,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阅读”,因为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它与语文阅读并无本质的不同。所以,这些“实验操作提示”类的内容,笔者偏向于不认可它是“科学阅读”。

如果活动结束小结时,老师给学生发放以下一份科学阅读资料会有什么样的

结果呢?

畅游声音世界

同学们,下面这份表格中,列举了声音在下列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你能

从中发现声音在这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吗?

声音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单位:米/秒)

如果你发现了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一些规律,不妨在这里留下你思考的

“足迹”:

智力闯关

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尝试继续往下读。

同学们,听说过海洋测量船吗?它能够完成海洋环境的探测工作,比如海洋深度、海底地形等。那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这种船上有一个特殊的设备叫——声呐。这种声呐能向海底发出声波,声波“撞”到海底后会反射回来,并被声呐接收到。从声波发出到反射后被接收会有一段时间,这就是声波在水中

“行走”所用的时间。船上的科技人员再根据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此处海洋的深度了。你敢挑战一下自己吗?如果挑战成功,说明你具有成为一名合格海洋勘探员的潜力了!

问题:有一艘海洋测量船,为了测量海洋深度,它竖直向海底发射声波,1秒钟后接收到回声,请你算算这里的水深是多少?

超级擂台

读到这里,估计你已挑战成功,那么恭喜你!

学海荡舟,其乐无穷!此时此刻,如果你仍觉得意犹未尽,不妨选取一些材

料进行比较研究,比如:木材VS钢铁。但如何设计实验呢?启动你的“最强大

脑”吧!

针对这份“阅读资料”,笔者曾选取四、五年级各6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12名同学的调查结果曾正态分布,调查结果为:“寻找规律” 一项, 1 1人找出了实质内容和答案,占92% ; “计算海深” 一项,五年级6人中有4人基本算出了水深,四年级没有,占33%。(四年级同学因当时还没学到这节内容,所以对声音及其传播速度认识不足,因而回答效果不佳也在情理之中。)之后,笔者又对12名同学进行了访谈,让他们就问卷的“可读性” “趣味性”谈谈自己的看法。“可读性”方面,有1人感到有点难度,占8% ; “趣味

性”方面,12人均表示很“好玩”“有趣”,占100%。(最后一项实验设计因时间关系未来得及调查。)

综上所述,笔者眼中的“科学阅读”是这样的:它是信息的搜索、存储、内化并在此引领之下走向探究的过程。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鉴于对科学阅读的理解,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谨防跌入浅表性科学阅读的误区,要让科学阅读向深处迸发,即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深度阅读是“从个体未知走向公众已知再到对公众未知领域探求的过程(界定)”,它强调读、思、做的统一(操作),它应该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科学知识的扩充、人格精神的熏陶(目标)。

比如一个小孩,他看到路边有一只披盔戴甲的小虫子在一堆牛粪上爬动,他不知道这虫子叫什么,但它可能因为讨厌那堆污秽的东西而对这小甲虫心生厌恶。这时,我们把介绍屎壳郎是“自然界清道夫”的资料推荐给他阅读。通过阅读,这个小孩便实现了“从个体未知到公众已知”的转变,也许他不再像起先那么讨厌这虫子了。等他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们可以推荐《昆虫记》之类含有详细介绍这种虫子的书籍让他阅读,也许读后他也会像笔者一样产生这样的困惑:屎壳郎清理了牛羊等牲畜的粪便,但它自己的粪便又是谁来打扫呢?而这是法布尔所没有介绍的,也是大家好像都不太清楚的问题。我要再去研究研究,要是搞懂了,在这方面我不是比法布尔想得更远更全了吗?我不是把大家都不知道的事搞明白了吗?要是那样,我太有成就感了!一一这正是笔者最近带着童心阅读

《昆虫记》的真实思路历程,也就是笔者理想中的“从个体未知走向公众已知再到对公众未知领域探求”的深度的科学阅读。

深度科学阅读应读些什么呢?首先,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要阅读自然这本无字的大百科全书。其次,要阅读科学传世经典、科学故事、科普美文、名人传记等有字的著作,其中首推的当是经典名著。第三,还可观看诸如“动物世

界”“急救技能”之类的影音作品。

笔者以为,要开展深度科学阅读,应在阅读自然中起步,在经典阅读中蓄力,在哲学思辨中升华。

一、在阅读自然中起步

这个话题缘起亲戚家小宝宝的识字挂图。亲戚家宝宝两周岁多,对于墙上《看图识字》中的花鸟虫鱼、狗兔羊鸡、鱼蛋肉饭、手脚头耳、衣帽鞋袜等事物无一认错,但汉字只识得极少的几个,显然她在“识物”和“识字”上有先后之别。

这样来看,认识客观事物可以看作科学阅读的启蒙,个人成长总是从阅读身边的自然万物开始。

阅读一一尤其是起步阅读,一旦离开自然的土壤,与实践脱离,便可能苍

白、空洞,乃至无知。《狼图腾》中,陈阵接过毕利格老人递来的防狼棒时一脸困惑,于是就有了老人的感慨一一你们这些城里人,在学校里都学了些什么?与此相反,笔者想到了儿时的鲁迅,当他走出只能看到院子里四角天空的高墙,来到广阔的农村,投身自然的怀抱,于是他知道了“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如此危险的经历”。

所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之旷美、海洋之浩瀚、生物之繁多、竞争之激烈是

阅读,是科学阅读之要务,因为它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再从教学的视角来审视。

《昆虫记》中有一段内容,法布尔第一次寻找鸟巢、偷鸟蛋回家的途中,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