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家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家具之——苏式家具
一、苏式家具的发展历程
苏式家具、广式家具、京式家具被称为明清家具的三大名作。
苏式家具也叫苏作家具,主要产自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以优质硬木为主要材料的日用居室家具,它起始时被称之为“细木家具”,或者“小木家伙”。
苏作家具的精巧、秀丽、轻简、素雅,隐射出江南特有的文人气息,深受大家的欢迎。
苏式家具的形成较早,15世纪中期就已起步,一直盛行到20世纪前期,经久不衰。
据史书记载,明代万历年间,苏州已经称为商贸大都会。
苏州的繁荣与富有,使得它成为当时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家具制作也有非常厚实的基础,举世闻名的明式家具就是以苏式家具为代表。
明代中期以后,家具手工作坊大量兴起,家具制作技术和规模迅速发展,使明代的家具艺术在嘉靖以后,进入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登上了世界范围内同时代家具工艺之巅。
明式家具的造型艺术和工艺既是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
苏作家具风格的形式,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更由于苏州特定的人文环境。
在明朝76年的历史中,苏州地区的进士多达1025人。
文人荟萃,雅士云集,文学上有归有光、顾炎武、王世贞、钱谦益、冯梦龙,书画上有吴门画派、吴门书派、松江派、虞山派,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久居苏州,造园更为当时苏州的一种时尚,大小园林有200多处,秀甲天下。
士大夫们寄情山水花草,追求高逸脱俗的意境,对苏式家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存姑苏庭园中的明式家具,无不造型简练,朴素大方,古趣淡雅,与小桥流水,江南人家有着极为融和的韵味。
清初之际,北方多发生战乱,南方相对较为安定,所以明清之交,成为苏式家具的鼎盛时期。
流传至今的许多明式家具实物,多数是清代早期苏州一带所生产的。
清代中叶以后,“清代”家具广为流传和盛行,但苏式家具始终遵循着“明式”的优良传统,保持着“明式”的一贯做法和作风。
因此,人们把“苏式”往往看成是叫“明式”。
至清代后期,落后的生产关系、复杂的社会矛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国势大衰,而统治者仍追求奢华,这时的家具风格向华而不实大展。
到后来,由于政治、经济、历史、地域等各方面的原因,苏式家具显得因循守旧,跟不上时代潮流,逐渐在全国失去了原来的主导地位。
随着广式家具的兴起,以俊秀著称的苏式家具也向富贵、华丽发展,但仍保留了苏式的做工,只是在造型式样和装饰形式上出现了种种变体,形成了许多新的形制和式样。
二、苏式家具在造型方面特点
苏州制作的家具,一直保持着新丽典雅的气质。
明代苏式家具格调大方、简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精于用材。
与京、广相比,由于硬木来源不及他们充裕,所以苏式家具的表现为用材精打细算、精心琢磨、碎料拼接的构件常见。
这就技术要求较高,费工费时,但都能作到天衣无缝,保持美观。
这特点表现在造型、装饰和工艺等几个方面。
苏式家具的造型轻巧,是与京作和广作相对而言。
因为苏州的木材来源,不如北京的宫廷富有,不如广州地处港口,进口木材充裕;所以苏式匠师对于木材的使用,极为用心——可以说是精打细算;对每一块硬木材料,必经反覆琢磨和精心设计之后,才能破料动工,这是资源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江南的小桥流水等人文风光,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的清雅、委婉之风,也必然反映在家具审美和家具风格上。
因此,苏式家具,由于木材资源比较缺乏的因素,和历史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家具造型上的轻巧、俊秀的特征。
1、注重人体尺度
明代苏式家具品类齐全,数量繁多,其中有粗、细之分,文、野之别。
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家具来加以考察,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非常注意使用功能。
通过对传世的大量实物的测量,可以看到,各种明式家具的尺寸,用今天的设计眼光来看,不少也是很科学的。
一些关键部位的尺寸,是根据人体尺度,经过认真推敲,仔细确定的。
当人们使用这些家具时,能感到舒适、惬意。
苏式家具的这一突出成就,是我国家具设计制作上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椅子靠背应有适宜的背倾角和曲线,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但从家具发展史上考察,则可以看到,根据人体特点设计椅类家具靠背的背倾角和曲线,是明代匠师的一大创造。
人体脊柱的侧面,在自然状态时呈“S”形。
明代匠师根据这一特点,将靠背作为与脊柱相适应的“S”形曲线;并根据人体休息时的必要后倾度,使靠背具有近于100度的背倾角。
这样处理的结果,人坐在椅上,后背与椅子靠背有较大的接触面,韧带和肌肉就得到充分的休息,因而产生舒适之感。
中国的古代文化自古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求风水、四季养身,对以居所、家具更是要求如此,所以苏式家具完美的人体尺度可以说是最朴素的人体工程学的范例。
对椅座的处理同样直接影响使用椅子的舒适程度。
苏式椅子座面多采用上藤下棕的双层屉子做法,这样使座面具有一定的弹性,人坐上时略有下沉,上身的重量集中于坐骨骨节,形成良好的压力分布状况,因而久坐不易感到疲乏。
在没有弹簧的时代,匠师们根据人体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制成这样的椅子座面,也是难能可贵的;同样明清苏式家具里的床类、柜类、架类、桌案类等家具的设计,也都很注重人体尺度。
2、微细设计原理
所谓“微细设计原理”,就是对家具的各种微小尺寸和与人体接触的任何线、面部件,都给予充分的注意和恰如其分处理。
家具与人的关系,远比建筑与人的关系密切。
在许多情况下,人体要与家具接触;坐具往往把人体包围起来,接触的地方就更多;家具给人的触觉舒适度,对使用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明代的家具匠师面对这一问题,从设计和制作原则的高度给予注意。
反映在大量传世的明式家具上,凡是与人体接触的部位、杆件、构件、线角、铜什件等,都做得含蓄、圆润,而不是锐棱劲起、锋芒毕露。
这样,看上去悦目和富于情趣,触及时感到柔婉滑润,心情自然也舒展轻快。
3、圆润
所谓“明圆清方”,不论是部件断面,局部图案,还是整体造型,都呈圆浑柔润状态。
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
苏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只在几个关键部位用几枚竹钉来固定。
这种竹钉俗称“管门钉”,取自古代管城门的兵士“管门丁”之意。
如下图所示,搭脑与扶手上的四颗竹钉其实起到了固定全身的作用。
4、造型轻小、风韵秀雅
广式太师椅
比如,同是太师椅,广作则体大、雄伟、满身雕饰。
苏式太师椅
另外,在墩的造型上,保留了鼓墩的传统样式,两头小、中间大的造型。
京作的墩,采用圆柱形为多。
桌椅常用红木仿竹节的形式。
用红木仿竹节,可说是苏式作工的特征。
这种作法,要比整木雕镂或开光等费工费时,但是苏式匠师的细心与耐心是别处无法与之相比的。
这种作法,既有典雅、空透的效果,又能节省木材,充分利用碎小材料,真是两全其美。
屏背椅的独有造型屏背椅就是没有扶手,只有屏式靠背的椅子。
在屏背下部的两侧,有各种形式的站牙扶持加固。
这种屏背椅,是京作和广作所没有的。
屏背上的装饰,丰富多彩,锼成瓶、碗、叶、葫芦等什锦图案,在锼空处,或垫衬板,或嵌石片、瓷片等。
在官帽椅的背板处理上,也显然与其他地区不同。
苏式官帽椅背板,整块板较少、大面积雕嵌也少,多是采用三段体的分段装饰,上部有雕以小块纹饰,或嵌以小块石片、瓷片,中部有时雕、有时嵌,下部大多用亮脚。
一块背板作三段处理,既省料,又显得小巧、轻便。
苏式家具,在造型上的轻与小,造成了清新、秀雅的风韵,素洁文雅,没有什么繁杂的雕刻、镶嵌,即便是雕刻、镶嵌也很古朴,富有传统,这是苏式的最大特点。
三、苏式家具在装饰方面的特点
1、椅子脚的多彩多姿
苏式家具的椅子脚,式样非常多,有搭叶、虎豆、灵珠、如意一根藤、线叶、擒线、活线卷珠等等几十种;椅脚上的线刻,也十分的细腻。
苏式家具椅子脚的线形。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些是苏式匠师常作的椅子脚式样。
在椅子、桌子、案和床等家具边框的边缘上,都有不同的线脚。
在苏式家具中,线脚的
形式非常多,有捏角线、阳线、活线、凹线、文武线、皮条线、芝麻梗线、竹板温线等等;束腰上的绦环扳洞在几和墩的束腰处,苏式喜用绦环板为饰。
绦环板上的洞饰名称,也与他处不同。
除爆仗洞等较常用的以外,还有菱花洞、线长洞等。
这些洞的形式,装在束腰处,空透、清新。
2、装饰题材
动物方面,喜用草龙,而且草龙的形态变化多端。
下面是苏式匠师们常用的草龙变形图。
植物方面有灵芝(也称灵珠)、缠枝莲、竹节梗、芝麻梗、一根藤等等。
其他纹样,也有与他处不同的方汉纹、方花纹等。
也有通用的绳纹、拱壁、如意、鱼草、什锦等。
3、装饰手法
镶嵌工艺
在唐宋年间,镶嵌工艺已经在家具制作中运用。
明清时期,苏式家具的镶嵌工艺以很成
熟,成为苏式家具中有特色的一个品种。
从苏式家具花板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木嵌脱胎于木雕。
清代,苏式家具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清后期主要采用石嵌,也有用贝作镶嵌的;形式分为高嵌和平嵌两种,前期多高嵌,后期多平嵌。
高嵌似浮雕高起,平嵌以剪影平贴图案,布局匀称,工艺精密细致。
漆饰
漆饰是通过髹漆在家具表面进行装饰的一种手法,兼有美观和保护家具的双重功能。
苏式家具的漆饰可以分为生漆涂饰和朱金彩漆两种。
苏作家具中一些普通木材制作的家具,如柏树等,常用彩漆的装饰手法。
朱,是朱红漆;金,是金箔。
漆工在木雕制品上施以生漆,贴上金箔,而后,在其两侧或缝隙中另添朱红漆。
待干后,利用折光的原理,黄澄澄的金箔因朱红漆的映衬,更显出富丽堂皇、繁荣昌盛的气氛。
三、苏式家具在工艺方面特点
1、惜木如金、精打细算:
明代苏式家具精于选材。
苏式家具的主要用料是黄花梨、紫檀木、铁力木、鸡翅木、瘿木等优质硬木。
苏州与广州、北京相比,硬质木材来源不及它们充实,因此表现在家具制作上,用材精打细算。
中国古代绘画书法中有“惜墨如金”之说,苏式家具也可以说做到了“惜木如金”的境界,如大件器具往往采用包镶手法,杂木为骨,外贴优质硬木薄板;小件器具更是精心琢磨,小块碎料拼接的构件常见,虽然技术要求较高,且费工费时,但都能保持美观,天衣无缝,其近乎鬼斧神工的工艺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苏式家具的工艺,确实精良,在木材不足的情况下,匠师们开动脑筋,创造出许多工艺手段。
如包镶工艺,就是以杂木为骨架,在上面粘贴硬木薄板,粘贴技术非常高超,边缘棱角不露破绽。
2、精工细作:
"掉五门"是苏式匠师们对家具制作精细的赞美行话。
比如椅子或凳,在作完之后,将同样的几只,于地面上顺序移动,其脚印的大小、腿与腿之间的间距,不差分毫。
这种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脚印相合的情形,就叫"掉五门"。
这在非机械化生产的情况下,确实难能可贵。
3、雕刻重神似
苏式家具的雕刻,不作大面积雕镂,常用小面积的雕刻,作小面积装饰。
最常用的为浅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
苏作家具雕刻重神似,苏作家具的雕刻,刀法圆熟,细腻生动。
苏式家具雕刻口诀是:“雕刻要气韵,层次要分明,光滑要和顺,棱角要出清。
”说明苏作家具的雕刻,不仅要求要圆滑流畅,要棱角分明,要达到形似,而且还要神似,讲求气韵生动。
总的来看,苏式家具历史悠久,传统丰厚,在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诸方面,都有它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苏式家具的最大特点是造型上的轻与小和装饰上的简与秀,不同于广式家具浑厚凝重,满身雕饰。
苏式家具常用小面积的浮雕、线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题材多取自名人画稿,以山水、花鸟、松、竹、梅多见,并喜用草龙、方花纹、灵芝纹、鱼草纹及缠枝莲等图案。
家具在我国是用品也是文化,家具上的雕刻纹饰,往往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这方面讲家具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固化、载体;我们在购买家具的时候其实除却实用的核心价值,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的品牌企业往往不仅仅在单个产品上有创新,产品整体的把握也日益提上日程。