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性教育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 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 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测试儿童的“错误信念”
错误信念( Belief) 错误信念(False Belief) 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 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 儿童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 2、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 3、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
• 自我发生的顺序: 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也 即“主体我”发展为“客体我”,并开始 具有简单的自我评价。 • 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识记)
• 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 体我认知尚未发展;9~12个月,婴儿产生了初步 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12~15 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 自己与他人分开。 • 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的婴儿开 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 特征来认识自己;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 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 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霍莉爬树 霍莉 爸爸
提问: 提问:
1、霍莉知不知道肖恩对猫的感受?
2、如果霍莉的爸爸发现了她又 爬树,他会怎样想? 3、霍莉认为她爸爸看到她爬树 后会怎样? 4、如果是你,你碰到这种情况 会怎样做?
肖恩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
0(3-6岁)自我 中心或未分化的 观点 1(6-8岁)社会 信息的观点采择 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不能意识到自身 以外别人的观点。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特点与重要性 同伴关系的含义、
(一)含义 —— 个体与年龄相仿者或心理水平相当的 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一种人际关系。 一种人际关系。 (二)特点 1、平等性和互惠性 2、选择性和决定性强
(三)重要性
• 群体社会化理论
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个体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后盾 (2)对社交能力、行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对社交能力、行为、 (3)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2、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儿童的认知、学校适应、 3、对儿童的认知、学校适应、学习等具有重要影响
三、同伴交往的类型与特征
(一)研究方法
nomination) 1、同伴提名法(peer nomination) 同伴提名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自我、依恋、亲社会行为等常用术语的 含义;学前儿童自我评价、依恋、亲社会 行为的发展 难点: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和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 与教育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 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 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 部分的核心力量, 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 因。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 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察,Fra Baidu bibliotek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 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八)学前儿童自我的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与教育
一、依恋的定义、特点与表现 依恋的定义、 (一)定义
——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 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二)特点
1、发生在婴幼儿与其经常接触者之间 2、感情联结具有强烈性、持久性、密切性
(三)表现
1、最愿意与依恋目标在一起,感到最大愉悦 2、更多趋向依恋目标,与之分离会感到极大痛苦、焦虑 3、依恋对象比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
意外转移任务
• 儿童观看实验者和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 起在房间里的图像。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 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马 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 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被 问 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当马克西 回来后,他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克力。
表征变化任务
向儿童呈现一个玩具的盒子并问儿童 里面是什么。儿童一般回答:“玩具” 。 然后让儿童看见向玩具盒里放一支铅笔。 问儿童,如果现在过来另外一个小朋友, 他会认为玩具盒里装的是什么。
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婴儿期( (一)婴儿期(1-3岁)
1、6个月以前:交往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 2、6-12个月(同伴交往的第一阶段) 以客体为中心:交往集中于玩具和物品 受情境(玩具/母亲)影响;作用频率低,常得不到反应 3、1-1.5岁(同伴交往的第二阶段) 简单交往:交往具有了应答的性质 4、1.5-2.5岁(同伴交往的第三阶段) 互补性交往:更复杂、模仿、互补和互惠游戏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岁的儿童不能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他们
认为主人公会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 不理解主人公会根据他的错误信念行动。 4岁的儿童能完成。 • 为了正确回答马克西会在 哪里找巧克力 的问题,儿童必须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 念,对错取决于他人现在的知识,他人 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现实 世界的状况行动。
六、早期依恋与儿童日后发展的关系
1、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 2、依恋对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具有广泛影响 、
后期行为、情绪情感、心理健康、社会交往 认知、智力发展 “安全基地”、主动求助的对象、社会参照作 用
3、早年依恋对儿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可以预测 、早年依恋对儿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 今后依恋的发展
• 第三阶段,让每个孩子都在有玩具的房间 单独呆15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 发现:第一组儿童很快屈从于诱惑,约在 80秒后便动手玩玩具;第二组儿童能克制7 分钟,有的甚至坚持完15分钟而不去玩玩 具;第三组即控制组儿童平均克制约5分钟。
六、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定义: 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lking ), 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 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Shantz, 1983)。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 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 (或视角)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塞尔曼人际关系的两难故事情景(Selman,1990) 塞尔曼人际关系的两难故事情景(Selman,1990)
第三章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主要内容
– – – – – – 第一节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第五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第六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学习要求
• 掌握自我、依恋、双性化、亲社会性为、 攻击性行为等概念; • 理解性掌握自我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 • 知识点:自我的结构、依恋的类型、攻击 性行为的类型; • 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儿童社 会性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 教育建议。
(二)研究结果 1、依恋的类型 积极、良好 (1)安全型 65%-70% (2)回避型 20% 不安全、不良 (3)反抗型 10%-15% (4)紊乱型(梅因和所罗门) 2、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
• 安全型依恋
(1)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和需要非常敏感并迅速回应 (2)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来适应孩子 (3)积极的情感表达,充满爱抚 (4)积极鼓励孩子探究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 保护 (5)喜欢与孩子密切的身体接触
• 反射性评价
• 父母影响
• 自我行为推断
• 成功及失败经验
• 社会比较
四、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是指() 特点: ①依从性和被动性 ②表面性和局部性 ③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 依从——独立 主观——客观 笼统——具体 外在——内心 局部——全面
五、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包括: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 迟满足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月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月 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岁以后 岁以后)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三、依恋的类型 (一)研究方法:“陌生情境法” 安斯沃斯 (Ainsworth) )
延迟满足实验:
抗拒诱惑实验
• 该实验为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所做。被试为5 岁儿童,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儿童 带入放有玩具的房间,让他们参观,并告诉儿童 说:“这些玩具禁止玩,但可以翻字典。 • 第二阶段,让儿童看一部短的影片。这时,儿 童被分为三组,一组为榜样奖励组,看到的影片 是:一个男孩在玩一些被告知不准玩的玩具,不 久,男孩的妈妈进来了,夸奖他并和他一起玩; 一组为榜样训斥组,看到的影片是:男孩在玩被 禁止的玩具,男孩的妈妈进入房间后,严厉训斥 孩子违反禁令,男孩显出害怕的样子;第三组为 控制组,不看影片。
三、自我概念的发展
•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 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 体等方面的认识。 体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概念影响因素 • 生理因素
自我概念的形成渠道 • 他人反馈
• 认知水平
特点: 特点:1、相互作用数量增多 2、相互作用复杂性提升 3、蕴含的情感因素增加
学前期( (二)学前期(3-6岁) 帕顿 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交换游戏物品—口头交流—更复杂、互惠的游戏 1、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追求同伴的注意 2、从积极-消极相互作用的维度 3、从成熟、有效性的维度 4、使用更复杂的社会技巧,交往回合多
3、依恋类型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依恋的实质、 五、依恋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促进
(一)依恋的实质——相互作用的质 依恋的实质 相互作用的质 (二)影响因素及其促进
1、影响因素 (1)气质假说 (2)交往时间假说 2、如何促进:(1)认识孩子的气质特征,接纳孩子的特点 (2)合理养育:社交机会(量) 敏感、关爱(质) 一贯性、不欺骗 (3)社会支持系统
儿童认识到别人可以由于自己不同的观点, 但这是由于别人了解的信息和自己的不同。 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预测他人的行动
2(8-10岁)自我 儿童知道,即使接受了相同的信息,自己 10岁 反省的观点采择 与别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冲突。能考虑 他人的观点,也能预测他人对自己行为的 反应,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 点
• 情境设计 情节 在场人物
1 2 3 4 5 6 7 8 母亲、婴儿 母亲、婴儿 母亲、婴儿、陌生人 婴儿、陌生人 母亲、婴儿 婴儿 婴儿、陌生人 母亲、婴儿
时间
30” 3’ 3’ 3’或少 3’ 3’或多 3’或少 3’或少 3’或多
情境变化
母子进入房间 母看孩子玩 陌生人进来 母亲离开 母回,陌离开 母亲再次离开 陌生人回来 母回,陌离开
一、自我的结构
• 詹姆斯(W. James)在19世纪末 詹姆斯( James) 19世纪末
二、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 有关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实验研究——“点红实验” 结果:15个月大的幼儿开始能够擦去自己鼻子上的 红点,这标志着儿童客体的自我产生。 大约在24个月左右的儿童已经建立了比较 完善的自我概念。这标志着儿童“自我”已经 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回避性依恋 (1)对孩子的信号和需要不敏感 (2)对孩子不感兴趣,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 接触,甚至躲避孩子的接触 (3)对孩子怒气冲冲,常以生气、发火的方 式对待
• 反抗型依恋
(1)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亲密的 身体接触 (2)对孩子的信号、需求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透, 不能及时、恰当做出反应 (3)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多变,随自己的情绪、心境 而定 (4)有时不守信用,哄骗孩子以求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