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式自学活动的实践探索(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年第2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开放式自学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彭永新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年2期字数:3424 字体:【大中小】
摘要:自学活动虽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方式,但它与探究学习并非是一对矛盾对立的关系,两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学习。
事实也证明,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自学来获得。
只是自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让学生一读了之,需要有探究学习的参与和推动。
因此开展“开放式自学活动”的要旨,就不仅仅是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和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与交流,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和善于反思质疑的精神。
关键词:开放式自学;实践探究;和谐共生;基本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2-0004-02
一、从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辨证关系谈起
自学活动虽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方式,但它与探究学习并非是对立的矛盾体,两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现代教学研究也表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即使是最简单的,也都是有许多因素结合而成的,并非某种化学元素那样单纯,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做的区分只是相对的”。
当前,许多老师一味地追求“探究”,而完全抛弃“接受学习”,我以为这很不恰当。
例如,对循环小数“3.333……”的写法,有教师采用让学生“再创造”的做法,结果学生想出了非常多的写法,然而最后教师却没有采用学生的“精彩创造”,因为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是约定俗成的。
显然,这样的探究活动空间比较狭窄,对学生的智慧生成缺乏深度,是一种低层次的活动,长时间运用,容易使学生产生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我感觉到,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探究学习,可能本身就是一种片面的追求。
我们需要有再创造的宽阔视野。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学习。
虽说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增强一定的探究能力,但绝非把我们的学习活动都变成探究活动。
有人认为,学生自学了就知道了探究的内幕,甚至认为学生可能因一知半解而干扰、影响探究的深入。
这种观点,其实是忽视学生的认知起点。
书本并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有很多知识,即便学生不看书,也会从别的渠道获得。
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就需要学生具有“等积转化”思想,这种思想却是通过前面的图形变形的接受学习后迁移获得的。
但有的老师却机械地认为,从课本中获得的认识,不是学生的已知,只有从别的渠道得到的知识才是已有的认知基础,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事实也证明,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自学来获得。
只是自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一读了之,需要有探究学习的参与和推动,方能深入下去。
例如,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自学,需要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对书本知识的获取,需要举一反三;对书本知识学习的策略,需要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等等。
只有我们引领学生既能走进书本,又能走出书本,融入自我,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学习。
总之,我以为,不应有什么内容只能探究而不能自学,或只能自学而不能探究;而其只存在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自学其实应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跳板,通过自学可获得更多知识,得到更快发展。
自学不仅是为了获得一些书本知识,更是为了学习后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陈旧的自学活动方式作了重新思考,提出应构建“开放式自学活动”观:即对学生的自学方式而言,真正的学习意义,不仅仅是养成良好的自学课本习惯和阅读能力,更重要
的是要学会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
学生在自学活动中不应仅满足于释疑,而应不断进行质疑,于无疑之处生疑,并勇于探索,遍寻解决方法,善于用独特新颖的思维去努力解决问题。
这种具有批判精神的独立思考能力应当是构成自学能力的核心。
同时,完善的自学能力,还应包括学会与他人、书本、老师开展建设性的争议、交流与反思,进一步提升对学习的认识。
这可能是理想境界,但却是应该追求的!
二、开展“开放式自学活动”的基本措施
1.开放“自学”空间——前提。
首先,要构建宽松的自学情境。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他们渴望与教师、书本、同学对话与互动。
在自学活动中,就必然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对话互动的愿望,尊重他们对书本知识不同感受与体验,并积极组织与之对话交流,促使他们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下得到真实的学习感悟与收获。
其次,应整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自学活动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有些内容或学生不一定适合自学方式。
因此我们要依不同内容灵活运用学习方式,在展示自学优势的同时,又利用其他方式弥补自学的局限,把多种学法有机穿插在自学探究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多种学习器官,使学生尽情地体验于丰富的学习活动中。
再次,开放自学活动过程。
学生自学过程中必然会生成不同的学习状态:认识有深有浅,感悟有多有少,甚至还有错误。
这些不同的差异应当与学习内容一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资源,需要我们加以引导,沟通学生生活经验,营造积极的自学情愫,适当重组教材,不断调整预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2.突出反思品质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基础。
勿庸置疑,学生能通过自学解决学习问题。
但开展怎样的自学活动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我以为应筛选能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和批判精神的内容和方式。
诸如:课本讲得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样讲?有无不同想法?要做到不盲从课本,让学生的思考融入自学活动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经过这样的自学活动,就可以在课堂上腾出时间讨论值得怀疑的问题,质疑真实的问题,拓展需要发展的问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集体探究学习活动。
培养有反思品质的自学能力,当然不是短时间内能达到的目标。
除了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敢于思考、反思的民主氛围,还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精心训练。
例如教师一开始时可以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问题,使学生感到自学有路,思考有方,在“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补一补”的活动中逐渐学会学科阅读。
随着自学活动的深入,再逐步将自学的层次从有要求转变为无要求,使学生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3.引领开展有深度的自学探究活动——关键。
第一,抓住学生自学活动中的模糊点。
在自学课本时,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难准确理解某些知识,这就有必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这多为教学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而有得。
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善于链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成功地将对课本知识的自学过程转化为自我认知的构建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一旦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意识,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二,放大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的闪光点。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也必然是多样的。
但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难以吸收、展示各种想法,这就要求我们能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以达到对课本知识深层次的自学和理解。
第三,弥补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的“盲点”。
学生在自学时往往满足于对课本问题的解决而“顾此失彼”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而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情的变化,主动“出击”,实施有价值地引领,及时有效地弥补自学的不足。
4.及时地组织争议与交流——发展。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而开放式自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有着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
因此,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因势利导地组织、展开讨论、交流和互动,通过积极的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交流,互相交流各自看法,辨别真伪、敢于质疑、勇于争辩,使学生对课本的自学产生深层次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对学科学习的认识。
综上所述,开展“开放式自学”活动的宗旨,乃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自学能力,发展初步的探究品质,使学生的“开放式自学活动”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体验成长、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
【责任编辑韩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