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男少女多”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在《2010-2011年主持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中显示,在校师范生的男女比例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点,女生达65.3%,男生仅占34.7%。并且近几年来该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到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失衡,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师范专业“男少女多”现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 师范专业男女比例失衡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刻板效应对于男性从事教师职业的制约
“男尊女卑”这是报考师范专业的男生人数急剧减少现象的根本原因。在“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下,造成了社会群体对于男女特定形象的价值定位和角色期待。因此也形成了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思维定势,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母性的延续,女性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形象更加贴切教师这一职业,而男性是一种顶天立地、争强好胜的大丈夫形象,应该从事与家国有关的职业。此外教师行业缺乏竞争力,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而男生更加倾向于从事竞争冒险的行业。因此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女生特别适合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而对男生从事教师持批判和反对的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越来越少的男生填报师范专业。
1.2 在经济待遇方面,教师行业的工资是处在社会职业体系中的末端。
根据韦伯“三位一体”理论,财富是判断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教师行业工资过低而造成男教师社会地位比较低,从而导致男教师群体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降低了男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而且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性承担着家庭重任,在经济方面更是要为家人撑起一片天,现有的工资和攀升的物价水平不能成正比,会导致家庭陷入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也使得男生在报考师范专业时望而却步。
1.3 新闻媒介对男教师职业的不恰当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舆论。
孩子是一个家庭甚至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教授和接触孩子的主体,父母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压力。随着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虐童、儿童性侵事件,新闻媒体有时为了博取点击量而进行不恰当的报道,引起人们对教师行业的密切关注,社会大众也开始质疑和评批教师行业,尤其作为男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更是处于过度关注之中。1.4 高中生在填报大学专业时受到父母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高中生对于大学专业的了解甚少,大部分都是从外界获得相关信息。在选择专业时,从社会因素来看,男性占据社会的主要资源,更愿意选择未来前景更好的专业,从而获得高收入、高地位。相对稳定、收入低的教师行业不太会被男生青睐;从家庭层面上来说,父母大多希望男生学习理工科、金融专业这些有前途的专业,而师范专业只是女生的归属地,子女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会接受这一观念。从而导致师范专业成为女生扎堆、男生避而远之的专业。
2 师范专业男女比例失衡造成的影响
2.1 不利于师范专业的男女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
外部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师范专业 “男少女多”的外部环境对于男女生的性格发展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大部分女生在师范专业中充当男生的角色,不管是文体活动还是体力劳动方面由于争强好胜的性格,使得女生变得越来越独立、强大,无视男生的存在。甚至会导致师范专业的女生失去本身温柔的性格,养成“女汉子”的性格。对于男生来说,身处在被女生包围的环境中,缺少同伴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处于班级“边缘人”的地位,缺乏话语权和归属感。甚至会过于胆怯或者不屑于表现自己,从而处于弱势地位。
同时大学也是学生谈恋爱的关键时期,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大学期间是处于“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恋爱观对于大学生今后的人格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师范专业“男少女多”的环境中,女生长期接触同性会形成消极的恋爱观,降低对异性选择的要求,甚至会对异性产生身心抵触现象。对于男生而言,“万花丛中一点绿”的处境让他们的选择大有余地,在异性选择标准上过度提高,也会导致现实和实际状态不符合,形成心理落差。总的来说,师范专业男女比例失衡现象不利于该阶段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自身全面发展。
2.2 导致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男女比例失衡
师范生就业的首选是教师行业,师范专业“男少女多”现状也是导致中小学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调的源头,不利于我国义务教育的长期发展。在家庭中,学生多受到母亲的照顾,父亲多忙于事业在孩子的成长中处于缺失的地位。在学校里,女教师数量过多会使学校缺少“阳刚之气”,导致中小学男生女性化,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一直以来是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老师的行为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男女比例失衡的教师队伍会使男生普遍表现出胆小懦弱,反而会促进女生形成女汉子性格,甚至在班级群体中男生被处于被女生欺负的对象。
同时,女教师居多的教学环境比较被动,不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活泼性格的形成。工作环境缺乏竞争力,不利于中小学的教学研究和学术氛围,难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总之,只有从源头上调整师范专业男女比例失(下转253页)
师范专业“男少女多”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罗 婷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00)
[摘 要]长期以来,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是我国高等师范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亟需我们的重视。本文将探讨高校师范专业“男少女多”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并初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师范专业;“男多女少”的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846-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26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实现大众化。目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理论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思考和结合当代中国实际问题,从而创新出的理论,是大众化的成果。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被中国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才可以变成强大的力量,从而在中国实践中发挥出自身巨大的作用。2.3 实现民族化
想要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能只通过某一种哲学,也不能和中国的实践实际脱节,更不能和中国文化脱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文化是分不开的,只有在民族文化的前提之上,对文化进行传承和变革,如果在发展中脱离了传统,就会丧失根本和迷失自我。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中创造过无数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凝聚精神的主要纽带,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想要在新的历史上,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就需要通过历史,立足在现实之上,用一种自豪的态度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想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需要使其先实现民族化。文化的来源都是民族传统,把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必要的前提。毛泽东曾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和我国的具体特征相结合,然后通过民族形式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想要真正实现中国化,就不能脱离中华民族文化,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现民族化。3 结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思想理论体系,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想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得到更好地运用,就需要以世界的眼光,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而且还需要加深对中国传统哲学内涵的挖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容和中国文化进行有效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以在文化语境中有一个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倩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
[2] 范霞.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路径——基于马
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视域[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7(02).
[3] 武二虎.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诉求的思考[J].南京
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4] 包美荣.文化语境与实践语境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未来指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5] 陈树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文化哲学沉思[J].天津
社会科学,2015(03).
(上接251页)调现象,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队伍的“阴盛阳衰”的现状。
2.3 女性师范生就业优势不明显
在如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就业背景下,师范生一般通过考取教师编制进入学校,这也是众多女性师范生首选的“铁饭碗”。而对于男性师范生来说,会选择更多的就业方向,这使得本来就奇缺的男教师更是“一票难求”。但是大多数学校倾向于招聘男教师,使得女性师范生的就业优势不明显,岗位竞争力变大。
3 对策
3.1 增加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感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男教师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导致其缺失尊重的需求和归属与爱的需求。这是当今男教师职业所处的生存困境之一,也是我们应该引起重视的地方。首先政府应该切实加大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增加住房、医疗补贴等福利,在经济上使男教师不会在收入上有后顾之忧;第二,政府和主流媒要在重塑男教师的社会地位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逐步消除大众对于男教师的偏见,为男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包容开放的空间,从而促使更多的男生填报师范专业。
3.2 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提高教师行业的内部竞争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来源是师范专业的学生,人才储备比较单一。中小学在录用教师时,应该本着公平的原则择优录取,放宽考生的专业限制,鼓励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考取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内部竞争力。另外,教师这一职业一向被视为是稳定、压力小的职业,导致许多竞争意识强烈的男性在教师行业中没有用武之地。中小学应该实行在职竞争和淘汰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吸引更多的男生报考师范专业。
3.3 新闻媒介对于教师职业的合理报道和正面宣传
在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对中小学男教师的正面形象和行为多加报道,通过宣传优秀的男教师、树立榜样等方式改变人们对男教师的偏见。另外对于虐童等事件理性报道,实事求是,为中小学男教师生存境况创造良性的舆论氛围,减少人们对于男教师的职业偏见。
3.4 社会和家长引导学生填报适合自己的专业
高等院校在招生时应开设专业性别有关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到专业并无性别差异,提高高中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专业和自己的爱好的基础上填报专业。另外父母在孩子填报专业时要充分尊重子女的个人选择,不强加干涉,尤其要改变职业刻板印象,在孩子报考志愿时不要强行给孩子施加所谓的“男性专业”“女性专业”,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指导和建议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武断者。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芳.幼儿园男教师身份认同困境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硕士毕业论文,2016.
[3] 惠中,韩苏曼.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性格解构失衡
问题[J].全国教育展望,2011(10).
[4] 郑丽.师范生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探析[J]文学教育,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