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认同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警察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文化认同

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巩彩霞

(新疆警察学院治安系,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化认同的概念、国内外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进行研究,涉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研究了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现状,这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总结了当前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成果、重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综述

一、前言

文化认同是增强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关键,保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我国当前文化认同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发挥文化的重要功能,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文化认同成为当今国内外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5)中含“文化认同”的文献进行相关检索,篇名含“文化认同”检索词的文献共4549篇,关键词含“文化认同”检索词的文献共2796篇,篇名含“中华文化认同”检索词的文献共173篇,关键词含“中华文化认同”检索词的文献共32篇,可见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这种研究不仅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而且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可望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文化认同是民族共同体凝聚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食粮。

文化的内涵就是指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其它能力。巩彩霞(1993-),女,新疆塔城人,新疆警察学院治安系学生,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治安学。

[1]这是文化学的奠基人美国学者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中提出的被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文化的定义。把“文化”概念引入现代汉语的第一人德意志思想家赫德(Herde)认为“文化”所强调的是不同人类群体独特的发展路径,因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所以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和认可,并因此产生归属意识,“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2]文化认同中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3]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石,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它是一个久远博大的体系,包含着千千万万的分支和脉络。广义的中华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古今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侠义的中华文化专指各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及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4]本文所指的是侠义的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所包含的56个民族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文字、语言和风俗等形式为载体的传统人文和伦理精神、道德思想、人本观念等共同的特征。中华文化认同就是指中华各民族以文化认同为中介,对内它是对中华文化的价值尤其是精髓与优秀部分的体认。[5]对外则表现为有特殊感召力和国际公认知名度的文化身份确认。[6] 我们在期刊网上浏览了数百种相关论文,下载了一百余篇有关文化

认同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国内外对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对中华文化认同有着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将国内外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希望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相关动态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1文化认同研究

(1)理论研究

在国际学界,20世纪60年代后期,文化认同问题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内逐渐开始凸显。国外对于文化认同的理论研究比较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文化认同的内涵与认同危机以及认同的构建等问题的研究。如克莱德·M.伍兹(Clyde M.Wads)的《文化的变迁》,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文化的解释》等,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强调了现阶段文化认同的危机。他说道“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些意义体现在宗教、文化和工作中,丧失意义就造成一种茫然困惑的局面,这种局面令人无法忍受,因而也就迫使人们尽快地去寻求新的意义,以免剩下的一切都变成一种虚无主义或空虚感。”[7]塞缪尔·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一一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从政治学的视角对文明之间的冲突、族群认同、国家认同、认同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美国的文化及意识形态所受到的各种挑战。马丁·怀特认为“成员之

间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共同体,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社会就不会形成”。[8]从文化构建的角度对文化认同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是关于文化认同的作用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强调了文化认同对国家对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等。代表作有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所著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加]D.保罗·谢弗(D.Paul Schafer)所著的《文化引导未来》(2008年),[美]塞廖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Lawrence Harrison)主编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社会进步》,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的《认同的力量》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塞廖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他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政治因素,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9]荷兰文化哲学家冯·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中认为“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具体到一国的文化战略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传播和发展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目标、方法和政策。”[10]弗朗西斯·福山认为“文化将取代意识形态,是国际关系中的战略资源,将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现实内容”[11]美国前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最早提出著名的“软实力论”。“软实力”由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构成。[12]所以文化要素是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国外学者分别强调了文化认同对国家对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