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群体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
李刚,刘威,崔明
(沈阳建筑大学 网络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中文摘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联系愈发紧密。广大群众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做出响应,我们将这些行为称为由群体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它已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特点是:流言信息传播广、速度快、影响大、难以实施有效控制;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常直接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各类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报道、评论及相关信息传播,形成了较具社会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使群体性事件进一步聚集、扩大,从而加大了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是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成因;导控
1 引言
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网友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发表看法、表达诉求、交流思想乃至组织行动,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研究,对增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能力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 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成因
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网络组织、策划群体性事件,或围绕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网上炒作,已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的一个新动向[1]。其主要特征是:(1)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具有互联互通、快速即时、匿名隐身、跨地域无国界等特点,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完全垄断信息的传播渠道。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和多样性,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低,不可避免会滋生流言。(2)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各种类型的信息几乎能实时发送并接收,信息传播速度相当快;也可以传递到任何一个拥有互联网的角落,信息传播范围广。(3)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大家都处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状态下,这容易使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一些缺少自律意识的网民在发表言论时采取偏激的态度,进行个人情感宣泄[2]。
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成因
群体性活动往往会因为失控等原因而形成群体性事件。在网络时代,群体性事件形成和发生会在网络上有所表现并逐渐演化,从而形成了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2]。群体性事件之所以会形成网络舆情,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民众将网络视为表达群体诉求的主要渠道之一。由于现实中各种传统媒介的限制,民众很难获得表达个人的爱国热情的渠道,而网络作为相对较少受到限制的公共舆论平台成为了表达诉求的可行方式。从现实来看,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往往在网络上都有征兆,很多事件是因为在网络呼吁无效的情况下,网民才借助于群体性行为来表达诉求或不满。二是民众将网络作为动员群体成员的有效方式
之一。民众为了使网络动员功能得以发挥,往往有意识地将所关注的问题放在网络上,力图形成舆论热点,引发其他网友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展开有效动员。另外,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由于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民众会将群体性事件的相关信息发布到网络上,以试图获得更大范围的动员,或者为自我发动的群体性事件寻求更大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中与群体性事件相关的热点性、关注度较高的言论或话题将会激化群体性事件。
3 网络舆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3.1 网络舆情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由于广大群众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比较低。一些围绕社会事件的网络舆情包含的刺激性信息,往往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直接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前些年在各地发生的“涉日游行”、“抵制日货”活动中,因日方在历史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错误态度,引发民众的不满情绪。群众自发通过网络QQ、手机等组织反日活动,传播游行示威的信息,结果参与者在很短时间内聚集起来,打出统一的标语口号,按照统一的路线行进,实施了统一的示威活动。
3.2 网络舆情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如果对相关的负面网络舆情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就会直接导致群体性事件急剧恶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负面网络舆情参与其中,由于网络媒体不真实、不适当的信息传播,甚至歪曲事实的报道,情绪化的、偏激的评论,容易误导网民,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纵向发展,使局势失控或恶化。其次,网络舆情传播的迅速性和广泛性使群体性事件横向蔓延,从而加大了群体性事件的控制难度。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暴露了社会的丑陋面和诸多的负面信息,而网络媒体不加过滤,有意或无意地放大渲染,过度宣传社会阴暗面,会对网民的思想形成强烈冲击,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埋怨、激愤的反社会心理。同时不良的网络舆情极易激发网民的非理性情绪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走向现实推波助澜。
4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的导控
4.1 网络舆情导控方面存在的缺陷
目前,各地政府都未出台针对网络言论和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没有了制度的约束,也就意味着行为失去了标准。因此,不管网民在网络上散播何种言论,受到惩罚的几率都非常的小。另外,网络舆情管理的软硬件投入上也存在缺陷。大多数网站既没有自动化的网络舆情管理软件,也没有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3]。非法的、不正当的言论既不能及时的予以屏蔽和删除,又缺乏长久的正确的权威言论的引领。在很多网络社区如贴吧、BBS等我们可以看到,网民的价值判断标准还非常的凌乱,在没有权威言论引导的情况下,还有很多片面的、激进的观点存在。这些无疑都会增加群体事件发生的风险。
4.2 加强网络舆情导控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在生活日益网络化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从网络舆情入手,做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工作,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首先,立健全民众网络言论和行为方面的制度建设。让人们明白网络行为与实际行为一样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从而树立良好的网络法律意识。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其次,加强各地政府网站软硬件建设,增强网络舆情收集和分析能力,是做好群体性事件预防工作的基础。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建设。通过完善网络设备建设、改进安全检测系统来增强对群体性事件的排查,通过网络系统设备的合理使用,确保网络舆情安全,排除校内的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隐患。检测上网情况记录,通过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直接将进入网络的有害信息进行屏蔽。再次,建立网络评论队伍,引导网络舆情。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可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队伍,让他们登陆具有较大影响的各大网站论坛,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发表意见和看法[4]。可以促进网络舆情的理性化,形成网上健康的、强势的主流舆论。引导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