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词句,理解诗词的意境美。
2、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迈的情怀。
2、品读词句,理解诗词壮阔恢弘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词句,理解诗词壮阔雄伟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歌曲《浪淘沙北戴河》引入。
这首歌气势恢弘,它的歌词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写的词《浪淘沙北戴河》(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词创作自少年开始,直至暮年,贯穿一生,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人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情怀。
三、简介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1954年夏天,61岁的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胜地
休养、工作。
一天,海上风雨大作,浪涛翻涌,喜欢游泳的毛泽东不顾身边工作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酝酿诗篇,不久写下了这首咏海诗之绝唱:《浪淘沙北戴河》。
四、初读词,扫除文字障碍,读懂词意。
1、让学生自由读诗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指学生读,订正读音。
幽燕()碣()石萧瑟()
2、让学生自读词下的注解,了解词语意思:
谁边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3、让学生说读好一首诗词要求做到哪些,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让学生说这首词应该怎么划分节奏,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去读,重音落在哪几个字眼上。
(多媒体显示词的节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
5、一齐朗读。
品读语句,理解意境。
(一)读上阕,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多媒体):
1、在北戴河海滨,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2、你感觉哪些词很有感染力?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解决:
1、景象
(1)大雨
(2)白浪
(3)打鱼船
2、词语赏析:
(1)“大雨落幽燕”的“落”:能否换成“滴”“下”?
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写尽大雨破空而来,倾泻幽燕大地的动态、壮美之感。
(2)“白浪滔天”的“滔天”:画出了渤海怒涛排空、汹涌连天的气势,暗示疾风横扫、惊涛拍岸的声势。
(3)“知向谁边?”:一个问号叫人品味不尽,是迷茫?是期盼?还是牵挂?
3、小结:上阕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海天风雨图,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
极目观海、视通万里的博大豪迈的情怀。
(板书)
4、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激情朗读。
(多媒体)
(二)读下阕,前后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多媒体):
1、作者想到谁的事?什么事?
2、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对历史的超越?
3、哪个词或哪一句你最欣赏,谈谈你的感受。
师生共同解决:
1、事件:一千多年前的一代枭雄曹操,途经北戴河附近的碣石山,他立马
观海,慷慨赋诗一首《观沧海》。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的宏愿和叱咤风云的豪情。
2、对历史的超越:换了人间。
曹操生活的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连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他的雄心壮志不过是一统天下,建立剥削阶级的霸业。
而1954年的中国,新中国刚刚建立,它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全国空前统一,
人民当家作主,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当时农业获得大丰收,工业战
线捷报频传,国防力量逐渐增强,人民群众的热情似滔天巨浪,祖国政
通人和,百废待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作者的自豪、自信
之情都集中在“换了人间”这一句。
3、语句赏析:“往事越千年”的“越”:时间跨度大,涵括古往今来的漫长
历史。
“魏武挥鞭”的“挥鞭”写出曹操策马扬鞭建功立业的雄姿,“东临碣石
有遗篇”写出曹操登山观海、激情赋诗的雅兴,文韬武略尽显。
也流露
作者肯定赞赏之情。
“换了人间”:饱含扭转乾坤的魄力和自豪。
4、小结:下阕作者紧承上阕叙事、抒情,思绪雄跨千古,满怀豪情歌颂当
今社会,歌颂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感情豪迈。
(板书)
5、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这种豪迈之情。
(三) 总结:这首词上阕写景,意境壮阔雄伟,下阕叙事、抒情,抒发博大豪
迈之情。
由景入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整首词堪称伟大
的篇章。
毛泽东很多诗词都是这样的形式,如《清平乐六盘山》、《沁园
春雪》等。
六、置身诗境,激情朗诵(多媒体)。
全体起立,声情并茂,齐声诵读。
板书设计
浪淘沙北戴河
视通万里--------壮阔雄伟
思接千古--------博大豪迈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北师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中,学习的方向大致明确,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教师只要指导一下重点字词,学生应该可以理解文义了。
本课时拟采用如下教法:
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
2.讨论探究法。
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讨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字词,培养语感。
2.圈点法。
让学生学会抓主旨句,理解文意。
3.讨论法。
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学会积极主动地阅读与理解。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测评结果及分析
教材分析
《浪淘沙北戴河》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的
一首诗词。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品读词句,理解诗词的意境美。
2、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情感美。
《浪淘沙北戴河》评测练习
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幽燕碣石萧瑟
(2)释词义:
幽燕碣石
魏武都不见
萧瑟秋风人间
3阅读理解: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那一句?
(2)联想与想象是诗词的两只翅膀,作者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
(3)词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教后反思
一、根据教材确立目标:
1、品读词句,理解诗词的意境美。
2、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情感美。
二、依据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设计了读、品、悟、诵四个环节。
读是学习诗词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感悟。
但在课堂上我交给学生读的时间太短,对读的方法指导也不是很到位。
三、鼓励评价,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给陌生学生上课最怕参与积极性不高,无人举手,课堂气氛沉闷,上课之前我对此估计到了,心理上做好了准备,上课正如课前所料,学生腼腆羞涩,百般鼓励,终于有几个发言的。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教学机智的重要,激励策略的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探索这方面的技巧。
课标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有关诗词赏析的考查内容一般注意这样几个方面:划分诗句节奏、分析诗歌内容、诗词语言的理解、艺术特色赏析、诗词意境的理解与感悟、比较诗词(文)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