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观,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董岩. 论多维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当代传播.2013(05)】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产生的背景
新闻也叫作消息,如果从当代的新闻发展程度来看,它的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样。

而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并没有现在所拥有的光电等先进传播技术,报纸是他们传播思想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性社会思潮,它在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各种弊端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指导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方面发挥着思想指引功能。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做斗争有两个战场,一个是枪林弹雨的战场,另一个是思想舆论阵地。

在西欧原始资本主义积累初期,德、英、法等国的无产阶级思想受到了极端压迫,但是无产阶级在本国中还是采取了一些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他们(意识到这种压抑,并开始有意识的反抗是从18世纪末开始的,从那时起,工人中的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知识分子,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解放,通过创办报刊、建立政治或教育方面的工人组织,开始以独特的方式提出无产阶级对社会传播、报刊的认识和要求。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在英国伦敦的一些工人也组织成立了“争取廉价与正真报刊的工人协会”,该协会也尝试表达了无产阶级精神方面的要求,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有达到实质性的效果。

19世纪40年代,英、美、法、德等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以英国为首的世界市场体系也已经较为完善。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但是,当时的德国还处在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经济上的发展受到政治上的阻碍,资本主义在德国的步伐受到了桎梏,面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德国国内的农民群众、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等要求改变现状,实现德国的统一。

(由于没有出版自由,就不能有工人运动,这就不难理解马克思从争取出版自由出发来创立他的新闻学说,“我们不仅用矛头而且要用斧子去为它(指出版自由)战斗”的意义了。

)【徐培汀.马克思和新闻学[J].新闻大学.1983(01)】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来源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当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思想来源。

报刊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都是置身在经济的土壤之中。

但是,也深受政治的影响,这些影响不过是起阻碍或促进作用,表现在不同的派别立场上,它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出生来看,他们先后出生于1818年和1820年,并且都是出生在普鲁士王国的莱茵省,莱茵省是当时德国政治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并且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法国,就是这样一个国情却给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审视世情的新视角。

马克思进入大学后,虽然学
习的是法律专业,但是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都摆在历史和哲学上。

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来源,如果从历史方面来看,则可以溯及到(1644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约翰-弥尔顿提出的“出版自由”口号;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的马拉的《人民之友报》的办报实践,人权宣言的公布;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权力法案》等。

)【徐培汀.马克思和新闻学[J].新闻大学.1983(01)】
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这是他新闻观思想实践来源的正式起点,在这一期间,他遇到了一个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的“林木盗窃问题”的案件。

议会对这件案子的判决明显是偏袒贵族,这引起了全国民众对议会的强烈不满,马克思也对此案件的决定感到十分愤慨,于是他在《莱茵报》上发表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该文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捍卫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物质利益,揭露普鲁士国家关于林木盗窃的立法和省议会维护地主特权、反对人民利益的封建反动本质。

)【张守奎.《莱茵报》时期之前的马克思与自由主义传统[J].江苏社会科学.2013(06)】而恩格斯虽然初中就被迫辍学,但他自主的学习弥补了这一遗憾,他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让他的思想和马克思殊最终途同归,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1839年,恩格斯在《德意志电讯》发表了《乌培河谷来信》,文章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流露出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两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在为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与报刊紧密联系,通过对舆论阵地的建设来更好的发挥这一工具的作用,从他们在报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报刊思想的理论之萌芽。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报刊思想的阐发
1842年初,马克思发表了《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在该文中,马克思阐发了自己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新闻出版自由的精神实质——人类精神的特权;新闻出版自由的宗旨——人民性;新闻出版的最主要的自由——不要成为一种行业以及新闻出版自由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陈菊.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青年记者.2012(09)】新闻的自由观是马克思在进入《莱茵报》之初所追求倡导的,这也是他反对当时书报检查制度的强烈呐喊。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全部精神的类本质,在《莱茵报》工作的这一段时间内,他不断思考并撰文评论德国的社会现实,有关新闻出版自由的观点也逐渐上升到人的本质一高度。

随后,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等一系列的文章中马克思开始提出了“人民报刊”的概念。

这一“人民报刊”思想的具体内容有:【郑保卫.论马克思的让人民报刊思想和党报思想[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06)】
一,人民报刊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是人民精神的喉舌;
二,人民报刊是将人民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
三,人民报刊是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间的“第三个因素”;
四,四,人民报刊的本质是真实的;
五,人民报刊的品质是诚实的;
六,人民的信任是人民报刊来赖以生存的条件;
七,人民报刊具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性;
八,人民报刊是一个有机的活动群体。

这一时期,年轻的马克思已然具有了为人类谋幸福的高贵品种,并且自觉投身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潮流中。

针对当时普鲁士政府颁布的新的书报检查制度,马克思提出的“人民报刊”这一命题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是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

(他认为,人民报刊是与官方报刊相对立的报刊,它是一种精神不受阉割的“自由的报刊”,而只有这种报刊才是一种真正的报刊。

)【郑保卫.论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和党报思想[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0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不同与资产阶级的新闻观,这主要是看新闻传播的主体地位及其属性,从传播学上来说就是“定位”。

人民报刊的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虽然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但是它能够代表当时民众渴望知情权与话语权。

对于这一新闻思想,后人的评价有两种声音,一是持批判的态度,二是持赞成的态度。

前者认为,《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和由革命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阶段。

(这时的马克思,其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还囿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范围内。

)【郑保卫.论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和党报思想[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06)】也就是说,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人,在他的“人民报刊”思想中存在着一些唯心主义的幻想色彩。

而后者则认为,这样“两个转变”是毫无事实根据的,对马克思前脚是唯心主义的看法是片面的,对这一新闻观思想的批判更是是读者的管见。

(他们的人民报刊思想,只是作为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基于自己当时的哲学信仰所提出的一种报刊思想,免不了具有空想的成分。

)【刘建明.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两个转变”的神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一个理论缺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7)】
(二)党报思想的发展
党报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观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的具体实践。

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因经常发表文章批判普鲁士政府,最终导致在1843年3月被查封。

同年10月,马克思政治流亡到法国巴黎,第二年与同在巴黎的卢格合作创办了《德法年鉴》,这一刊物被誉为“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但只出版了1—2期合刊便因故停刊。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止他那颗热血沸腾的心,他为德国民主流亡者出版的刊物——《前进报》撰稿,该报批判的矛头直指普鲁士国王。

在普鲁士的压力下,马克思于1845年2月被法国驱逐出境。

移居比利时布鲁塞尔后,马克思又进入了《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工作,并于1846年初和恩格斯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接着在巴黎、伦敦、汉堡、莱比锡、西里西亚各地设立了支部。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后不久,马克思恩格斯同小资产阶级政论家卡尔海因岑展开论战,恩格斯在《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发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一文,文章提到报纸的任务,他说:“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

”)【廖声武.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的演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因此,党报的任务“就是从以下各方面证明民主制的必要性,目前这种在某种程序上代表贵族利益的管理方式是不中用的,将使政权转到资产阶级手里的立宪制度是不完备的,人民只要不掌握政权就不可能改善自己的处境。

因此,这种刊物应当说明,无产者、小农和城市小资产者因为在德国构成人民的正是这些人为什么受官吏、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应该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不仅是政治压迫而且首先是社会压迫,以及采取哪些手段可以消除这种压迫;它应该证明无产者、小农和城市小资产者取代政权是采取这些手段的首要条件。

其次它应该探讨,立即实现民主
制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党有哪些手段可以采取,当它还很软弱不能独立活动的时候,它应当联合哪些党派。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847 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马克思、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了无产阶级机关报——《新莱茵报》,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以报刊活动促进革命活动的发展,两者的有机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观思想,在这一期间的许多著作中都包含了党报思想的论述。

随着报刊活动的开展,马克思恩格斯逐渐认识到党的刊物应该依照党的纲领进行宣传报道。

(《新莱茵报》的政治纲领有两个要点:“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和对俄国进行一场包括恢复波兰的战争”这第一点几乎是马克思恩格斯按照《共产党宣言》的精神为德国无产阶级制定的在革命中的具体政治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的第一条的照录,第二点也是符合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利益的。

)【廖声武. 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的演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1849年,《新莱茵报》因为对当局暴行的揭露和批判受到了法庭的控告,马克思出庭辩护。

从这一辩护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是在马克思新闻思想中一以贯之的。

马克思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

”【陈绚.报刊的价值:不能让揭露“失去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审判案》一文的原著考证研究[J].国际新闻届.2013(03)】党报思想,是人民报刊思想在党内机关刊物中的发展应用,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1849年5月19日《新莱茵报》最后一期期称:“只有一个方法可以缩短、减少和限制旧社会的凶猛的垂死挣扎和新社会诞生的流血痛苦, 这个方法就是实行革命的恐怖。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经历了一个从一般工人团体到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这样一个长时间发展的过程,因此他们的党报思想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关于党报思想所形成的原则有:
1.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
2.维护党的理论的科学性和党的荣誉
3.尽可能在党的组织内解决党报与党的领导机关之间的矛盾;、
4.党内自由交换意见的原则;
5.党的领导机构对党的报刊实行道义影响的原则
6.党内思想斗争公开的原则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从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人到一个革命理论家,经过这样一个转变,即从批判书报检查制度,提倡新闻出版自由到批判社会现实,宣扬革命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运用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停止不前的,它是发展的理论,是经受实践检验的真理。

同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是一个动态前进的过程。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从事革命的时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第二国际时期。

从1888年开始,他就成为了一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分子,在从事革命的过程当中,他根据俄国的独特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相当重要的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

)【陈力丹.列宁党报思想成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1896年,列宁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判四年的流放西伯利亚。

1900年,列宁流放期满回到内地,但此时的国内政治环境十分复杂,难以开展他的政治活动,因此他辗转到国外,并与俄国最早的且最有威望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合作,讨论重新建党。

在1900年至1917年这一段时间内,列宁只在1905年因俄国爆发民主革命返回俄国,其他时间均在西方国家生活,西方国家的自由氛围让列宁深有感触,特别是新闻出版自由和通讯自由,这与俄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对列宁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丰富,撰文阐发的理论较多,他们是伟大的思想家。

但是,列宁因工作的需要不得不从事很多党务和党报工作,而没有较多的时间去从事学术研究,但这却给了他丰富发展党报思想的机会。

他创办的党报党刊总数有40余家,由于在俄国极端专制的环境下,这些报刊的生命周期都十分短暂,但却丰富了他对新闻行业的熟悉程度,他说:“要在报纸上(而不是在通俗小册子上)谈城市的和国家的事情,就需要有新鲜的、各方面的、由能干的人收集并整理过的材料。

而为了收集和整理这样的材料……就需要专门的作家、专门的通讯员组成的大本营,需要有社会民主党人记者组成的大军,这些记者到处建立联系,善于打听到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密’( 俄国官吏常以知道这种机密自傲,而且随便泄露出去),善于钻到各种各样的‘幕后’——需要有‘因职务关系’而必须无孔不入和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

我们这个反对任何经济、政治、社会和民族压迫的政党、能够而且应当去寻找、召集、训练、动员并调动这支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去作战——但这一切都还是有
【列宁全集:第6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141-142待于我们去做的事!”
页】
列宁党报思想有其特殊性,他是在沙皇俄国严酷的迫害导致无法在国内建立合法甚至有效的地下组织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党报思想:“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这些思想指出了通过党报重建党组织的重大作用。

【贺义廉.从原著出发,与时代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研究的新思考[J].社科纵横.2008(12)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那天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一并传入中国,从最初的懵懂状态,到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融入了中国的特色元素,但是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中国当代四位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曾经对新闻工作有过诸多论述,他们的新闻思想和观点不仅代表了他们所处的不同时期中国新闻的时代特点与时代要求,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新闻的发展走向。

)【魏丽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新闻思想比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2)】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为代表的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以《新青年》杂志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

【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44页】
毛泽东从新闻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如1919年创办《湘江评论》,同年主编《新湖南》周刊、担任《大公报》管外撰述员,同时还创办了平民通讯社并主持其工作;1920年至1921年期间,参与《湖南通俗报》编辑和撰稿工作,同年还主编《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湘潭教育促进会会报》,这些都是他在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之前从事的革命活动。

通过这些报刊,他有组织、有计划的引起社会对某一事件的讨论,继而达到传播某一思想的目的,初步具有了现代传播学“事件营销”的传播技巧。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此后,毛泽东从事党务工作,他依然注重发挥报刊在革命中的特殊作用,通过报刊发表自己的文章评论社会事件。

1931年毛泽东发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文中论述了新闻传播在“提高群众的斗争情绪,打破群众的保守观念”中所起的作用。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同时,他也对于党报的建设也有思考讨论,1942年3月14日给周恩来的电报中强调:“关于改进《解放日报》已有讨论,使之增强与反应群众。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页】这些新闻观,可以说是对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的继承和具体应用。

总的来说,在毛泽东的新闻观中,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带有“鼓舞斗争”的色彩。

除了毛泽东,像周恩来、刘少奇等党的其他领导人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他们的新闻观在革命岁月和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所不同,在革命期间是服务革命需要,在新中国成立后是服务全国建设。

但是,这两个时期的新闻观还是带有“阶级斗争”的色彩。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有新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以及后来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这在各行各业都产生极大的反响,同时也重新纠正了新闻报刊在文化大革命时的许多违背新闻工作原则的做法。

这一时期,邓小平主持国家的工作,从他的诸多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讲话中,可以归纳出这一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的新闻观:
一是,新时期的传媒要从国家社会团结安定的角度出发,进行宣传报道。

1979年,邓小平考察了《人民日报》,并在该报上发表《切实解决上访问题》。

1980年1月,邓小平强调指出:“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们要从各方面来努力。

-----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邓小平文选.2版.第3卷.第1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二是,党报要作为党的第一喉舌,无条件宣传党的思想主张。

邓小平说:“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

------现在不是讲什么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讨论吗?可以讨论,但是在什么范围讨论,用什么形式讨论,要合乎党的原则,遵守党的决定。

【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第2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这是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提出的报纸要“党性”这一思想的继承。

三是,要在制度和法律上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力。

邓小平始终强调:“一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现在党内外小道消息很多,真真假假,这是对长期缺乏政治民主的一种惩罚。

”【邓小平文选.2版.第3卷.第1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就是要求要从制度上保障人民发表言论的权力,党的媒体不仅要反映党的主张,也要反映民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