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论文1500,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1500,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论文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农村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相当薄弱。假如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环境
意识,可理解成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理论、意志等观念形态之总和。
文化素质与思想观念可谓是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总
体上较为滞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有限,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当淡薄。对于众多农村群众
而言,环保还是一个人们并不怎么熟悉的词汇,而环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不是很显著。
(2)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市、县两级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负责的是辖区之中的环保工作,而乡镇一级政府则普遍设置了行使环境管理职能的机构,一般情况下只是由一位副乡长分管,另设一位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但是,随着我
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土与规划等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之后,很多地方名义
上兼职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已经名存实亡,乡镇与村组的环境保护工作陷入到停顿之中,
而各市(县、区)环境行政部门往往因为中心城区的环境管理任务十分繁重而将工作的重
心放在中心城区上,因而也就缺乏足够多的精力来强化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管理与建设,
从而让农村环境管理显得极其薄弱。同时,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也严重滞后,不仅农村地
区乡镇的可支配收入相当有限,无法承担起治理环境需要的各类工作经费,而且本区域范
围之内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一直都用于城区之中的大型公用设施以及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
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对于郊区生态环境治理往往只局限于城乡结合部环保项目建
设上,在农村地区的生态环保投入就更少了。
(3)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之下,生产方式可以说是
影响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持续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资源集约循环这一生
产方式能提升资源之利用率,切实降低废弃物所具有之排放量,进而形成生态环保的外在
力量。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生产的作用与之截然不同,有时甚至还会导致对环境产生破坏
作用,进而加剧了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在单一地追求农产品数
量升值与收入增加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化肥用量正在不断增加,而化肥已成为我国农村
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农药生产与使用的大国,农药是导致
面源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国城市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三废"以及市民生活之中所产生
的废物往往没有经过合理的处理就排入到环境之中。当前,大量工艺十分陈旧、设备相当
简陋、能耗比较高、污染又重的企业由于在城镇之中无法立足,这也导致了农村环境管理
的力量极为薄弱,而乡镇企业又有很多属于重污染型企业。就企业自身状况而言,大多数
企业并无专业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同时,乡镇企业也未能形成规模化经济,难以承担污
染治理的相应费用。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一哄而上地进行大发展,因而
也就没有相应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进行合理的引导,这就会无可避免地产生盲目性与随机性,展现出多、小、散等状况,因而在布局不尽合理,不利于对污染施行集中化治理。
2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一)通过宣传教育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提升我国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这是切实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之基础,同时也是判断我国农村社会不断进步与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相当薄弱,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层面,也就是农村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当薄弱,乡镇和村级管理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当薄弱。为了转变其思想观念,提升农村总体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应当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要强化对乡镇管理者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知识上通过宣传教育,运用乡村法律大讲堂、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等多种方式方法,邀请环保部门以及普法机关送法下乡和送知识下乡,结合被动式学习与主动式学习,将单一强制性学习方法转换成为多种学习方法,让广大农村管理者能立足于学习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知识,实现有效转变思想认识和牢固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之目的。
(2)要明确创新对于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普及思想转变的作用,一定要以知识掌握为其基础,运用生态环保知识之普及,可实现人的思想意识之转变,并且最终切实改变人的行为习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普及的形式太过简单,成效也不够显著,这就需要结合我国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实施环保知识宣传以及普及。可依据各地文化习惯与生产、生活特点,在全面实施宣传教育的基础之上,应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所有能够运用的媒体方式,全面运用声、光、画等多种方式,把生态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科普知识、戏曲、杂技表演等演艺活动加以结合,积极宣传农村环保知识以及政策法规,从而让人民群众能够在观看中进行学习,在品味之中进行学习、在快乐之中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效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从而营造出人人都讲环保的良好环境,形成能够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极佳群众基础,并从长远的目标上形成农村生态环保之心理屏障。
(二)应用行政、经济及法律等手段创建农村环境监督机制
依据当前农村环境的现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始终坚持环保优先之原则来进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性整治。应当以农村环境规划为其基础,全面吸收一些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中之教训,全力抓住规划这一重点,将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之转变、乡镇布局与村庄建设规划的结合,制定完善环境规划,实施新农村居住示范点建设工程。应当以农村小康环保计划为主要载体,从而建设一大批适合于各地新农村环保和建设的重要的示范性工程。应当以实施环境优美乡镇与村庄建设等活动为契机,积极引导一大批具备良好基础、雄厚实力、生态环境良好的村镇能够先达到新农村保护之要求。应当采取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整体污染整治为主要方向,科学地划定禁养、限养以及养殖等各种区域,规模化养殖场一定要综合运用与处置畜禽的粪便,并且在土地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予以还田。一直以来,我国环境政策上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不够重视,因为政策上存在缺失,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其中突出表现为城市中心主义之特点,目前污染防治的法律重在城市环境保护,具体适用于农村地区环境建设的专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