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尚未”范畴及其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尚未”范畴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近些年来,他的哲学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以“尚未”为核心的希望哲学更是倍受瞩目。本文旨在介绍布洛赫“尚未”范畴的基础上探求其现实意义。由此说明,布洛赫以他的面向未来的希望哲学思想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在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进行创新的同时,也对人类思想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布洛赫;希望哲学;尚未;乌托邦精神;现实意义
希望是人的特质,是人所拥有的最富人性的精神情绪,也是使人向往美好未来的力量。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在西方,从托马斯·摩尔勾勒乌托邦,到马克思描绘自由王国,都在追求理想的未来社会状态。人类不懈追求美好社会的历程凝结着乌托邦精神,代表着人类超越现实的永不枯竭的力量,也体现了人类的希望之光。素有“希望哲学家”之称的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 1885—1977)以他的面向未来、积极进取、善于挑战的希望哲学思想给人们的心灵带来药方。他在其代表作《希望原理》中揭示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在等待什么?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等问题,以其独特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诠释。今日我们重新审视与评价他的思想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可以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摆脱人类生存意义危机的困扰,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理论策略。
一、“尚未”范畴的要义分析
如果要用一个简洁的词语作为布洛赫哲学思想的标志,那么最精辟的概括就是“尚未”(noch nicht)。“尚未”是布洛赫哲学思想的核心,他“至少在以下几层含义上使用‘尚未’范畴:第一,‘尚未’即尚未意识;第二,‘尚未’即尚未存在;第三,‘尚未’是指关于人的本质尚未得到阐明;第四,‘尚未’即‘已知的希望’尚未完满实现。”[1]可见,“尚未”是指非现实存在的尚未生成的、面向未来正在形成的可能存在。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不同,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种“尚未存在”的存在论,它追问现实运动的一种潜在趋势,也包括社会变革中的潜在趋势。
在布洛赫哲学思想中,“尚未”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展开为人类生存的本质结构。它表现为各种具体形态的“希望”,“布洛赫相信,虽然希望是存在的一部分,但却由人类活动来实现。”[2]布洛赫以人的需要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认为人对未来的向往与期望来源于人的需要。人类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产生出希望,而希望又决定着个人、社会、历史的存在原则。“人的生存总是受各种各样的需要所驱动和影响。人的需要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呈现出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搭建的梯级架构。事物的内在倾向性及人的需要不断驱动人超越现存,向着未来的理想目的地迈进。”[3]这种推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线索,但又与其相区别,布洛赫认为,人的生存是被各种激情与期望驱使的,而希望是人的这些
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它指向“尚未”存在的、未来的东西,使人的生存指向未来。由此,人才能创造性地开创自己的未来。纵观人类历史,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始终的,将永远是人的希望,它推动人类不断向前,使整个世界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二、尚未存在生存结构的展开——内蕴乌托邦精神的人类历史发展历程
在布洛赫的思想中,尚未意识指向人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它激发人切实改造现实、改造自身的激情和欲望,即,乌托邦精神。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作为尚未存在的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纪的生存活动背后处处闪耀着乌托邦精神之光。布洛赫在其早期代表作《乌托邦精神》中对乌托邦精神是这样界定的,“乌托邦精神贯串在对人、对宇宙的理解和对乌托邦未来的‘憧憬中’。乌托邦精神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就是‘希望’,是植根于人性内部的决定人和宇宙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因素。”[4] 乌托邦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它的作用就是每一个现实社会憧憬未来的根据,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布洛赫写作《乌托邦精神》就是为了唤醒沉睡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这种精神,因为“它是永恒的目标、预感、良知和救赎”[5]。布洛赫“之所以要倾其所有的智慧和感情来唤醒乌托邦精神……是因为他已经深刻地洞见到人类正在由于精神的枯萎而失去自己,走向死亡。”[5]他正是想通过唤醒人们心中的乌托邦精神来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精神。他认为,这种唤醒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人的内在意识和外在的现实世界。通过这两个层面的行动,使人所处的外在现实世界更加完美,并借助人的内在意识使其升入天堂。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恰恰开启了一条内在意识走向外在世界的梦想之路,它是内蕴尚未存在特质,怀揣尚未意识,锻造尚未生成的世界的积极的生存活动之路,其实践旨归是无阶级的社会主义“具体的乌托邦”。
布洛赫“明确地把乌托邦精神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指出作为一种超越的维度,乌托邦设计或乌托邦精神并不是人们外在地加给社会生活的东西,而是历史和社会生活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维度,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不是对未来社会作任何精确的预言,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改造的历史过程。”[6]马克思试图通过社会实践实现可能与现实的统一,从现实出发追求共产主义社会,从而进入“自由王国”。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面向未来、追寻“尚未”的哲学。布洛赫将哲学的任务定义为“不是描述现状,而唤醒生活,是促成一个还处在潜在状态的、要是没有人的首创精神就不可能诞生的世界的出现。”[7]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的社会变革功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由此可见,唯有面向未来的、具体的希望才能造福人类、拯救世界,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唯有把希望转化为现实活动,使主观与客观结合,人类才能在改造世界中实践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为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会发现,人类在追求不断美好生活,期望没有苦痛的世界时,就是在编织、憧憬着各种各样的乌托邦。正是这种对未来的希望使人受到精神的鼓舞,使人充满信心,使人的生存直接指向未来,坚持不懈地为希望而奋斗,最终使希望变为可能和现实,客观促成了人类历史的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