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旅游管理

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

刘磊张华荣侯从强

根据1990、2000、2005和2010年四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1990-2010年间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一、引言

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1世纪,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加剧了景观格局属性的变化,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沙化等生态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阻碍了景观格局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的研究。

本文以玛纳斯河流域(以下简称玛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景观生态学与RS、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根据TM遥感影像数据完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信息提取;运用FRAGSTATS软件选取景观形状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等指标,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等方面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玛河流域的生态与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区概况

玛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地理位置处于东经84°48′-86°42′,北纬43°20′-45°55′,流域总面积3.1×104km2,年降水量110-200mm,年蒸发量1700-2200 mm。研究区的绿洲主要以玛纳斯河为依托,它是一个山前冲洪积扇扇缘和冲积平原,主要以片状或带状形式分布。

三、数据处理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包括: 玛河流域的1990年TM影像,2000、2010年ETM影像和2005年CBERS影像数据。

(二)研究区景观类型划分

基于玛河流域的遥感影像,将玛河流域景观分为以下7种土地利用类型:水体、林地、耕地、草地、冰川、裸地以及建工用地。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FRAGSTATS 3.3景观指标计算软件计算各种景观格局指标。在类型水平选取了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3个指标;在景观水平上选择了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个数(NP)、总边界长度(TE)3个指标。

四、结果分析

(一)玛河流域景观格局的面积变化

通过分析发现,1990-2010年间,玛河流域内各景观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为林地、耕地、建工用地面积的增加以及裸地、水体、草地、冰川面积的缩减。

(二)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变化

1990-2010年间,研究区冰川、林地、草地、水体、耕地、建工用地的斑块密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裸地则有所上升(图1)。

各景观类型中,裸地的斑块密度最大,其次为耕地和冰川,说明裸地、冰川和耕地在研究区占较大优势度(图1)。1990-2010年间,冰川、林地、裸地、水体、耕地、建工用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均不同程度上升,仅草地表现为下降态势;

同时,冰川、林地、裸地、水体、耕地、建工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均不同程度上升,仅草地表现为下降态势。表明研究区除草地外,冰川、林地、裸地、水体、耕地、建工用地景观类型都呈聚集态势。

(三)景观水平上流域景观格局变化

1990-2010年,玛河流域景观的斑块个数增加了30.15%,总边界长度减少了28.89%,景观形状指数增加了20.98%(图2)。景观形状指数增加,斑块个数增加,总边界长度减少,说明景观呈现破碎化,玛河流域景观形状变得复杂。

五、结论

(一)1990-2010年间,玛河流域景观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耕地、建工用地的增加以及裸地、水体、草地、冰川面积的缩减。主要景观类型面积的转移发生在裸地、水体、草地等景观向林地、耕地、建工用地等景观类型发展。(二)1990-2010年间,玛河流域整体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从类型水平上看,玛河流域各景观组分的斑块密度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裸地除外),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草地除外)。表明研究

区冰川、林地、裸地、水体、耕地、建工用地景观类型呈现聚集态势(草地除外)。(三)1990-2010年间,玛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得复杂化。从景观水平上看,研究区的斑块个数、景观形状指数均有所增加,而总边界长度有所减少;说明该区草地和裸地等景观呈现破碎化,玛河流域景观形状逐渐趋于复杂化。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